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难度:中等 | |
|
周初封康叔到殷墟,周公指示其要“启以商政,疆以周索”(采用殷商原来的制度,按周法分配耕地)。但是封唐叔到戎人居住的夏墟,却指示其“启以夏政,疆以戎索” A. 国家顶层政治设计受到忽视 B. 统治者治国策略具有灵活性 C. 中央集权制度受到严重削弱 D. 重视法律规范主张明德慎罚
|
|
| 2. 难度:中等 | |
|
“封建”一词在中国古代意谓“封土建国”“封爵建藩”。项羽封建六国贵族,结果自取灭亡;刘邦封建同姓子弟,引发七国之乱;西晋封建司马氏宗室,导致八王之乱;朱元璋封建二十余子,酿成靖难之役。这反映了 A. 封建导致政权衰亡 B. 宗室拱卫专制王权 C. 血缘政治影响深远 D. 封建体制日趋完善
|
|
| 3. 难度:简单 | |
|
周代祭祀是国家的大事,凡是国家的大典、官员的任命、战前的誓师、战后的行赏等,大都在宗庙中举行。这说明周代 A. 借助宗法关系维护统治 B. 神权政治统治思想盛行 C. 注重加强宗族内部团结 D. 家国一体政治开始形成
|
|
| 4. 难度:中等 | |
|
(题文)族规又称族训、家训、宗约家礼等。清朝《毗邻城南张氏宗谱•家规》记载:“王者以一人治天下,则有纪纲;君子以一身教家人,则有家训。纲纪不立,天下不平;家训不设,家人不齐矣。”家训的主要作用体现在( ) A. 辅助国家法制之所不及 B. 维持家族血缘伦理 C. 用来祭祀家族列祖列宗 D. 强化族人对宗族的依赖
|
|
| 5. 难度:简单 | |
|
中英文里的姓名书写是不一样的,英语中西方姓氏的特点是名在前姓在后,而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中国人的姓名特点反映的实质是 A. 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B. 专制王权强大 C. 个人观念淡薄 D. 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
|
| 6. 难度:简单 | |
|
下列有关中国古代“权力的分配与继承”的做法,表述准确的是 A. 西周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 B. 秦朝设丞相协助皇帝,加强中央集权 C. 北宋“中书门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D. 明朝时期内阁“首辅”行使宰相权力
|
|
| 7. 难度:简单 | |
|
秦朝时期,御史大夫代表皇帝接受百官奏事,代表朝廷起草诏命文书,不仅可以弹劾百官,而且如果丞相位置出现空缺,御史大夫可补其位。由此可见,秦朝设立御史大夫是为了 A. 监督各级官员 B. 维系内外政治 C. 防范丞相专权 D. 加强君主专制
|
|
| 8. 难度:简单 | |
|
中国古代监察机构是由御史和言谏两部分组成。御史职能主要是打击贪腐,言谏是以匡正君主施政中的缺失为目的。言谏机构兴于汉,发展于唐,衰减于宋,终结于明。可见言谏制度 A. 发展轨迹与专制制度强化呈相反方向 B. 受西方近代民主政治影响而渐趋消亡 C. 是封建王朝制约皇权专制的有效手段 D. 符合最高统治者监察百官的政治需要
|
|
| 9. 难度:中等 | |
|
战国至汉初,实行新的军功爵制。不仅爵级繁细,而且爵位下移,爵秩不再是某一阶级的专利品,而成了社会各阶层都有权攀登的进身之梯。军功爵制 A. 有助于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 B. 使宗法制得到很好的延续 C. 表明了人才选拔制度的完善 D. 导致了分封制度彻底瓦解
|
|
| 10. 难度:中等 | |
|
北宋时期的官制有一些重要特点,如重复设官(三司使、通判等)、官职分离(官员实际担任的职务与官名不符)。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 加强中央集权 B. 提高行政效率 C. 分散官员权力 D. 加强君主专制
|
|
| 11. 难度:简单 | |
|
浙江永嘉人陈宜中,曾任同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他生活的朝代最有可能是( ) A. 宋代 B. 唐代 C. 汉代 D. 秦代
|
|
| 12. 难度:简单 | |
|
据史载:宋仁宗时,未经廷议,任命皇后的一位兄长为官,御史中丞包拯求见仁宗,“反复数百言,音吐愤激”,恳请皇帝遵循“事无大小,悉付外廷议”的制度,仁宗只得收回成命。这反映出宋代 A. 皇帝性格较为懦弱 B. 相权得到空前强化 C. 封建吏治最为清明 D. 皇权受到一定制约
|
|
| 13. 难度:中等 | |
|
《孟子》一书记载黄河洪水多次泛滥殃及多个诸侯国。从当时历史发展趋势分析,解决的根本之道在于 A. 委托东周政府专力治理 B. 统一中原,由中央政府治理 C. 各诸侯国通力合作,统一治理黄河 D. 诸侯国各自为政,加强治理
|
|
| 14. 难度:中等 | |
|
