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难度:困难 | |
|
《礼记·礼运篇》记载:“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这一记载反映了( ) A. 分封制开始出现 B. 阶级矛盾尖锐 C.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D. 社会贫富分化严重
|
|
| 2. 难度:困难 | |
|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取义于树木的干和枝,是商代的一种主要的纪日方法。商代君主多以天干为名,如太甲、盘庚等。这反映出商代 A. 天干地支知识已经在群众中普及 B. 王权的自我神化 C. 商朝人崇信鬼神 D. 经济繁荣,文化发达
|
|
| 3. 难度:中等 | |
|
《史记·周本纪》中记载:“武王……乃褒封……大禹之后于杞。……封尚父(姜尚)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这表明西周分封的对象包括 ( ) A.周王的兄弟一辈 B.部落首领,周王子弟 C.商代贵族的敌人、功臣 D.先代贵族、功臣、王族子弟
|
|
| 4. 难度:中等 | |
|
经过克殷之战和周公东征,周人消灭了许多地方势力得以“制五等之封,凡千百七十三国”。周初广建诸侯国 A. 扩大了王畿区域 B. 开发了边远地区 C. 削弱了周王权威 D. 解决了内部矛盾
|
|
| 5. 难度:简单 | |
|
春秋时期,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 A. 周王失去了军事力量 B. 周王失去了对诸侯的实际控制权 C. 周王将权力下放到诸侯国 D. 诸侯国帮助周天子巩固地位
|
|
| 6. 难度:简单 | |
|
姜太公是中国历史上齐国开国国君、齐文化奠基者。姜太公后裔代表每年到齐国故都山东临淄参加纪念姜太公诞辰祭礼。姜太公后裔的祭祖活动与中国古代的什么制度相关 A. 禅让制 B. 世袭制 C. 宗法制 D. 分封制
|
|
| 7. 难度:简单 | |
|
明成祖朱棣,不仅开拓了辽阔的大明疆域,建立了赫赫武功,而且成功地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永乐盛世”。但后来的封建史学家仍以“篡位”视之,主要源于他的行为 A、破坏了分封制 B、不符合古代宗法制 C、是以武力夺取帝位的 D、损害了封建史家的利益
|
|
| 8. 难度:简单 | |
|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早在商周时期就确立了先进的政治制度。下列关于中国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特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皇权至上 ②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③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④深受宗法等级观念的影响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
|
| 9. 难度:中等 | |
|
学者评价在某一制度时说:“伴随着这一制度产生的新名号成为秦以后历代野心家们拼命争夺的最高目标,这充分体现了崇拜最高权力的奴性意识”。“这一制度”是 A. 郡县制度 B. 三公九卿制 C. 皇帝制度 D. 宗法制度
|
|
| 10. 难度:简单 | |
|
秦始皇统治时期,“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主要表现在 ①全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由皇帝总揽 ②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 ③皇帝控制了调动军队的虎符 ④攻伐征战都由皇帝亲自带兵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
|
| 11. 难度:中等 | |
|
(题文)秦朝中央官制中并无“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中,太尉是虚设的,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由此,御史大夫的实际作用是 A. 牵制丞相,监察百官 B. 代替太尉,管理全国军务 C. 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D. 任命郡守和县令
|
|
| 12. 难度:中等 | |
|
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 A.表明军国大事是最终由朝臣议定 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
|
| 13. 难度:中等 | |
|
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说:“嬴政大帝摆脱了周王朝最洋洋得意的制度,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其中“划时代的突破”是指 A. 军功爵制 B. 郡县制 C. 三公九卿制 D. 皇帝制
|
|
| 14. 难度:中等 | |
|
秦朝在郡一级地方,除了郡守以外,设有郡尉和郡监两个郡一级长官。郡尉和郡监与郡守平级,可自行任命署吏,直接听命于中央。与此相似的是,在一县之内,亦分别设置令(长)尉、监。由此可见,秦朝 A. 地方所有署吏均由中央任命 B. 中央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C. 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体系 D. 中央军政大权均掌握在皇帝手中
|
|
| 15. 难度:简单 | |
|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 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C. 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 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
|
| 16. 难度:中等 | |
|
下列关于秦朝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及影响的表述错误的是 A. 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B. 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从此结束了中国分裂割据的局面 C. 对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D. 促进了中国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
|
| 17. 难度:中等 | |
|
黄仁宇在论及西汉的统治政策时写道:“新朝代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这里“‘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是指 A. 三省六部制 B. 郡国并行制 C. 郡县制 D. 行省制度
|
|
| 18. 难度:中等 | |
|
有学者在研究汉朝制度变革时指出:如果天下是块大奶酪的话,在一定时期内,奶酪的大小不变化,那么参与分这块奶酪的人越多,每个人得到的奶酪就越少,也就意味着参加分配的人实力就越小。这里所描述的制度变革是( ) A. 推恩令 B. 郡县制 C. 郡国并行制度 D. 察举制度
|
|
| 19. 难度:中等 | |
|
“上(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众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宋太祖据此思想所采取的措施 A. 削减节度使的实权 B. 派遣文臣担任地方官 C. 设三司使管理财政 D. 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
|
| 20. 难度:简单 | |
|
元朝的大一统超迈前代,其疆域“北踰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为实施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的设立旨在 A. 独立民政事务,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 B. 防范宰相擅权,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C. 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D. 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
|
|
| 21. 难度:中等 | |
|
古代地方三大制度: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的相同点表述错误的是 ①实行目的都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统治 ②都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 ③长官都由君主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④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影响。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
|
| 22. 难度:中等 | |
|
秦及汉初的“尚书”仅是内侍小臣,掌管收发文书,汉武帝时始让其省阅奏章参与政务;东汉光武帝将尚书扩充为“尚书台”,“天下枢要,在于尚书”,但仍为内侍机构;隋唐时设置“尚书省”掌管六部,成为执行全国政务的机构。这在本质上反映了 A.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B. 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 C. 内朝转为外朝的官制变革趋势 D. 相的行政级别逐渐降低的趋势
|
|
| 23. 难度:简单 | |
|
假设在下图所示中央机构所在的朝代,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座宫殿,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B.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C. 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
|
| 24. 难度:中等 | |
|
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 A. 转运使 B. 兵部员外郎 C. 知府 D. 枢密副使
|
|
| 25. 难度:中等 | |
|
“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两句诗句描述的选拔人才的制度是 A. 世官制 B. 科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察举制
|
|
| 26. 难度:中等 | |
|
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阅读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材料三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请回答: (1)材料一主要叙述了哪一历史现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建立的皇帝制度有何特点,秦朝中央官制的基本结构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试分析推行这一制度意义何在?
|
|
| 27. 难度:中等 | |
|
古代中国不同时期都出现过典型的各具特色的政治模式。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初每事先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封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只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二 淳化中……宋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 材料三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长官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中三省的职责分别是什么?这样设置的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北宋强化君权的显著特点是什么?具体措施有哪些? (3)依据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能总结出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什么趋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