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难度:困难 | |
|
(题文)分封制从本质上说,仍是社群自治的延续……同商朝相比,西周封国的中下层社会结构并未发生改变,但是出现了上层的获得天子承认的管理者。据此可以看出,比起商朝松散的联盟制度,西周的分封制度 A. 强化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力 B. 天子与诸侯形成官僚政治体制 C. 依据血缘关系来分配政治权力 D. 中央对地方形成垂直管理形式
|
|
| 2. 难度:中等 | |
|
战国时期,人们将官吏领取俸禄为报酬的现象称为“主卖官爵,臣卖智力”,一旦被任命为官吏,即可享受俸禄的待遇,俸禄大多为实物,以石、钟等单位计算。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A. 雇佣劳动现象较为普遍 B. 官吏选拨制度尚未确立 C. 商品货币关系发展滞缓 D. 贵族世袭特权已被废除
|
|
| 3. 难度:中等 | |
|
楚武王灭权(国)后,派人担任权县县尹,县尹向楚王直接负责,不世袭。至于郡县关系,当时有“千里百县,县有四郡”之说。据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 A. 官僚制度普遍建立 B. 周中央政府对地方管理强化 C. 郡下设县已成定制 D. 分封制下的统治秩序遭破坏
|
|
| 4. 难度:困难 | |
|
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的十余年内,对秦的郡前后进行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共迁徙居民约106万户,达500多万人口。当时的移民主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迁豪富、强族于关中;一种是徙平民、罪吏于边境。此举 A. 强化了关中的经济优势 B. 均衡了全国人口的分布 C. 旨在抑制土地兼并 D. 促进了封建国家的统一
|
|
| 5. 难度:困难 | |
|
西汉宣帝时曾颁布诏令:“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这表明汉代法律 A. 人情大于法制 B. 以礼入法伦理关怀 C. 凸显皇权专制 D. 深受豪强地主影响
|
|
| 6. 难度:简单 | |
|
有学者认为,战国至西汉初农民的桑麻纺织业、家畜饲养和园艺种植等多种经营的收入,可占农家生产总收入的40%以上。这种观点 A. 推翻了对古代抑商政策的固有认识 B. 否定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C. 深化了对古代中国自然经济的理解 D. 肯定了战国至汉初私营纺织业的发达
|
|
| 7. 难度:中等 | |
|
汉初,丞相位高权重,辅佐天子处理政务,出现了多位如萧何这样的名相。但据《汉书》记载,武帝时多位丞相虽由列侯继任,但大都谨小慎微,难有建树。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主要是 A. 社会稳定大一统局面形成 B. 罢黜百家削弱了丞相权利 C. 制度改革使丞相职能转变 D. 汉武帝个人能力特别突出
|
|
| 8. 难度:中等 | |
|
董仲舒在《深察名号》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以下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 A. 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 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C. 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 D. 认为民性本善,君权神授
|
|
| 9. 难度:困难 | |
|
如下图中描述了秦汉时期贵族化趋向的演变。对此演变的正确理解应是
A. 贵族化趋向必将引起分裂割据 B. 贵族化趋向冲击皇位有序传承 C. 豪富家族促进贵族化趋向发展 D. 削藩弱国促使贵族化趋向弱化
|
|
| 10. 难度:困难 | |
|
两汉和魏晋时期,士子必须获得地方官员及世族豪门的推荐,才能参加考试。而唐代规定,士子可以自带一种叫做“牒”的身份证明即可直接报名参加考试,地方政府不能压制。这一变化反映了唐代 A. 选官不受身份限制 B. 宗法关系仍受重视 C. 人才选拔渐趋开放 D. 官僚政治逐步形成
|
|
| 11. 难度:中等 | |
|
唐初,有大臣认为前朝历史文献多有遗失,担忧“十数年后,事迹湮没,如文史不存,何以贻鉴今古”;元朝马端临强调“生乎千百载之后,而欲尚论千百载之前,非史传之实录俱存,何以稽考。”据此可知历史文献可以 A. 服务统治 B. 提高修养 C. 传承文化 D. 总结历史
|
|
| 12. 难度:中等 | |
|
(题文)北宋时云“东南之俗好文”“西北之人尚质”,南人在科举考试中优势突出,故北宋后期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别考而单独录取,以维持取士人数之均衡。北宋南北分卷制度 A. 保证了南北录取比例的平衡 B. 回应了文化中心的南移趋势 C. 导致了科举录取人数的增加 D. 提升了南方士人的政治地位
|
|
| 13. 难度:中等 | |
|
在宋朝,中央政府设转运使主管路级行政区的财赋,除宋神宗元丰改制时以外,宋朝始终没有放弃对转运使财赋运转的审计权,而且南宋还采用逐级申报财政的办法来对转运使进行监督。这表明了宋朝 A. 中央以转运使监督地方行政长官 B. 政府重视完善地方监察体系 C. 财权是中央控制地方的重要手段 D. 中央注重对地方的财政支持
|
|
| 14. 难度:中等 | |
|
北宋立国之初,建立了中书、枢密院“对持大柄”的二府制度;宋太宗时,改为“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覆奏而后行”,并成为定制。这一演变反映了宋代 A. 相权分割,专制皇权加强 B. 政出多门,中央集权削弱 C. 官员增多,行政效能提升 D. 多相设置,皇权遭遇威胁
