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河南省2018-2019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月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据史书记载,太公吕尚被封于齐,征服了当地土著人“莱夷”。于是“太公修政,因其俗,简其礼”。周公长子伯禽受封于鲁,亦“变其俗、革其礼”。这表明分封制

A. 扩大了地方权力

B. 推动了经济发展

C. 强化了中央权力

D. 促进了文化整合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仪礼·觐礼》曰:“同姓大国,则曰伯父;其异姓大国,则曰伯舅。同姓小邦,则曰叔父;其异姓小邦,则日叔舅。”材料本质上反映了

A. 分封制与宗法制之间的联系紧密    B. 被分封的既有同姓也有异姓贵族

C. 区分伯舅关系以便扩大周的疆域    D. 同姓贵族和异姓贵族之间可联姻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宋史•陈兢传》记载:“(陈)防家十三世同居,宗族千余口,世守家法,孝谨不衰,阖门之内,肃于公府”、“陈家财产公有,共同劳作,并适当照顾老弱病残”.宋仁宗追赐陈氏先祖五世公爵,朝廷也蠲免陈家杂科徭役.朝廷表彰“义门陈氏”的主要原因是

A. 进一步巩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B. “陈氏义门”在社会上有着巨大影响

C. 彰显朝廷教化百姓的功绩

D. 利用宗法关系维护封建统治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文的前言中说:后代人单凭后代人自己所处的环境和需要来批评历史上以往的各项制度,那只能说是一种时代意见。时代意见并非是全不合真理,但我们不该单凭时代意见来抹杀已往的历史意见。下列说法中与钱穆先生这段话观点最接近的是(    )

A. 历史认识都是从现实出发的人    B. 历史与现实是相互影响的

C. 后人对历史的认识一定高过前人    D. 历史认识应还原到历史时空中去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嬴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

A. 确定了后世2000多年的国家政治制度的框架

B. 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C. 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

D. 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

 

详细信息
6. 难度:困难

中国古代的地理学非常发达,从《汉书》到《清史稿》均有《地理志》,元、明、清三代有《一统志》,府、州、县多有地方志书,舆地之书汗牛充栋。这表明古代地理学

A. 服务于封建国家的政治统治

B. 立足于研究自然地理的规律

C. 在古代科学体系中位居主导

D. 取代了史学研究的社会地位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题文)元朝人胡三省说:“秦置御史,掌讨奸猾,治大狱,御史大夫统之。”他认为御史大夫的重要职责是

A. 执掌奏章,下达诏令

B. 统领百官,处理政事

C. 监察官员,审理大案

D. 草拟诏书,审议执行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秦汉以后,中国存在一种“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它指的是官员和胥吏的职位均不得世袭,但胥吏却常常利用办事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A. 分封制的长期存在    B. 郡县制不能完全解决地方行政的弊端

C. 中央集权制度的削弱    D. 不重视对官员的选拔与考核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著名学者工学泰指出,“士大夫”的含义在唐宋之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唐朝及其以前,“士大夫”中的“大夫”和“士”是贵族的两个阶层,宋代之后的“士大夫”的含义是“文人士大夫”,是普通民众中的精英。唐宋之际“士大夫”含义的变化是由于(  )

A. 科举制的发展和完善    B. 重文轻武政策的实行

C. 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    D. 理学对文化大力推崇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

A. 中书省和门下省秉公执法

B. 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

C. 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D. 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隋朝建立后相继规定:凡九品以上的地方官一律由中央任免,每年年终须由吏部考核;州县官史三年一换,不得重任;史部选用地方官,须尽用外地人;命诸州每年荐举三人到中央参加考试。这些规定

A. 强化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 表明推荐是选才重要途径

C. 形成了封建官僚政治体制

D. 削弱了世家大族特权垄断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北宋时期,枢密院长官有些是文职出身,有些是武职出身。下表统计了北宋历朝枢密院长官文、武出身的情况。由此可知当时

出身时间

宋太祖

宋太宗

宋真宗

宋仁宗

宋英宗

宋神宗

宋哲宗

宋徽宗

宋钦宗

武职出身正职(人)

3

6

6

7

0

0

0

0

0

文职出身正职(人)

2

1

6

22

5

7

5

10

5

 

 

A. 边境战乱日趋减少

B. 理学思想影响日益深远

C. 科举取士日渐盛行

D. 以文驭武方针逐步确立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中国古语有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等说法,这些说法本质上反映了

A.忠孝观念是统治者治国之本          B.儒家思想渗透于社会各个领域

C.齐家治国是孝子的最高追求           D.家国同构是古代社会显著特征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题文)明朝时建立三司会审制,即由大理寺、刑部、都察院三机关组成三法司,会审重大案件。刑部为中央司法审判机关,大理寺为复核机关,都察院为中央监察机关,有权监督刑部审判和大理寺复核。这一制度

