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难度:中等 | |
|
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A. 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 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C. 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D. 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
|
| 2. 难度:中等 | |
|
下面是东晋至唐代有关佛教思想的记述。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 佛教的政治地位得到了提升 B. 儒学思想体系日渐完善 C. 佛教思想的中国化倾向明显 D. 儒佛道三教合一已出现
|
|
| 3. 难度:中等 | |
|
盖儒学既为“国学”,也就成了仕途的“敲门砖”,则功成名就者自有官方的俸禄赖为供养,因此自然就懒于进取和教化。而后进学者一心钻研仕途,更无心于教化了。这实在是儒学的悲剧,也是一切官方学说的悲剧:一种思想一旦列为官方哲学,则必然没落、僵化,对此亦不妨借今证古。一切官方哲学,无论其如何鼓吹,最终都免不了被人民唾弃的命运。以下对材料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A. 儒学的消极作用大于积极作用 B. 主流思想不一定是思想主流 C. 所有的官方哲学都会遭到人民的唾弃 D. 儒学成为了人们进仕的唯一途径
|
|
| 4. 难度:困难 | |
|
在商、西周时期,“士”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士”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战国时的“士”,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阴阳历算的方士,有为人出谋划策的策士等。士阶层的分化 A. 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 B. 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 C. 有利于推动社会转型 D. 推动官僚政治的形成
|
|
| 5. 难度:中等 | |
|
孔子所编的《春秋》在遣词用字方面非常讲究,如鲁君遇“弑”者有四人(隐、闵、子般、子恶),被戕于外者一人(桓公),《春秋》对此或书以“薨”,或书以“卒”。这种表述体现了 A. 孔子的价值评判 B. 记载历史的客观性 C. 《春秋》旨在叙事 D. 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
|
| 6. 难度:中等 | |
|
《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A. 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 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 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 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
|
| 7. 难度:中等 | |
|
春秋战国时代贵族教育的内容,如六艺之学,通过孔子这样的士人,传递到一般社会。“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让以往的贵族文化转化为一般的社会文化。贵族文化的下移 A. 反映了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彻底结束 B. 导致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C. 使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主流思想 D. 促进了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
|
|
| 8. 难度:简单 | |
|
从汉武帝开始,中华大地从东北到西南,从草原到岭南,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断染儒风,最终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这主要是由于,汉代儒学 A. 讲究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 B. 崇尚天人合一 C. 倡导大一统的政治伦理观 D. 主张君权神授
|
|
| 9. 难度:中等 | |
|
唐朝法律规定:“诸告祖父母父母者,绞。”《疏义》又说:“父为子天,有隐无犯。如有违失,理须谏诤,起敬起孝,无令陷罪;若有忘情弃礼而故告者,绞。”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A. 显示了百姓温顺敦厚的个性 B. 法家思想渗透到法律中 C. 强调以孝治天下的核心价值 D. 传统法制具有理性精神
|
|
| 10. 难度:中等 | |
|
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帝“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A. 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 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 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 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
|
| 11. 难度:简单 | |
|
(题文)中唐时,韩愈以卫道者自居,发出尊孔孟、排异端的口号,高举复兴儒学的旗帜,以恢复儒家思想正统的统治地位为己任。这说明当时 A. 三教合一局面出现 B. 儒学正统地位丧失 C. 社会深受佛道影响 D. 民众受到异族统治
|
|
| 12. 难度:中等 | |
|
明中叶以后,王守仁标榜“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这引发了士大夫对君主圣贤偶像的怀疑,此后有些士大夫们一反陈规旧说,指责《论语》、直斥六经,张扬个性。这 A. 强调了人的自我价值 B. 是西学东渐的产物 C. 表达了民主政治诉求 D. 是理学思想的创新
|
|
| 13. 难度:中等 | |
|
朱熹说:“人欲者,此心之疾疚,循之则其心私而且邪”,“饥而欲食,渴而欲饮”,“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由此可知,朱熹的思想 A. 扼杀了人性的正当需求 B. 极力为封建统治辩护 C. 宣扬了封建的伦理纲常 D. 有利于维护公共秩序
|
|
| 14. 难度:简单 | |
|