|
|
| 15. 难度:简单 | |
|
(题文)隆兴元年,朱熹对宋孝宗进言:“陛下虽有生知之性,高世之行,而未尝随事以观理,即理以应事。是以举措之间动涉疑贰,听纳之际未免蔽欺,平治之效所以未著。”下列观点与这一言论思想一致的是 A. “大学之道在乎格物以致其知” B. “存天理,灭人欲” C. “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 D. “学者须先立志”
|
|
| 16. 难度:中等 | |
|
宋代一些商人往往通过购藏图书、构筑馆阁、延师课子等多种方式积极向士阶层靠拢。另一些士人阶层逐渐抛却“安贫乐素”“口不言利”的传统信条,纷纷加入商人的行列。这一现象说明宋代 A. 四民界限渐趋模糊 B. 社会传统信仰改变 C. 儒家思想地位动摇 D. 士商阶层相融合流
|
|
| 17. 难度:中等 | |
|
北宋的词家,前期如晏殊、欧阳修、张先、柳永等全都是南人,后期的苏轼、黄庭坚、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也多数生长于江南或其周边。对此现象合理的解释是 A. 北宋时期开始出现文化中心南移 B. 南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兴盛 C. 北宋时期出现学术中心南移趋势 D. 宋词具有南方文学的地域性特征
|
|
| 18. 难度:困难 | |
|
郑樵《通志》卷二十五记载,“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近古之制,以绳天下,使贵有常尊,贱有等威者也。……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故其书散佚而其学不传。”这一变化 A. 显示了“公天下”的趋向 B. 反映了文官政治的形成 C. 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D. 表明了封建等级秩序的重构
|
|
| 19. 难度:简单 | |
|
始纂于弘治十年(1497)的《大明会典》是记载明代典章制度为主的官修史书,然而在该书中始终没有将“内阁”单列章目,仅将内阁职权附于翰林院(最高学术机构)之下。这主要是因为 A. 内阁地位无足轻重 B. 皇帝权力过度膨胀 C. 内阁不是法定机构 D. 阁臣多来于翰林院
|
|
| 20. 难度:中等 | |
|
明嘉靖时胡世宁曾上疏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内阁首辅的地位开始突出,倍受大臣们的尊崇,称其为首相,内阁中的其他成员也多为首辅举荐,他们事事附和首辅,不敢有什么意见。材料中的现象 A. 反映了中枢体制出现创新 B. 是君主专制加强的结果 C. 说明内阁首辅取得决策权 D. 表明权力制衡已被打破
|
|
| 21. 难度:中等 | |
|
明清时期,江苏松江府、太仓州、海门厅因“种花者多,而种稻者少,每年口粮全赖客商贩运”。嘉定“其民托命于木棉,因而县不产米,仰食于四方”。据此可知,明清江南地区 A. 农家副业占据主导地位 B. 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 C. 抑商政策发生重大转变 D. 粮食手工加工业发展滞后
|
|
| 22. 难度:中等 | |
|
明清时期盛行一种佃农有权永久耕种地主土地的永佃制,即地主只能收租,无权增租夺佃或干预佃农耕作,而佃农可退佃、转租或典卖佃权。这一制度致使 A. 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 B. 佃农社会地位提升 C. 佃农地租负担得到减轻 D. 政府财政收入增加
|
|
| 23. 难度:中等 | |
|
下图是“湖州等地农业、手工业分工演化图谱”,据此图可知宋代
A. 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提高 B.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 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倾向 D.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
|
| 24. 难度:中等 | |
|
明初规定:“在京工匠上工者,日给柴、米、盐、菜,歇工停给。”1391年,进一步规定:凡在内府役作的工匠,“量其劳力,日给钞贯”。这主要说明明初官营手工业 A. 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关系 B. 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巩固 C. 限制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D. 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
|
| 25. 难度:中等 | |
|
刘宗周对王守仁学说有一个十分精练的概括:“先生承绝学于词章训诂之后,一反求诸心,而得其所性之觉,曰良知。……良知为知,见知不囿于闻见。致良知为行,见行不滞于方隅。即知即行,即心即物,即体即用,即工夫即本体,即下即上,无之不一。”这说明王守仁的心学是 A. 背离理学的基本思想 B. 脱离实际的唯心主义 C. 维护统治的官方哲学 D. 知行合一的理论体系
|
|
| 26. 难度:中等 | ||||||||||||||||
|
晚明时期,一批颇具影响力的民间社团在江南地区竞相兴起,成为反映当时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由表中信息可见当时晚明时期会社简表
A. 文化政策开明,社会舆论较为自由 B. 中小市镇大量兴起,出现反传统舆论 C. 传统四民结构松动,社会分化加快 D. 商品经济发展,经世致用思潮兴起
|
||||||||||||||||
| 27. 难度:中等 | |
|