有学者认为,秦国与匈奴战争期间,每消耗192石粮食才有1石供应到军队,完全可以说“运输决定战争”。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在征服南越的战事中,秦修建了 A. 郑国渠 B. 灵渠 C. 都江堰 D. 直道
|
|
| 15. 难度:中等 | |
|
唐代实行宰相集体议政制度,三省宰相不仅都要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这种“宰相一致原则” A. 提高了行政决策效率 B. 削弱了宰相的决策权 C. 旨在制约皇权的滥用 D. 体现了权力的制衡性
|
|
| 16. 难度:中等 | |
|
有学者认为:“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它所体现的许多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 A. 公平竞争 B. 分科考试 C. 以文治国 D. 学而优则仕
|
|
| 17. 难度:中等 | |||||||||||||||
|
读下表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
——据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引起表中数据出现先降后升的主要原因是 A. 社会环境动荡不安 B. 中央集权的不断发展 C. 制度的变革和创新 D. 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
|
|||||||||||||||
| 18. 难度:简单 | |
|
唐朝科举不避时政,有价值的答卷相当于政治磋商活动中的种种提案。士人因而特别关心国运,比如白居易和元稹便根据时事一起作了数十篇模拟策试,尔后果然在科举考试中被考官选中。这说明唐朝的科举制 A. 有匡时济世的功能 B. 有诗歌取士的特征 C. 有制约君权的职能 D. 有民主议政的特点
|
|
| 19. 难度:中等 | |
|
张集馨在《道咸宦海见闻录》中说“绅士居乡者,必当维持风化,其耆老望重者,亦当感劝闾阎,果能家喻户晓,礼让风行,自然百事吉祥,年丰人寿矣。”材料说明 A. 清代重视基层教化与文化发展 B. 中国清代乡村实行宗族自治 C. 清代儒家思想在乡村实现普及 D. 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受到冲击
|
|
| 20. 难度:中等 | |
|
明代中后期,皇帝长期不理朝政,内阁的票拟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相权也转归于寺人(宦官)。这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 明朝的君主专制有所削弱 B. 吏治腐败和政治纷争不断 C. 内阁在朝廷中的地位上升 D. 宦官成为明朝的中枢官员
|
|
| 21. 难度:中等 | |
|
(题文)有西方学者这样概括鸦片战争“英国决心迫使中国违背自己的意愿而进入现代的、工业化的全球经济,并且向中国出售鸦片,以此换取中国的丝绸和茶叶。这一做法遭到了中国的强烈反对。最后,英国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据此,下列陈述正确的是 A. “违背自己的意愿”反映了中国人对鸦片走私的不满 B. “现代的、工业化的全球经济”指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 “换取中国的丝绸和茶叶”表明英国对华严重经济依赖 D. “向中国出售鸦片”是英国发动这场战争的重要目的
|
|
| 22. 难度:中等 | |
|
1840年8月,中英双方文书往来发生变化。英国文书不在用“禀贴”格式,而用“咨会”字眼。中方复函,则放弃“谕”“批”等,而改用“照会”样式。这一样式成为中国外交文书的重要范式。这一变化说明了 A. 英国达到了战争的目的 B. 中方接受了平等外交理念 C. 中国放弃了天朝上国理念 D. 外力迫使外交形式上对等
|
|
| 23. 难度:中等 | |||||||||||||||||||||
|
下表反应出褔州茶叶出口猛增。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最有可能是
1853—1859年福州口岸出口茶叶数量(单位:百磅) A. 福建茶叶生产迅速扩张 B. 内外战争的冲击 C. 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D. 英国市场的需求
|
|||||||||||||||||||||
| 24. 难度:中等 | |
|
《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自应享优例豁除。”可见,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艰难的原因之一是 A. 外资工业享有免税特权 B. 民族工业缺少技术优势 C. 战争对经济环境的破坏 D. 政府对民族工业的压榨
|
|
| 25. 难度:中等 | |
|
