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难度:简单 | |
|
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 A. 家族和睦 B. 等级秩序 C. 贵族世袭 D. 宗法观念
|
|
| 2. 难度:简单 | |
|
刘邦称帝后,大封刘姓子弟为王,“自为枝辅,以卫王室”,允许后代继承封号,并规定“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由此可见当时存在着 ①分封遗风 ②宗法观念 ③皇权思想 ④世袭制度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
|
| 3. 难度:中等 | |
|
下列是我国古代史上相关朝代中央机构的示意图,其中首次体现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是 A. B. C. D.
|
|
| 4. 难度:中等 | |
|
《韩非子》载:“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秦始皇所采取的措施中,最能体现“要在中央”这一政治构想的是 A.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B. 设置丞相主持国政 C. 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D. 例行文化专制政策
|
|
| 5. 难度:简单 | |
|
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 君主专制被颠覆 B. 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 君权至上的后果 D. 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
|
| 6. 难度:中等 | |
|
下列关于明朝“内阁”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是明太祖为制约相权而设立 B. 通过票拟权制约皇帝决策 C. 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D. 法定的中央一级机构
|
|
| 7. 难度:中等 | |
|
左图到右图的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中央集权加强 B. 中央官制简化 C. 君主专制强化 D. 行政效率提高
|
|
| 8. 难度:简单 | |
|
《明史》记载“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及史部左侍郎张四维人,恂恂若属史,不敢以僚自处。……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内阁首辅张居正的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折射出 A. 内阁职权大小取决于皇帝的旨意 B. 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 C.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一度激化 D. 六部正式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
|
| 9. 难度:中等 | |
|
某机构不设专官,其大臣随时由皇帝在满、汉大学士及各部尚书侍郎中选定;入选该机构的大臣,虽然参与军国大政,但决定权在皇帝,他们不过是皇帝的机要秘书。该机构是 A. 中书省 B. 枢密院 C. 六部 D. 军机处
|
|
| 10. 难度:简单 | |
|
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 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 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 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 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
|
| 11. 难度:中等 | |
|
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 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 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 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 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
|
| 12. 难度:简单 | |
|
明人朱国桢在《皇明大政记》称:“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谯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这反映出明代内阁 A. 继承了之前宰相的全部职责 B. 上升为中央一级的行政中枢 C. 辅助皇帝处理国家军政大事 D. 获得了“票拟”等决策大权
|
|
| 13. 难度:中等 | |
|
在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出现过许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以下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论述,正确的是 A. 分封制既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也蕴含着以后分裂割据的因素 B. 郡县制是贵族政治取代官僚政治的标志,推动了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C. 行省制是满洲族的重要政治创新,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 三省六部制明确了宰相之间的分工,大大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
|
| 14. 难度:中等 | |
|
下图反映的是周朝的政治制度及其关系,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 B. 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C. 通过分封制,建立起森严的等级序列 D. 整套制度维系奴隶主正常统治,保证了社会性质的平稳转型
|
|
| 15. 难度:中等 | |
|
汉初刘邦分封同姓九王后,全国54郡,中央直辖者不过15郡,诸侯王国就占近40郡;全国1300余万人,中央政府控制编户97万,人口450余万。(数据采用自刘国石《七国之乱、八王之乱、安史之乱之比较》)这说明 A. 汉初实行分封制后人口增长迅速 B. 王国势力庞大,已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 C. 分封诸王使汉政权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 D. 分封制的实施使汉政权扩充了疆域,州郡数大增
|
|
| 16. 难度:中等 | |
|
西周时期某诸侯国君有子四人,依年龄从大到小分别是甲、乙、丙、丁,其中甲、丁是庶子,乙、丙是嫡子,应该继承诸侯之位的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
|
| 17. 难度:中等 | |
|
《嬴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嬴政比较粘乎,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 ) A. 开始推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B. 确定了后世两千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 C. 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 D. 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
