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难度:简单 | |
|
肖洛霍夫在《静静的顿河》中描述了一位暴动士兵的话:“青天白日里就进行疯狂的抢劫!把我们家的粮食全搞走了,连小石磨都抬走了,法令上是说这样为劳动人民的吗?”这主要是因为苏俄 A. 实行余粮收集制 B. 推广企业国有化 C. 收取固定粮食税 D. 坚持劳动义务制
|
|
| 2. 难度:中等 | |
|
1919年俄国1普特(重量单位)粮食的价格:国家零售价为30卢布,黑市价格为200卢布,但农民必须以6卢布的价格卖给国家。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①俄国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 ②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③连年战争对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 ④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
|
| 3. 难度:中等 | |
|
列宁指出:“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 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的分配。现实说明我们犯了错误。”对此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列宁否定了新经济政策的历史作用 B.材料中的“错误”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D.战时共产义政策不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
|
| 4. 难度:简单 | |
|
下图是电影《列宁在1918》的海报。在这部电影中有这样一些镜头:红军战士瓦西里在押送粮食回彼得格勒后,自己却因为饥饿昏倒了……瓦西里也曾对妻子许下最美好的愿望:“面包会有的……”当时苏俄的经济政策是
A. 市场基础上的计划调节 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新经济政策 D. 改革开放政策
|
|
| 5. 难度:简单 | |
|
20世纪20年代初,苏俄农民喊出了“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统治和猪肉”的口号。这说明了 A. 农民不堪忍受国内革命战争的灾难 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C.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引起了这种状况 D. 苏维埃政权遭到了一切苏俄人民的反对
|
|
| 6. 难度:简单 | |
|
列宁说:“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去寻找能够登上山顶的新路线。”文中“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在列宁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具体是指 A.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B.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 C.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D.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
|
|
| 7. 难度:中等 | ||||||||||||||||
|
读表,苏俄(联)粮食作物耕种面积和产量,表格中,1921年以后所发生的变化主要得益于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B. 社会主义政权建立 C. 苏俄彻底粉碎外来干涉 D.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
||||||||||||||||
| 8. 难度:简单 | |
|
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联的历史依次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战后年代。其中“剥夺年代”是指( ) A. 俄国十月革命时期 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 C. 新经济政策时期 D. 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时期
|
|
| 9. 难度:中等 | |
|
20世纪30年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美国一名记者从苏联回国后告诉国人:“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它”是指苏联的 A. 农业集体化道路 B.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C. 社会主义制度 D. 利用五年计划发展经济的做法
|
|
| 10. 难度:中等 | |
|
“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的敌人”,这一口号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 在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出现了过激现象 B. 确立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水平还有距离 C.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的积极性高涨 D. 苏联搞农业集体化运动时机还不成熟
|
|
| 11. 难度:中等 | |
|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道:“欧洲……令人欣慰的景象却被突然到来的大萧条(始于1929年)给彻底破坏了……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下列属于“独特实验”的是 A.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实施新经济政策 C. 开创斯大林模式 D. 签订《布列斯特和约》
|
|
| 12. 难度:中等 | |
|
有学者认为:“斯大林模式”是一种不成熟的或不完善的社会主义模式,它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处于帝国主义包围的这样一种国际环境中,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的这样一种国度里,无社会主义建设先例的条件下形成的。“斯大林模式”不成熟或不完善,主要是因为其( ) A.基本上延续和发展了新经济政策 B.是在特殊的国际环境下形成的体制 C.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局部实行市场经济 D.受特殊的国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
|
|
| 13. 难度:中等 | |
|
在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时,赫鲁晓夫提出15年内在人均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1961年他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①赫鲁晓夫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 ②在经济建设上急于冒进 ③提出的目标不切合实际 ④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
|
| 14. 难度:简单 | |
|