有个王守仁的门人,夜间在房内捉得一贼。他对贼讲一番良知的道理,贼大笑,问他:“请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是热天,他叫贼脱光了上身的衣服,又说:“还太热了,为什么不把裤子也脱掉?”贼犹豫了,说:“这,好像不太好吧。”他向贼大喝:“这就是你的良知!”这个故事意在说明 A. “物皆有理” B. “格物致知” C. “发明本心” D. “致良知”
|
|
| 15. 难度:中等 | |
|
李贽一方面对以儒家经典作为科举考试内容进行猛烈抨击,但同时自己又花了十几年的心血著成《藏书》一书,希望此书“经筵当以进读,科场当以选士”。这体现了李贽 A. 对儒家经典猛烈抨击 B. 对科举制度的否定 C. 未能冲破传统的束缚 D. 希望得到后人认可
|
|
| 16. 难度:中等 | |
|
先秦以来的人性理论大多对人性之私进行了否定与批判,主张“去私心,行公义”。宋明理学人性论更视“私”为邪恶,强调公私之辨。而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则明确提出人性自私说,肯定个人物质利益、欲望的合理性,强调个体的价值与地位。这反映了明清时期 A. 社会风气败坏,世人追求享乐 B. 西方民主思想促进思想启蒙 C. 商品经济发展.专制统治强化 D. 政府放松对思想文化的控制
|
|
| 17. 难度:中等 | |
|
祖冲之的数学著作,在唐宋时失传。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清代康熙以后便无人过问,直到近代才从日本翻印回来。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 生产方式缺乏质的变化 B. 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 C. 历代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 D.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艰难
|
|
| 18. 难度:简单 | |
|
南宋绍兴三十一年,金军到江北抢夺民船。宋军伏击,“忽放一霹雳砲,盖以纸为之,……自空而下,其声如雷,纸裂而石灰散为烟雾,眯其人马之目,人物不相见”,金军大败。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当时已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 B. 火药技术在南宋时开始用于军事战争 C. 西方火炮的传入增强了南宋军事力量 D. 火药已成为影响战争胜败的重要因素
|
|
| 19. 难度:中等 | |
|
王祯在《农书》总序中记载:“造板木作印盔,削竹片为行,雕板木为字,用小细锯搜开,各作一字,用小刀四面修之,比试大小高低一同,然后排字作行,削成竹片夹之,盔字既满,用木檐捐之,使坚牢,字皆不动,然后用墨印刷之。”下列关于材料中的印刷技术,说法正确的是 A. 刻板费时费工费料 B. 大批书版保存不便 C. 出现错字易于改正 D. 不适于小规模印刷
|
|
| 20. 难度:简单 | |
|
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A. 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 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 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 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
|
| 21. 难度:中等 | |
|
元明之际的小说《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中都描绘了一个现象:吴用和诸葛亮分别是梁山政权和蜀汉政权的灵魂,但二人均自居于军师之位,要得到一个“非文士”作主子并甘心为之效劳;而作为主子的宋江和刘备又必须具备一种特性,那就是对军师言听计从而又勇于承担一切责任。关于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反映了文士心中理想的君臣关系 B. 是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价值观的表现 C. 反映了文人限制君权的政治诉求 D. 纯粹是两部小说里出现的偶然巧合
|
|
| 22. 难度:中等 | |
|
从字体演变的角度分析,下图体现了汉字
A. 形象化的发展方向 B. 逐渐走向繁复化 C. 将写意发挥到极致 D. 实用性不断增强
|
|
| 23. 难度:中等 | |
|
某些书法家传世的作品中,不论单一线条的造型,还是不同线条间的组合变化,文字的可读性完全让位于书写时的情绪表达,或喜怒、或穷困、或忧悲、或怨恨……种种情致尽现于线条的纵横跳跃、连绵环绕之中。这类作品的字体形式是 A. 篆书 B. 隶书 C. 草书 D. 行书
|
|
| 24. 难度:简单 | |
|
京剧研究学者刘老君在《浅谈京剧的发展——京剧与城市的关系》一文中认为“戏剧与城市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戒市具有最先进的有关戏则发展的各种理念和资源。”这说明京剧产生的重要前提是 A. 北京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B. 各地商人纷纷在北京建立会馆 C. 北京地区的贵族、官员十分多 D. 四大徽班相继到北京汇报演出
|
|
| 25. 难度:困难 | |
|
(题文)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A. 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 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 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 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
|
| 26. 难度:中等 | |
|
有学者认为,西方近代科学发展所需的一些因素在先秦诸子百家思想中已经萌芽,比如,儒家的社会伦理化、墨家的实践经验化(实验技艺方法)、禅宗的概念澄清化(理论思维顿悟)和道家的系统逻辑模式(全息结构模型),以及一些技术发明的原型等。这一观点 A. 背离了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内容 B. 准确评价了诸子百家的历史价值 C. 有益于拓展认知传统文化的视野 D. 夸大了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作用
|
|
| 27. 难度:困难 | |
|
下表是西汉公卿中儒学名师或师从名家的儒者(包括太学生)状况统计。
这反映了两汉时期 A. 学校教育以教授儒家经典为主 B. 官吏群体的儒学水平不断提高 C. 儒学并未取得思想的统治地位 D. 官吏从政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
|
|
| 28. 难度:中等 | |
|
