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难度:简单 | |
|
宗法制的实行使西周的政治制度具有浓重的() A. 神权色彩 B. 血缘色彩 C. 平等色彩 D. 民主色彩
|
|
| 2. 难度:中等 | |
|
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其中“封建政治”是 A. 封邦建国 B. 宗法世袭制 C. 礼乐制度 D. 封建社会
|
|
| 3. 难度:简单 | |
|
周初实行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 A. 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 B. 削弱贵族和功臣的权力 C. 排斥异性诸侯,团结同姓诸侯 D. 巩固奴隶制的国家政权
|
|
| 4. 难度:简单 | |
|
《礼》曰:“宗人集有事,族人皆侍。……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也。”据此可以说明我国古代的宗法制 A.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B.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的结合 C.“国”与“家”的结合 D.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
|
| 5. 难度:中等 | |
|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击缶(缶:古代的一种乐器)表演,再现了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礼乐制度是在西周形成和完备起来的。《礼记》中记载:“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从中可以看出 ①礼乐制与分封制、宗法制共同维护统治秩序的稳定 ②秩序与和谐是礼乐文明的主旨 ③礼乐文明仅存于奴隶社会 ④礼乐制是了解西周社会的一个窗口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
|
| 6. 难度:中等 | |
|
《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见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 A. 封号和耕牛 B. 土地和耕牛 C. 土地和人口 D. 人口和铁犁
|
|
| 7. 难度:中等 | |
|
秦始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A. 规定皇权至高无上 B. 中央设三公九卿 C. 地方推行郡县制度 D. 颁布秦律,严刑峻法
|
|
| 8. 难度:简单 | |
|
下列有关秦朝官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中央设三公九卿制,地方推行郡县制 B. 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C. 按官职大小排列应是三公、九卿、郡守 D. 地方政权机构分为郡、府、县三级
|
|
| 9. 难度:中等 | |
|
关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 B.皇权至上是这一制度的核心 C.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D.是导致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
|
|
| 10. 难度:中等 | |
|
秦朝郡县制度适应封建集权政治的需要,最主要在于 A. 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 B. 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 C. 郡县官吏与皇帝是臣与君的关系 D. 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袭
|
|
| 11. 难度:简单 | |
|
由秦代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①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 ②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③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④适合当时历史发展的需要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
|
| 12. 难度:中等 | |
|
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与分封制相比,主要特点是 ①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 ②爵位世袭制 ③确立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构 ④三公九卿和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
|
| 13. 难度:简单 | |
|
有学者认为: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性影响到社会开放的程度。从这一观点出发,唐朝社会开放程度高,主要得益于实行 A. 三省六部制 B. 科举制 C. 察举制 D. 均田制
|
|
| 14. 难度:简单 | |
|
地方势力威胁中央政权的危险基本解除始于 A. 隋唐时期 B. 北宋时期 C. 元朝时期 D. 清朝时期
|
|
| 15. 难度:困难 | |
|
我国封建社会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主要是由下列哪一因素决定的 A. 地主阶级的权欲 B. 封建经济的分散性 C. 地主阶级的要求 D. 法家思想的启示
|
|
| 16. 难度:中等 | |
|
中国古代历史上皇权演变的轨迹总体呈现 A. 相权始终居皇权之下趋势 B. 相权多凌驾于皇权之上趋势 C. 皇权呈不断加强的趋势 D. 相权与皇权始终各司其职趋势
|
|
| 17. 难度:中等 | |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建立于秦朝 B、西周的政治制度是直接从原始社会末年发展而来的 C、分封制和宗法制实施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周王室的统治 D、分封制只是天子对诸侯进行分封
|
|
| 18. 难度:简单 | |
|
西周推行宗法制的主要目的是: A. 确立分封制的推行 B. 更好地对奴隶和平民进行统治 C. 加强统治者内部的团结 D. 维护周王室王权的稳定
|
|
| 19. 难度:中等 | |