A. 标志着行政体系的成熟

B. 增强了司法审判的公正性

C. 使君主专制得到了强化

D. 降低了监察部门行政效率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明代万历年间的刑部尚书王世贞曾说:“百余年来,天子不独断必有所寄,不能不归之内阁而至嘉靖中,遂操丞相之柄,而出其上。”下列关于明代内阁的表述,错误的是

A. 成为辅佐皇帝决策的中央机构

B. 阁臣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

C. 成为控制六部的最高中央机构

D. 权势日重皆因君主集权的结果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皇上召见军机大臣,不许太监在侧,也不准六部长官擅入军机处,军机大臣不得擅自结交外任官员。”材料表明军机处

A. 封闭性强,有利于政令执行

B. 是君权的附庸,无行政决策权

C. 权力很大,凌驾于六部之上

D. 官员干练,提高了行政效率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雅典梭伦改革、秦朝郡县制和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在历史上发挥的共同作用是(     

A.缓和了社会矛盾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奠定了民主政治基础              D.打破了世袭特权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我但愿你们天天注视着宏伟的雅典,这会使你们心中逐渐充满对她的热爱。当你们为她那壮丽的景象倾倒时,就会想起那些缔造这个帝国的人们。他们明白自己的职责并有履行职责的勇敢精神……为她慷慨地献出生命,就像为她的节日所能奉献的最美好的礼物。”这材料中伯利克里强调的是(  )

A. 平民政体    B. 权力制约    C. 法律至上    D. 公民意识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余英时在《民主制度与近代文明》中指出:“希腊的城邦很像一种扩大的家庭,谁才算是这个团体中的正式分子,决定的标准是看出身而不是看居留。”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 公民是希腊社会的主体阶层

B. 外邦人不享有城邦的公民权

C. 城邦是一个城市为中心的国家

D. 希腊城邦重视公民的参政素质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公元前242年起,在罗马大法官中专门设立外事裁判官,他的司法权针对的正是异邦人之间的争议以及罗马人与异邦人之间的争议,人们总结外事裁判官的任务是在异邦人之间或者在罗马市民与异邦人之间执法。这说明当时罗马

①罗马人与异邦人之间矛盾日渐突出 ②国际贸易与商品经济蓬勃发展

③裁判官审判裁定成为新法创制的媒介 ④逐渐出现适用所有民族的法律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详细信息
21. 难度:困难

史载,罗马中央政府“除元老院外,它的行政官员仍不过由总共40人左右的执政官、大法官、财务官和营造官组成”,罗马行省的官吏则更少。而中国“西汉末年官吏总数有12万余人”。材料可以佐证古代罗马

A. 善于利用经济手段改善人民生活

B. 行省是实行法治的有力保障

C. 注重运用法律手段进行社会管理

D. 国家行政管理存在严重弊端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罗马法曾规定:丈夫对妻子嫁妆里的不动产,即使征得妻子的同意,也不得出让或抵押。这表明罗马法

A. 规定了夫妻财产分配原则

B. 给予妇女相应的政治地位

C. 重视对私人财产的保护

D. 解决经济纠纷缺乏灵活性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18世纪中叶,一位英国内阁成员在议会发言中说:诸位都知道,媾和与开战的权力是由国王掌握的……我们的宪法始终表明,国王在决定和平与战争时有权利让议会参与,也有权利不让议会参与。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这表明在当时的英国( )

A. 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    B. 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

C. 内阁依旧为国王所控制    D. 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权力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约在12世纪初,英国的威斯敏斯特立法第1号第5条规定,代表的选举“必须自由进行,不受威吓”。同时,英格兰几乎所有的选举令状中都写着,郡长“应当号召从每个城镇选举两名市民和从每个自治市选举两名自治市民参加议会活动”。这些做法

A. 推动了贵族政治发展

B. 提高了资产阶级地位

C. 反映了英国具有民主传统

D. 有利于限制国王权力

 

详细信息
25. 难度:困难

2016年11月3日,英国高等法院裁定,首相特雷莎·梅无权动用行政权来启动《里斯本条约》第50条,政府必须获得议会授权才可以启动脱欧程序。2017年3月16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批准“脱欧”法案,授权首相特雷莎·梅正式启动脱欧程序。材料主要体现英国

A. 国王依然掌握部分行政权

B. 首相实际上是对国王负责

C. 政治蕴含分权制衡的理念

D. 尚未实现真正的三权分立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明朝)国家并未正式予阁臣以大权,阁臣之弄权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此乃‘权臣’,非‘大臣’。故如张居正之循名责实,起衰振弊,为明代有数能臣,而不能逃众议

—钱穆《国史纲要》

材料二  “票拟权的实行,使内阁从制度上获得了普遍参与朝政的权力……虽然最后的决策依赖皇帝的批红,但内阁通过拟旨可以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左右皇帝的决策,尤其是出现幼主、庸主和怠政之君的时候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教程》

