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难度:简单 | |
|
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 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 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 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 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
|
|
| 2. 难度:简单 | |
|
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 A. “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 B. 孟子的仁政思想 C. 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 D. 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
|
|
| 3. 难度:简单 | |
|
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 A. 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 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C. 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 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
|
| 4. 难度:中等 | |
|
汉文帝说:“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汉文帝在此强调的是 A. 无为而治 B. 轻徭薄赋 C. 崇尚节俭 D. 民贵君轻
|
|
| 5. 难度:中等 | |
|
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 A. 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B. 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 C. 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 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
|
| 6. 难度:简单 | |
|
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䦆、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
|
| 7. 难度:简单 | |
|
纺织业在商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下列选项中可以支持这一判断的是 ( ) A.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 B.纺织家黄道婆创立的新式纺车 C.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 D.《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产品的字
|
|
| 8. 难度:中等 | ||||||||||
|
下表是1620年和1850年江南八府一州城乡人口统计。据此判断,这一时段该地区 ( )
A.基本实现了城市化 B.城市经济规模扩大 C.农业经济日益凋敝 D.人口增速全国领先
|
||||||||||
| 9. 难度:简单 | |
|
宋代文献记载,真宗时,“诏商旅自京(携)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无得稽滞。按,太祖开宝三年置便钱务(机构),许民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文中“便钱”是 A. 自由流通的支票 B. 中国最早的纸币 C. 国家发行的债券 D. 兑换货币的凭证
|
|
| 10. 难度:中等 | |
|
明初的户役制度,将户籍分为若干类别,其中主要户籍还有军户、灶户(煮盐户)等几十类,并严格禁止更换户别,这一措施有利于 A.缓和土地兼并 B.促成社会分化 C.强化社会控制 D.发展商品经济
|
|
| 11. 难度:中等 | |
|
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A.东汉初年金融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东汉初年商人与封君勾结,中央集权削弱 C.在汉初年商人经济实力强,桓谭建议厉行重农抑商 D.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政策,本是谭描述的现象不存在
|
|
| 12. 难度:简单 | |
|
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材料反映了 A. 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 B. 商业发展改变社会风气 C. 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 D. 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
|
|
| 13. 难度:中等 | |
|
《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 A. 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B. 强制去富以抑其骄 C. 竭力济贫以抚其忧 D. 劫富济贫以均贫富
|
|
| 14. 难度:中等 | |
|
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A. 孔子 B. 董仲舒 C. 朱熹 D. 陆九渊
|
|
| 15. 难度:中等 | |
|
下列关于李贽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都具有思想启蒙意义 B. 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C. 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D. 都宣扬了个性自由和解放
|
|
| 16. 难度:中等 | |
|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A. 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 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 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 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
|
| 17. 难度:中等 | |
|
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A. 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 选官须注重才学 C. 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 选官应注重品行
|
|
| 18. 难度:中等 | |
|
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下列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的是 A. 世袭制 B. 分封制 C. 科举制 D. 行省制
|
|
| 19. 难度:简单 | |
|
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 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 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 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 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
|
| 20. 难度:简单 | |
|
《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A. 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B. 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 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D. 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
|
| 21. 难度:中等 | |
|
《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穷乡山陬(zōu,山脚),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勤有余布,亦兼鬻(yù,卖)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这反映出当时登州 ①自然经济解体 ②家庭手工业发展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出现经济区域分工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
|
| 22. 难度:中等 | |
|
北宋东京(今开封)“通宵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图景表明 A. 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 市已经遍布城内各处 C. 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 D. 坊和市已没有区别
|
|
| 23. 难度:简单 | |
|
明朝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 A. 工商业发展造成农业衰退 B. 工商业发展导致社会结构变动 C. 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 无业游民增加促成工商业发展
|
|
| 24. 难度:中等 | |
|
明初规定,生员须穿玉色衣服,加饰青黑色边条。明后期江南读书人则崇尚“妇人红紫之服”,有人作诗云:“昨日到城郭,归来泪满襟。遍身女衣者,尽是读书人。”这一变化直接反映了 A. 理学思想的影响 B. 专制制度的松弛 C. 市民阶层的兴起 D. 社会风尚的变化
|
|
| 25. 难度:中等 | |
|
《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在这里,司马光 A. 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B. 指出促进商业流通的重要性 C. 提出“农本商末”观点 D. 说明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性
|
|
| 26. 难度:中等 | |
|
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联所悉知,习俗殊可笑。”这反映出当地 A. 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 B. 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 C. 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 D. 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
|
| 27. 难度:简单 | |
|
奕䜣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 ) A. 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 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 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评 D. 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
|
| 28. 难度:简单 | |
|
清光绪帝曾发布《罪己诏》说:“今兹议约,……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文中的“议约”是指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
|
| 29. 难度:中等 |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较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幼弱。” (1)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表现,并分析这一时期“私学文化”得以产生发展的根源。 (2)述秦汉至两宋时期“帝国文化”的形成过程。
|
|
| 30. 难度:简单 |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万历二十一年(1601年),江苏巡抚曹时聘因苏州民变上疏皇帝,内中提到“吴民生齿最繁,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臣所睹记,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卷 材料二 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织文曰缎,方空曰纱。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缎工立花桥,纱工立广化寺桥,以车纺丝者曰车匠,立濂溪坊,什百为群,延颈而望,粥后散归。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苏州府志》卷三 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提炼明朝中后期苏州地区丝织业的发展情况。(逐条列出,不得摘抄材料原句)。 (2)史学界普遍认为:明朝中后期苏州丝织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试从两则材料中各摘引最有说服力的一句加以论证。
|
|
| 31. 难度:困难 |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鴉片战争前,一些具有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人士,如頋炎武、吴敬梓、曹雪芹等人开始对科举制庋进行大胆、辛辣的批判:鸦片战争后,受西方民主启蒙思想影响的人士对科举制进行了更猛烈更深入的批判。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对科举制的批判尤为激烈,称其“箍人心”,“坏人才”,“毁实业”。在社会舆论的巨大压力下,清政府于1905年正式废除了科举制.此后一个世纪,对科举制的上述评价一直是史学界的主流现点.近年来,史学界对科举制重新评价的观点抬头,并且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新现点认为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的伟大创举,它不仅对古代中国的政治、教育、文化等多个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且对近代以后的中国和世界的文明进步产生了推动作用。科举制实际上是近代欧洲兴起的文官制度(即公开考试选拔国家公务员制庋)的源头。现在我国实行的高考制度某种意义也是古代科举制的继承和发展. 评论材料中有关科举制度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现点展开评论;现点明确,史论结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