|
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 ①周王室──周王室正妻所生之子 ②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 ③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 ④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②③
|
|
| 20. 难度:简单 | |
|
下列关于西周分封制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 反映了中央对少数民族的统辖关系 B. 体现了统治者对奴隶的阶级剥削 C. 反映了诸侯与周王的经济关系 D. 体现了奴隶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
|
|
| 21. 难度:中等 | |
|
西周与商朝相比,在政治上最突出的不同点是 A. 实行王位世袭制 B. 实行宗法制 C. 实行分封制 D. 压迫奴隶和平民
|
|
| 22. 难度:困难 | |
|
分封制在周初起到了巩固统治的作用,在后期则造成分裂割据,瓦解了周朝的统治,导致这种截然不同的结果的最主要因素是 A. 生产力的发展 B. 生产关系的发展 C. 诸侯争权夺利 D. 井田制的破坏
|
|
| 23. 难度:简单 | |
|
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郡守和县令的产生方式是 A. 世代相袭 B. 考试选拔 C. 地方推荐 D. 皇帝任命
|
|
| 24. 难度:简单 | |
|
秦朝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主要是因为 A. 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 B. 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 C. 郡县官吏与皇帝是君臣关系 D. 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袭
|
|
| 25. 难度:简单 | |
|
按秦朝制度,主管军事的是: A. 典客 B. 太尉 C. 御史大夫 D. 丞相
|
|
| 26. 难度:简单 | |
|
西周的分封制与西汉初年的郡国并行制的相同点是 A. 都是中央集权制 B. 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C. 都是为巩固自身的统治而实行的 D. 都随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而瓦解
|
|
| 27. 难度:中等 | |
|
西汉与秦朝有直接继承关系的重要制度是 A. 地方监察制度 B. 地方行政制度 C. 选官制度 D. 户籍制度
|
|
| 28. 难度:中等 | |
|
下列官职或机构,具有监察职能的是 ①秦朝的御史大夫 ②两汉的刺史 ③北宋的通判 ④清朝的军机处 A. ①③ B. 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
|
| 29. 难度:简单 | |
|
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主要是为了监察 ①丞相 ②民众 ③诸侯王 ④地方高官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
|
| 30. 难度:中等 | |
|
汉初实行的治国措施中动机与效果发生了明显矛盾甚至尖锐对抗的是 A. 休养生息政策 B. 沿用秦朝的郡县制 C. 分封同姓子弟为王 D. 对匈奴的“和亲”政策
|
|
| 31. 难度:简单 | |
|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唐初三省的职能是 A. 尚书省和中书省决策,门下省执行 B. 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和尚书省执行 C. 门下省决策,中书省和尚书省执行 D. 中书省和门下省决策,尚书省执行
|
|
| 32. 难度:中等 | |
|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钱穆《国史新论》)文中“委员制”指当时的 A.三公九卿制 B.郡县制 C.三省六部制 D.中朝外朝制
|
|
| 33. 难度:简单 | |
|
北宋设立分割宰相财权的是 A. 参知政事 B. 三司使 C. 转运使 D. 枢密使
|
|
| 34. 难度:中等 | |
|
明太祖废除丞相,主要是由于( ) A.管理官吏,治理人民的需要 B.过去的丞相大多昏庸无能,败坏风气 C.发展农工商业生产的需要 D.丞相的权力过于集中,经常威胁君权
|
|
| 35. 难度:简单 | |
|
从明初废丞相到清初设军机处,表明 A. 皇权日益强化 B. 君权和相权矛盾缓和 C. 皇帝宰相分权 D. 加强中央集权
|
|
| 36. 难度:简单 | |
|
下列关于三省六部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这一制度开始于隋朝 ②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 ③它标志着中央制度走向衰落 ④这一制度对隋唐以后各朝影响深远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
|
|
| 37. 难度:中等 | |
|
元朝行省制度 ①继承和推广了秦汉的郡县制 ②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③巩固和发展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④奠定了今天中国行政区划的基础 A. ①②③④ B. ①② C. ①④ D. ②③④
|
|
| 38. 难度:中等 | |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材料二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卷128 材料三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材料四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蘑曝杂记》 请回答: (1)材料—中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起了什么作用?三省中门下省的职能是什么? (2)材料二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指哪些?材料二作者对此看法如何? (3)材料三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元朝为什么实行行省制? (4)材料四中军机处的主要职能和作用是什么?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