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先后有多位领导人进行改革,有人评价其中某位领导人“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这位领导人是 A. 赫鲁晓夫 B. 勃列日涅夫 C. 戈尔巴乔夫 D. 叶利钦
|
|
| 15. 难度:简单 | |
|
1982年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逝世后,美国的《世界经济导报》曾这样评价:“他确实是一位真正懂得经济的领导人,他的经济改革使苏联国力逐渐赶上了美国,虽然他想称霸世界而没有成功。”这主要是针对其改革的哪一措施 A. 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B. 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等措施,增加农民收入 C. 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D. 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
|
| 16. 难度:简单 | |
|
20世纪30年代,在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纽扣售价是1卢布,在700公里外的莫斯科的售价也是1卢布,而在万里之外的海参巍的售价仍然是1卢布。这种现象体现的经济政策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D. 新经济体制
|
|
| 17. 难度:困难 | |
|
一位俄罗斯人说:“我们不否认自己的生活比从前苦,但是国家并不比过去穷。我们现在并不是没有面包、鱼肉、牛油,而是将这许多食品运到外国去换工厂机件了。”这应该是在描述 A. 19世纪60年代的农奴制改革 B. 20世纪20年代的新经济政策 C. 20世纪30年代的“斯大林模式” D. 20世纪60年代的赫鲁晓夫改革
|
|
| 18. 难度:中等 | |
|
1921年,列宁曾说:“内战使一切陷于停顿,现在我们必须从头做起。……我们希望建立一种给外国人以工商业承租权的制度,来加速我们的经济发展。”这种想法后来在什么政策中付诸实施( ) A. 新经济政策 B. 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 C. 农业集体化运动 D. 五年计划模式
|
|
| 19. 难度:中等 | ||||||||||||||
|
下面是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经济成就表:
上表反映了 A. 勃列日涅夫推行的改革收到一定效果 B. 改革突破了斯大林体制的束缚 C. 改革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D. 苏联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
|
||||||||||||||
| 20. 难度:简单 | |
|
某地区一些国家签订了一份合作文件,包含如下主要内容。该文件是
A. 《关税和贸易总协定》 B. 《布雷顿森林协议》 C. 《欧洲联盟条约》 D. 《北美自由贸易区协定》
|
|
| 21. 难度:困难 | |
|
西方学者罗伯特•赖克在《国家的作用》中指出:“我们正在经历一场变革,这场变革将是重新安排即将到来的世界的政治和经济。每一个国家的基本政治使命将是应付全球经济的离心力,这种力量正在拆散把公民联系在一起的纽带。”这反映了经济全球化 A. 弱化了民族国家的主权 B. 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 C. 打破了贸易的国界限制 D. 促进了区域集团化
|
|
| 22. 难度:中等 | |
|
《全球化:起源、发展和影响》一书指出,“当发展中国家的移民涌入纽约那样的全球化城市”,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的人“再也没有办法互相忽略了”,“人们可能开始对自己的政治和社会上的效忠对象产生迷惑”。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全球化加剧了移民间的矛盾 B. 政治制度不同是阻碍移民的关键因素 C. 全球化会改变人们的意识形态和观念 D. 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日益落后
|
|
| 23. 难度:中等 | |
|
“这么多的国家转向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也许是更大的变化。这是一场把亚洲、东欧、拉美和非洲几十亿人送上通往繁荣的快速电梯的运动。”与此相符的历史现象是 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B. 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C. 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诞生 D. 亚太经合组织的成立
|
|
| 24. 难度:中等 | |
|
日本贸易振兴会统计表明:1996年全世界区域性经济合作和一体化组织的数量是101个,其中,欧洲39个、南北美洲总共40个、亚洲6个、非洲8个大洋洲1个、跨地区的7个。其中1990年以后成立的有69个。材料表明经济区域集团化进程的特点不包含 A. 1990年以前经济区域集团化几乎没有发展 B. 欧美经济区域集团化程度较高 C. 亚洲经济区域集团化组织还较少 D. 经济区域集团化呈现不平衡发展状态
|
|
| 25. 难度:简单 | |
|
世界贸易组织协定包括29个独立的法律文件,其中规定“各国在国际贸易中不应采用不公正的贸易手段进行竞争,尤其是不应以倾销或补贴方式出口旧商品。”。这表明WTO( ) A.推动了世界贸易法制化进程 B.重点保护了贸易小国的利益 C.消除了各国之间的贸易壁垒 D.扫清了经济全球化发展障碍
|
|
| 26. 难度:中等 | |
|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认为:全球化并没有为世界上大多数穷人服务,也没有为环境服务,更没有为全球稳定服务。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之一是 A. 全球化推动了世界贸易规范化 B. 全球化促进了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 C. 全球化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风险 D. 全球化促进了国际资源的优化配置
|
|
| 27. 难度:简单 | |
|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摩根索曾向美国参议院指出,美国要建立一种世界体系,以便让“企业家们可以按照商业原则进行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战争结束后,这一建议体现为( ) A. 冷战秩序的建立 B.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签署 C. 世界贸易组织建立 D. 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
|
|
| 28. 难度:中等 | |
|
“欧洲各国辛辛苦苦赚回美元和英镑,然后又毫无代价地拱手返回给发行这些货币的国家,就好像小孩子们玩游戏一样,赢家同意将赚回的筹码奉还给输家,游戏却继续进行。”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C. 关贸总协定的确立 D. 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
|
|
| 29. 难度:困难 | |
|
20世纪70年代,国际社会实行浮动汇率和黄金作货币化,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国际货币体系呈现多元化趋势。对这一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A.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根源是其本身不可调和的矛盾 B. 国际货币多元化的“多元”与世界经济多元化的“多元”呈现一致性 C.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元不再是世界各国主要的储备货币 D.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实际上是对金融市场有序性的否定