从图一到图二,反映出
A. 程朱理学到陆王心学 B. 儒学道统确立与突破 C. 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D. 近代民主思想的产生
|
|
| 29. 难度:中等 | |
|
明末清初出现了著名的三大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他们提出了一些重要思想命题,臂如“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师”、“知古必先通今”、“史书之作,签往所以训今”。这反映了三大思想家 A. 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B. 呼吁清政府进行政治改革 C. 仍然属于儒家学派的代表 D. 力图深刻反思明亡的原因
|
|
| 30. 难度:中等 | |
|
下面分别是传统社会治理结构图和黄宗羲设想的社会治理结构图。由此可知,黄宗羲认为
A. 应从根本上否定君主制度 B. 应建立平等和谐的君臣关系 C. 君主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 D. 统治者应重视对百姓的教化
|
|
| 31. 难度:中等 | |
|
明万历年间,白话小说的出版达到鼎盛。据学者统计,明中后期,《三国演义》有28种刻本,《水浒传》有14种刻本,《西游记》有9种刻本。该现象的出现源于 A. 印刷技术的飞速发展 B. 民众文化水平的提高 C. 白话小说的通俗易懂 D. 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
|
|
| 32. 难度:中等 | |
|
宋以来的民间戏曲小说,凡是才子佳人的题材,男主角必定是个读书人,多半是秀才。但才子若要抱得美人归,实现大团圆,必定得进京赶考,考个状元。这反映了宋代以来 A. 文学作品推动科举制度发展 B. 主流思想借助戏剧传播 C. 市井文化反映社会价值取向 D. 读书做官成为社会风尚
|
|
| 33. 难度:中等 |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受到“作为时代特征的冒险精神”影响的西方传教士,远涉重洋,揭开了中西文化交汇激荡的历史篇章。同时也掀起了一场“天儒冲突”。天儒礼仪之争,最初只是一个译名之争。基督教中的造物主Deus音译为“徒斯”,但这两个字的中文含义不明,利玛窦强调耶儒相通,采取“多与孔、孟合”的路线,将其译为“天主”或“上帝”。除此之外,礼仪之争更主要的是祭孔和祭祖问题。中国传统的家庭作为一个基本的“宗教”单位,宗教信仰的发生、传授,宗教仪式的举行多以家庭为中心。中国传统的宗教仪式主要是对祖先的拜祭。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教师在伦理关系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孔夫子作为“万世师表”,被中国人当作圣人一样受到供奉祭祀。祭孔因而也是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的重要内容。然而基督教是把尊奉和敬拜天主作为第一教义,这是其十戒中的第一条。礼仪之争由一个理论问题演变成清王朝与教廷之间的直接冲突。清朝雍正年间,终于全面禁止了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据刘海鸥《天儒冲突:中西方家庭伦理的初次冲撞》整理 材料二 19世纪40年代,西方列强的炮火迫使中国人打开国门,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现代化的西方文明逐渐渗入中国社会,中国传统家庭伦理遭受冲击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近代以来历次思想解放运动都提出了“婚姻革命”的口号,要求打破非人道的婚姻制度,建立起男女社交公开、恋爱自由的婚姻制度。“世事新,男女平等,文明国,自由结婚乐。”男女平等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太平天国运动、戊戌维新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中都不同程度地批判了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把妇女问题作为改造社会的基本问题。1920年陈独秀在《男系制与遗产制》中认为中国的男子血统观念格外发达,女子地位格外低,“宁可以承继旁系的男子,嫡系的女子反没有承袭遗产的权利。”建议男女同时平等地拥有财产继承权。 ——据李桂梅《略论近代中国家庭伦理的嬗变及其启示》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末清初“天儒冲突”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这次冲突所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的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家庭伦理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
|
| 34. 难度:困难 |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学作品往往含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表3
提取表3中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可以从唯物史观角度,也可以从其它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时期城市经济或文学发展状况加以说明。
|
|||
| 35. 难度:中等 | |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国势日衰,中央权阉横行。地方藩镇跋扈,朝政混乱,政府赋税供办之地只倚江南八道。唐宪宗于805年登基后,启用干练有为之人担任度支、盐铁转运二使,整顿漕运,使江淮米至渭仓。改变过去由地方州府负责的两税征收权,将财赋之权从地方收归中央,削减各地的留用数额。调整纳税物的折价标准,以高于市场的价格进行折算纳税,改革钱物上供、送使、留州的比例,削减地方的留用额,增加国家的上供额。此外,它还下令罢除了诸道两税外榷率,政府再三颁发诏旨,重申“两税留州留使钱外,加率一钱一物,州府长吏,并以枉法赃论”,针对置吏不精、流品庞杂、冗食日滋的现状,下令裁汰冗官,共并省内外官806人,请司流外官1769人。百姓如遇天灾人祸,则减免赋税,开仓赈济,以济民命。所以后世史家称:“唐有天下,传世二十,其可称者三君(太宗、玄宗和宪宗)。” ——摘编自贾艳红《论唐宪宗对永贞革新的继承与发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宪宗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概括唐宪宗改革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的意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