)明朝小说《西游记》中的诸天神佛、取经僧人师徒及各路妖怪,均被赋予了鲜明的人物性格。神佛妖魔,他们或娇憨,或城府,或温吞,或火爆,或欲望,或牵绊,他们也都生存在“神’’际或“妖”际关系复杂的世间。这反映出 A. “三教合一”的社会趋向 B. 该神魔小说折射的是世俗百态 C. 宗教逐步庸俗化文学化 D. 人文主义在古代中国的缘起
|
|
| 28. 难度:困难 | |
|
康熙《徽州府志》中写道:“父老尝谓新安有数种风俗,胜于他邑。千年之冢,不动一抔,千丁之族,未常散处,千载之谱系,丝毫不紊。主仆之严,虽数十世不改,而宵小不敢肆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清代徽州地方具有浓厚的宗法色彩 B. 清代徽州形成了大规模的田庄经济 C. 清代徽州等级秩序森严 D. 清代徽州的风俗有利于商帮发展
|
|
| 29. 难度:中等 | |||||||||
|
下表为不同史籍中对康熙、雍正、乾隆三帝的历史叙述( )
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A. 勤于政事保证了三帝意志的完全贯彻 B. 勤政作风预示着封建王朝的衰落 C. 批阅奏章是三帝处理政务的主要方式 D. 乾纲独断是盛世三帝的政治传统
|
|||||||||
| 30. 难度:中等 | |
|
史学家樊树志在专著《晚明大变局》一书中指出:江南市镇的优势在于它是一个“网络”,而不是孤立的“点”。这说明 A. 江南市镇使“苏湖熟,天下足”出现 B. 晚明政局变化影响了江南经济地位 C. 专业化市镇兴起促进了区域市场化 D. 大运河航运是江南经济最大的优势
|
|
| 31. 难度:中等 |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举选官制是中国文官制的基石。因为它的考试内容和形式正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因此从隋唐时期开始就成为历代统治者选官的主要途径。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是以宗法伦理为核心的儒家经义,与各种政务并不相合,主要的目的是笼络读书人,愚化百姓。科举考试的形式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系统,经过乡试、会试、殿试,从初级到高级的层级考试选拔,统治者的意识形态已深深地灌输到应试士子的心里,从而形成了一个有利于统治的社会基础。 材料二 1861年京师同文馆设立之初只是一个单纯地培养西方语言人才的机构。此后随着其不断发展,先后添设了撰修馆、天文算学馆和格致馆……京师同文馆对学生的升迁制度为:“大考绩优,可授七、八、九品官。在馆绩优学生,固有随时派充总署翻译,或赴有关街门差委,或分赴各省任职,或随使出洋,或担任教职,出路不一而定,其七品官大考两次,可以投为主事”。……同文馆选送的官员分派到各衙门,尽管为数很少,但由于其知识的实用性,无疑会对传统的官员形成一定的冲击,给传统的衙门补充了新鲜血液。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逯慧娟《同文馆与中国文官制的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科举选官制的特征和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科举文官制相比,近代同文馆选送官员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
|
| 32. 难度:困难 |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重文轻武”是宋朝基本国策,即所谓:“重文教,轻武事”(《续资治通鉴长编》)。有学者认为,“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的繁荣。还有学者认为,“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导致了宋朝积弱局面的形成。 根据材料,从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论述。(要求:写明观点,观点合理,论述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
|
|
| 33. 难度:中等 | |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明初政治制度承袭元制。中书省是“百司纲领,总率郡属”,凡事必先“关白”左、右丞相,然后奏闻皇帝。胡惟庸任丞相后擅权挠政,促使朱元璋决心削夺中书大臣的权力。洪武九年,先削去平章政事、参知政事等官名,只保留左、右丞相和左、右丞。洪武十三年正月,朱元璋以“谋反”的罪名杀了胡惟庸。同时,罢中书省,废除丞相相权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使六部直属于皇帝。六部各设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六部尚书的品秩由原正三品升为正二品。又以兵部和五军都督府分掌兵事,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分典刑狱,使其互相牵制,一切兵刑大权也都总揽于皇帝。朱元璋还藉胡惟庸案废置御史大夫。后又改御史台为都察院,专职弹劾百司。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纠察内外官员。监察御史虽职责重大,但不过是七品官。另外,刑部主审讯,大理寺复审亦可驳正,朱元璋还按六部的建制,设立六科给事中,负责稽查各部,驳正章疏违误。 ——摘编自漆侠《中国改革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朱元璋改革的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朱元璋改革的影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