|
|
| 18. 难度:简单 | |
|
有学者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认为,罢除中书省,六部尚书归皇帝直接领导。“这样,皇帝既为国家元首,又为行政首脑。”该学者评价的是 A. 秦始皇创立皇帝制 B. 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 C.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D. 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
|
|
| 19. 难度:简单 | |
|
《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七三称:(元代)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据此可知,元代行省 A. 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B. 辖区广阔但权力不大 C. 长官不再由中央任命 D. 行使权力受中央节制
|
|
| 20. 难度:中等 | |
|
前127年,汉武帝下了一道法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这项措施的影响是 A. 宗法制得以恢复 B. 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C. 分封制被彻底取消 D. 地方取得较大自主权
|
|
| 21. 难度:简单 | |
|
在商朝,“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说明商朝时 A. 祭祀是唯一的政治活动 B. 对外战争是唯一的政治活动 C. 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D. 负责祭祀占卜的官员政治地位最高
|
|
| 22. 难度:中等 | |
|
西周时,只有周天子才称王,春秋时期的楚、吴国君开始称王,而到战国时,齐、韩、赵、魏、秦、燕、宋、中山等国的国君也都称王。这一变化表明( ) A. 宗法等级秩序不断加强 B. 政治重心南移速度加快 C. 诸侯集权趋势日益明显 D. 分封诸侯数量迅速增加
|
|
| 23. 难度:简单 | |
|
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所构成。外朝,由以丞相为代表的公卿大夫构成。汉武帝时,重要政事依靠一些亲信在内朝做出决策。这表明汉武帝时 A. 皇帝勤于政事 B. 亲信拥有重要政事的决策权 C. 相权遭到削弱 D. 内朝已成为国家的正式机构
|
|
| 24. 难度:简单 | |
|
“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这说明西周宗法制度确立的主要目的是 A. 削弱庶子政治权力 B. 区别大宗小宗 C. 规定嫡长子为世子 D. 稳定统治秩序
|
|
| 25. 难度:困难 | |
|
许有壬云:“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虞集说:“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元史》中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这表明元朝行省的独特之处是 A. 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B. 是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 C. 是地方最高军事机构 D. 具有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和朝廷派出机构两重性
|
|
| 26. 难度:中等 | |
|
伏尔泰说:“人们完全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在那里,事无巨细均由相互制约的大衙门审理.而只有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人这些衙门任职.中国的一切都通过这些衙门自我调节。”材料中涉及古代中国的 A. 三公九卿制、察举制 B. 三公九卿制、九品中正制 C.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D. 内阁制、科举制
|
|
| 27. 难度:简单 | |
|
“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A. 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B. 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 C. 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 D. 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
|
| 28. 难度:中等 | |
|
易中天指出:“作为集权主义者,尤其是那些倾向于专制和独裁的‘雄略之主’,几乎没有一个人会认为前朝的覆亡乃是因为过度的集权。他们只会得出相反的结论。因此,他们吸取的教训,也只能是专制、专制、再专制,集权、集权、再集权。”汉武帝、宋太祖、明成祖采取的相似措施是 A.沿用秦朝以来的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B.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维护丞相地位 C.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加强专制皇权 D.通过科举制和行省制加强官僚队伍建设
|
|
| 29. 难度:中等 | |
|
中国传统社会始终面临着中央与地方关系调处的难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周以同姓兄弟或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分封出去的邦国,按“授民授土”的原则,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并存共荣。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汉之郡国守相、丞尉、县令长、侯国相及丞尉虽不能用本地人,但他们的属吏必为本地人。如(郡)主簿于属吏中最为亲近,犹今之秘书长,功曹总领众曹,群吏进退赏罚皆由之……故其权极重。 ——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略》 材料三 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周王室在原有邦国内“掺沙子”的意图。这一举措对西周政治体制产生了怎样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汉代地方官员任用的特点。这反映出中央与地方关系如何? (3)据材料三,指出元朝行省制度在权力运行方面的特征。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古代中国地方权力的变化趋势。
|
|
| 30. 难度:中等 |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摘自《旧唐书》 材料三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编者注:互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摘编自《皇明祖训》 (1)指出材料一中图一、图二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变化的影响何在?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反映了唐末怎样的社会状况?后来宋太祖为改变这一状况采取了哪些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太祖所实施的举措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的趋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