材料三  英国的内阁制被称为“责任内阁制”,所谓责任内阁制是指内阁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的一种行政权力的组织形式。……内阁的主要职权是协调和指导政府各部门的活动,从而制定出一种始终一贯的政策。有的政治学家称它为把行政与立法两部门连接起来的一个“纽扣”,又称它为议会推选出来的统治全国的委员会,更严格地说,它是下院多数党的一个委员会,少数党是没有代表在内的,这是它与其他的议会委员会不同的地方。……英国内阁的建立是没有任何正式的成文的法律作为依据的,它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依据惯例逐步形成的。

—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

(1)依据材料一、二分析明朝内阁制对皇权专制的影响。

(2)依据材料三,概括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特点。

(3)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明朝内阁制和近代英国内阁制的本质区别,并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分析造成它们具有本质区别的原因。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材料三  行省虽然拥有经济、军事、行政等权力,但这些权力都是元廷让渡给地方的,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因此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这决定了它只能为朝廷集权服务。而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

——中国论文网

材料四  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材料一论述到的西周、秦朝和汉初的三项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郡县之制”的历史作用。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元朝在地方上推行行省制的原因?据材料三,说明元朝行省制度为什么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4)政治制度“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但其“本原精神”“仍可不变”。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材料四中的“本原精神”是指什么?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追求民主是人类社会政治文明的目标,走向民主是历史的必然趋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雅典民主是直接民主制,奉行的宗旨和原则是自由和平等,自由体现于政治生活为“人人轮番当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平等则要求“数学(数量)平等”,就是说“全体公民人人相等”。所以,政事必须经公民集体议决,由大多数人的意志裁定,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施治生《试论古代的民主与共和》

材料二 

(1)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4)凡未经议会批准,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税,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越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6)除经议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

(8)议会之选举是自由的。

——《权利法案》

材料三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院、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反映出的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的哪些权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是如何发展完善的?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

 

详细信息
29. 难度:中等

阅读分析材料,据此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主最本质的优点,也许在于能够在既有的经济社会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能动性,使共同体的大量人口能亲身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对国家产生一种强烈的亲和感和认同感,不仅使每一个个人而且使共同体本身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阮炜《“苏格拉底问题”背后的政治》

材料二  “民国”之取代自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抉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著名学者约瑟夫·奈说:“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仅使发展中国家获益巨大,中国的特殊发展模式包括特殊的民主方式也被一些发达国家称为可效仿的榜样……”某学者也感慨:“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恰恰是没有采用西方民主模式才取得的。”

(1)根据材料一归纳民主政治的优点,结合所学知识写出雅典民主运行的主要机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谈谈你对中华民国的成立“是政治制度的一大跃进”的理解。

(3)材料三中的中国“特殊的民主方式”在制度上有何具体表现?综合上述材料,你对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有何认识?

 

 

详细信息
30. 难度:中等

法制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法典的缘起与(罗马)查士丁尼法典的组成方式有相同之处……限制《中国法典》之外的出版物的发行(政府除外),罗马亦是如此:两国都各自以公告、律令和诏书等形式立法,还有诸如过继、家庭财产共同占有关系等都有相同之处。

——田涛《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法律接触与碰撞》

材料二  新兴地主阶级反对奴隶主贵族垄断法律,坚决要求把成文法律公布出来,以保护他们的私有财产和其他权利。汉文帝接受贾谊的“儒家‘兴礼乐’,更新秦朝法律,‘刑不上大夫’”的建议。汉律规定,对普通人犯随时逮捕,对有贵族官僚身份的人犯,如需要逮捕的,必须先奏请皇帝批准,逮捕后不加刑具,以示宽容。刘邦时,法令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吕后、惠帝时规定“市井子孙不得为官吏”。

——据李小兵《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整理

材料三  公元前3世纪左右,平民在法律上已取得与贵族平等的地位,开始享有完全的公民权。到公元212年,罗马皇帝卡拉卡拉颁布敕令,授予一般臣民以公民权。帝国初期罗马法学家们讲的“平等”,不仅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平等,而且也是建立在罗马奴隶制社会相当发达的私有制和商品交换基础上的平等。古希腊多葛学派进一步提出自然法体现人的理性的观点。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和后来的法学家们继承并系统论述、论证自然法学说。

——沈宗灵《略论罗马法的发展及其历史影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与罗马在法治方面有哪些相似点?

(2)对比材料二、三,指出古代中国与罗马法律在保护对象、立法理念、经济主张等方面有何不同?

(3)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说:“法律决非一成不变的,相反地,正如天空和海洋因风浪而起变化一样,法律也因情况和时运而变化。”试以古罗马法的演变为例,阐释该观点。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