|
|
| 30. 难度:中等 | |
|
“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上述材料说明荀子 A. 重视礼仪教化 B. 主张礼法并施 C. 强调严刑峻法 D. 提倡为政以德
|
|
| 31. 难度:简单 | |
|
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中的太虚幻境石牌坊,两边有一副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与这一对联思想相吻合的言论是 A. “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 B. “兼相爱,交相利。” C.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D.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
| 32. 难度:简单 | |
|
《史记》记载:“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这反映孔子 A. 恪守中庸之道治理朝政 B. 重视教化使人向善 C. 强调礼制稳定社会秩序 D. 推行“仁政”缓和社会矛盾
|
|
| 33. 难度:简单 | |
|
某班同学在编写“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为扮演韩非子的同学所设计的台词应是 A. “兼爱非攻,互助互爱” B. “为政以德,爱惜民力” C. “民贵君轻,社稷次之” D. “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
|
| 34. 难度:简单 | |
|
下列主张与学派对应正确的是 ①万物虚无、祸福相倚—道家 ②天行有常、民贵君轻—儒家 ③今必胜昔、以法治国—法家 ④非攻兼爱、节用尚贤—墨家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
|
| 35. 难度:简单 | |
|
(题文)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是 A. 甲——儒、乙——墨、丙——法、丁——道 B. 甲——道、乙——儒、丙——墨、丁——法 C. 甲——儒、乙——法、丙——墨、丁——儒 D. 甲——道、乙——墨、丙——法、丁——儒
|
|
| 36. 难度:中等 | |
|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为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奠定了基础。与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相对应的排列组合是 A. 君子、侠客、隐士、英雄 B. 英雄、侠客、隐士、君子 C. 君子、侠客、英雄、隐士 D. 英雄、隐士、侠客、君子
|
|
| 37. 难度:简单 | |
|
2007年9月28日上午,以“同祭先师,共享和谐”为主题的祭孔大典在山东曲阜隆重举行,“国人不可不知的五句《论语》经典”征集活动结果也同时公布。五句《论语》经典不包括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 德不孤,必有邻 C.民为贵,君为轻 D.礼之用,和为贵
|
|
| 38. 难度:中等 | |
|
(题文)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A. 不以人助天 B. 制天命而用之 C.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D.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
|
| 39. 难度:中等 | |
|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 A. 儒家“仁爱”思想 B. 墨家“兼爱”思想 C. 儒家“礼治”思想 D. 墨家“非攻”思想
|
|
| 40. 难度:中等 | |
|
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这说明该时 A. 经济领域已发生较为深刻的变化 B. 经济迅速发展与周王室权势渐强 C. 处于王室衰微与诸侯纷争的境地 D. 面临激烈的社会变革与经济转型
|
|
| 41. 难度:中等 | |
|
材料一(苏联)一系列由国家制定的五年计划在工业发展过程中占据着优先地位,包括预期的产量和新设备等。政府在冶金、矿业、电力等部门修建大型企业,试图把苏联建设成独立的工业国家,摆脱西方银行和贸易的支配……苏联仍然关注重工业的发展,试图以本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依托……另外,斯大林所追求的不仅是单纯地改变私人所有制形式……因此,他并不依靠价格竞争,而是使用正式的、集中的资源分配来安置设备和物质。结果提高生产效率的努力遇到了瓶颈,导致严重的资源浪费,因为每个工厂的配额都由莫斯科决定,而并非符合快速工业增长的需要。从头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与此同时的西方世界正在遭受经济萧条——苏联机器生产和钢铁产量提高了14倍。 ——摘自迈克•亚达斯等《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联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材料二 1932年7月美国退伍军人为抗议补助金太低,在首都华盛顿举行示威活动。胡佛政府出动正规军骑兵,用军刀和催泪瓦斯血腥镇压了手无寸铁的退伍军人和妇孺家属,……美国有1500多万人失业,许多人于是对美国的民主政体抱着十分怀疑的态度,大多数知识分子向左转。 ——摘自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2)出现材料二中“许多人于是对美国的民主政体抱着十分怀疑的态度”的原因是什么?美国是如何使其“民主政体”得以保存的? 材料三 (日本)自民党执政后,在经济政治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政策。……鸿山内阁制订的《经济自立五年计划》;岸信介内阁制订的1958-1962年度《新长期经济计划》、《农业基本法》;池田勇人内阁制仃《国民经济倍增计划》等,提出了以加强“产业基础”和发展“重、化学工业”的重要政策。……1957年,又通过《电子工业振兴临时措置法》、《合成橡胶制造事业特别措置法》等……日本政府投资数额占政府支出的比率,1960年为35%,1965年为47%,1970年,又上升为52%。据1977年统计,日本政府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6%,相当于美国的1.4倍,高于英、法、联邦德国、意四国同年投资的总和……日本的法人税率,从1952年的42%降为1955年的40%,1958年又降为38%。 ——摘自欧阳云《世界当代史》 (3)根据材料三指出,二战后日本政府为推动经济发展采取了哪些措施? (4)综合以上材料,指出三国发展道路的探索对今天的中国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
|
| 42. 难度:中等 | |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齐桓公当政时期,在临淄的稷门设立学宫,“稷下学宫”因此而得名。当时稷下曾先后存在过儒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以及博学而无所归属的学者。在稷下有定期的学术集会,稷下学宫的讲学已经超出了一般私学讲学的水平,显得更为正规。为了鼓励学者们进行理论探讨,齐国君主让学者们“不治而议论”,即不担任具体职务,却可以对国事发表批评性的议论。齐宣王当政时,齐国势力强大,却能向士人折腰求作学生。正由于此,致使天下学者竞相来齐。 ——摘编自王志民《稷下学宫与轴心时代》 (1)据材料,归纳“稷下学宫”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