| 1. 难度:中等 | |
|
孔子不以族源作为辨别华夷的首要标准,认为华夏之作为违背礼乐文明则应贬其为夷狄,夷狄之作为符合礼乐文明则应褒其为华夏。孔子的态度说明 A. 华夷观念已经不复存在 B. 文化认同成民族间纽带 C. 华夏已被周边民族同化 D. 血缘关系失去政治意义
|
|
| 2. 难度:中等 | |
|
魏晋南北朝的士大夫流行“清谈”,即不问现实政治,只讨论玄妙哲理,在行为上纵酒、不拘礼节,这股风潮一直持续到唐初。此种历史现象 A.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文学艺术发展 B. 体现了佛道思想成为社会主流 C. 实际是儒家思想的积淀与发展 D. 导致社会道德水平的严重下降
|
|
| 3. 难度:中等 | |
|
明末清初出现了著名的三大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他们提出了一些重要思想命题,臂如“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师”、“知古必先通今”、“史书之作,签往所以训今”。这反映了三大思想家 A. 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B. 呼吁清政府进行政治改革 C. 仍然属于儒家学派的代表 D. 力图深刻反思明亡的原因
|
|
| 4. 难度:简单 | |
|
19世纪《儒林外史》和《人间喜剧》分别在中国和法国刊印并开始流传。这两部名著都 A. 迎合了当时政治发展的趋势 B. 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不满 C. 折射了当时中法的社会百态 D. 反映了工业文明影响下的诉求
|
|
| 5. 难度:中等 | |
|
“育”甲骨文写作 A. 甲骨文是最早的文字 B. 汉字构造是形、义、音紧密结合 C. 汉字书法艺术独具特色 D. 汉字演变充满神秘色彩
|
|
| 6. 难度:中等 | |
|
智者学派中许多人都宣称,所谓的正义和公平仅仅是一种独断传统的表达或是独断统治者强迫人民接受的,没有什么确实是正义的。这表明智者学派 A. 主张相对主义的价值标准 B. 追求个人功利的思想倾向 C. 注重提升公民的道德素养 D. 倡导理性自由的生活态度
|
|
| 7. 难度:中等 | |
|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在以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反映时代精神的新思想的同时,又特别重视继承和利用在中世纪遭到摧残的古希腊罗马的“世俗文化”,并以此作为反对封建神学的思想武器。这反映出 A. 人文主义者反封建的软弱性 B. 文艺复兴摧毁了神学世界观 C. 古希腊罗马文化有反专制色彩 D. 文艺复兴歌颂自然与人性
|
|
| 8. 难度:中等 | |
|
卢梭明确地表示,原始人才具有真正的道德,人类社会从古至今,是一个日益堕落的历史。由此,要享有与生俱来的“天赋权利”,就必须打破一切历史、文化造成的禁锢。据此可知 A. 卢梭强调自由平等是普世的价值 B. 卢梭思想具有破坏性的一面 C. 卢梭的思想更具民主性 D. 卢梭主张实行民主共和
|
|
| 9. 难度:中等 | |
|
有学者认为:“启蒙运动不仅对抽象推理和空想方案持批判态度,而且还为重新发现人性的隐秘方面——欲望和情感,奠定基础”。这里所说的“发现人性的隐秘方面”所引发的社会思潮是 A. 早期人文主义 B. 理性主义 C. 自由主义 D. 浪漫主义
|
|
| 10. 难度:中等 | |||||||||||||||||||||||||||||||||
|
如表反映了晚清有籍可查的驻外公使、领事等外交人才籍贯分布情况
此表可用于说明晚清 A. 地方政治派系林立 B. 满洲贵族势力逐步被削弱 C. 中体西用思想盛行 D. 沿海与内陆开放程度有差异
|
|||||||||||||||||||||||||||||||||
| 11. 难度:中等 | |
|
(题文)1899年孙中山说:“今之耕者,率贡其所获之半于租主而未有已,农之所以困也。土地国有,必能耕者而后授以田,直纳若干租税于国,而无复一层地主从中朘(剥削)削之,则民可以大苏。”孙中山的主要目的是 A. 抑制土地兼并 B. 废除土地私有制 C. 巩固民国政权 D. 减轻农民负担
|
|
| 12. 难度:简单 | |
|
据教育部的相关资料显示,2000年之后,国家开始批准建立独立学院,中国高校出现了公办、民办、公办民助(如独立学院)等多种方式并存的局面,基本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基于( ) A. 市场经济体制对我国高等教育有重要影响 B.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C. 民众对教育需求和弥补国家教育投入不足 D. 办学方式的多样化和高等教育普及大众化
|
|
| 13. 难度:中等 |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文化,天地万物(包括人)的信息的产生融汇渗透(的过程)。是以精神文明为导向的融汇、渗透。文化,是精神文明的保障和导向。 材料一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尚书·五子之歌》中讲:“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孟子·粱惠王上》中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周易·乾》中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谈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论话·为政》中讲:“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孟子·公孙丑上》中讲:“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宋乃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 材料二西方的文化也经历漫长的发展历程:普罗塔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彼特拉克说“真正的高贵并非天成,而是自为的”;马丁路德“信仰即可得救”;康德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标准;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精神,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精神的现实意义。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精神在不同时期的侧重点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西方价值观差异的原因。
|
|
| 14. 难度:中等 |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0—19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简表
中西科技成果比较示意图
比较材料中的中国和欧洲科技发展成就,提取两项历史信息并加以说明。
|
|||||||||||||||||||||
| 15. 难度:中等 | |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朝时,进士科每榜录取人数很少,自唐高宗武德五年后近300年间,平均每榜不到26人。唐代科举考试规则尚不严,考试前,士子往往向达官贵人或者文士名流投呈作品,称为“投卷”或“行卷”,希望得到赏识,以先声夺人。同时,也允许官员向选举机关推荐,称为“公荐”。唐代科举录取名额没有地区分配。殿试开始于唐朝武则天,但没有成为制度。 到宋代,宋太祖亲自主持考试,“殿试遂为常制”。另外,地方主特的选拔初试称之为“乡诚”,全国性的选拔考试,称之为“省试”,从此形成了三级考试制度。宋太宗以后,科举名额扩大为每榜多达数百人。宋代考官的亲属、门客另外组织考试,称之为“别头试”。考试之前,考官全部进入贡院,不得与外界联系,称之为“锁院”。此外宋代不仅禁止考前的“行卷”与“公荐”,各級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誊录”,欧阳修则认为应该按照考生的绝对成绩“唯才是择”。经过争论,宋代最终嘀确立了按地区划分录取名额的制度。在宋代,科举出身的官员为文官僚队伍中的核心力量。两宋310年的135名宰相中,90%以上是通过科举途径获得出身的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指出宋代科举制与唐代科举制相比有哪此变化? (2)分析宋代科举制度改革的特点及影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