晚清思想家郑观应指出:“外人在我国旅居,不隶我国治下,只受彼国公使领事所辖,一如在本国然。”造成这种状况的不平等条约的条款是 A. “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寄居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 B. “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 C. “中国人与英国人交涉词讼,英人由管事官(即领事官)照办。” D. “华英人民彼此友睦,各住他国者必受该国保佑身家全安。”
|
|
| 26. 难度:中等 | |
|
李鸿章在奏折中言:“但令(北洋水师)游弋北海内外,作猛虎在山之势,倭尚畏我铁舰,不敢轻与争锋。”他的这一论断 A. 正确评估了中日双方舰队的实力 B. 高估了日军的战斗力 C. 导致黄海海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D. 与战争发展情况不符
|
|
| 27. 难度:简单 | |||||||
|
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只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三 废丞相后与丞相地位近似官职的基本情况表:
材料四 辽宁省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在整理档案时,意外发现了一份很多学者都未见过的“廷寄”。“廷寄”就是皇帝写给大臣的密信,系用牛皮纸封制,两行漂亮的繁体楷书书写在信封两侧:“署理军机处封寄,候补侍郎廷开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的“创制”和秦朝以后的“变局”分别是什么? (2)材料二体现了唐朝中央机构有何重大的调整变化?这种变化产生了什么影响? (3)明朝废除丞相制度的原因有哪些?据材料三指出明朝内阁是什么性质的机构? (4)材料四体现的机构名称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以上四则材料所反映的政治制度的演进趋势。
|
|||||||
| 28. 难度:简单 |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储候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候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据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三 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四 知封建(分封制)之弊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 材料五 (元代)行省的职掌,在忽必烈时期主要是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成宗即位后,颁给行省长官虎符,使其统领本省军队。……各行省的重大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1)材料一主要叙述了哪一历史现象?简要分析这一制度最终走向崩溃原因。 (2)材料二中作者对郡县制的基本态度是什么?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分封制与郡县制在任用行政官员的依据和方式上的差异。简析郡县制有何深远影响? (3)材料四是怎样评价两种政治制度的? (4)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行省的权限及其影响。
|
|
| 29. 难度:中等 |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国土上,不少城市里有所谓“租界”,那里的统治权完全属于外国人。他们设立法院、警察、监狱、市政管理机关和税收机关。租界成为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对中国实行武力恐吓,实行政治和经济侵略的基地,起着极其凶狠的作用。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材料二:每年成千上万的中国人由帝国他处走过上海租界,他们可以看到美丽的建筑、整洁的街道、燃着电灯或瓦斯灯;他们可以看到机器、自来水、电报、电话、火轮船、公园。他们在这里所得到的印象,必然多少传到内地去。上海如此,香港也如此。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第八册 解读材料,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史实,提炼出一个观点,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