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难度:中等 | |
|
战国思想家尹文重视君臣上下名分,“君不可与臣业,臣不可侵君事。上下不相侵与,谓之名正。名正而法顺也”,君主都应循名责实,察法立威。“正名分”思想的提出反映了 A. 儒家在政治上主张恢复周礼 B. 没落贵族试图强化传统秩序 C. 小生产者要求建立权威政治 D. 新兴地主倡导君主集权统治
|
|
| 2. 难度:简单 | |
|
孔子论政,以仁为主,而某思想家承其教发为“仁心、仁政”之论,以为仁、义、礼、智四德,皆由人类天赋侧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引伸发展而成。该思想家应是 A. 孟子 B. 董仲舒 C. 朱熹 D. 王阳明
|
|
| 3. 难度:中等 | |
|
春秋战国时期,有思想家认为天地固然是化育万物之本,但如果万物不经君主圣人整治梳理,只能以散漫的形式存在,只有经过君主圣人之功,万物,特别是人类,才能各得其所,井然有序。由此可见,这一认识 A. 是诸子学说趋向统一的体现 B. 为专制制度提供了有力支持 C. 表明儒家思想得到普遍认同 D. 意味着百家争鸣的基本结束
|
|
| 4. 难度:简单 | |
|
从汉武帝开始,中华大地从东北到西南,从草原到岭南,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断染儒风,最终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这主要是由于,汉代儒学 A. 讲究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 B. 崇尚天人合一 C. 倡导大一统的政治伦理观 D. 主张君权神授
|
|
| 5. 难度:中等 | |
|
钱穆先生在评论汉代的士人政府时认为,汉政府自武帝后,渐渐从宗室、军人、商人之组合,转变为士人参政的新局面。该局面 A. 彻底结束了贵族政治 B. 促进了儒学地位的提高 C. 实现了社会公平公正 D. 开启官僚政治体制先河
|
|
| 6. 难度:中等 | |
|
历史学家钱穆曾说:若从现代观念言,朱子言格物,其精神所在,可谓既是属于伦理的,亦可谓属于科学的,其“科学”主要表现在 A. 属于唯物主义的范畴 B. 通过实践方式探求理 C. 用伦理纲常 D. 强调人具有正当私欲
|
|
| 7. 难度:中等 | |||||||||||
|
下面是古代学校(书院)必读历史教材统计表(部分)。
这一现象反映了古代历史学科 A. 教材的来源趋向多元化 B. 吸收国外思想成果 C. 是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 D. 与科举考试相联系
|
|||||||||||
| 8. 难度:中等 | |
|
顾炎武认为:天子、君主,都是一种职位,并非神圣不可侵犯的称号。在古代,“君”是上下之通称,天子称“君”,人臣、诸侯、卿大夫亦称君,甚至奴婢称其主人,女称其父,妇称其舅,皆为“君”。天子只是“君”中的一种。材料中顾炎武 A. 倡导君臣之间的平等关系 B. 呼吁提高女性的政治地位 C. 为否定专制寻找历史依据 D. 痛斥了君主专制的弊端
|
|
| 9. 难度:困难 | |
|
明清时期有思想家认为,君臣的职责都是为天下服务,君臣是共治天下的“师友”,彼此的关系是相互唱和、共同协力。据此推断,该思想家 A. 要求恢复三省六部制 B. 主张限制君主专制 C. 倡导实行君主立宪制 D. 反对废除宰相制度
|
|
| 10. 难度:中等 | |
|
传教士利玛窦帮助中国绘制了一幅世界地图,但不经意地把美洲画在了左面、欧洲在中间而亚洲在下面,引起了朝廷的不满;他马上修改了地图,把中国放在中间,这幅地图获得了中国人的高度称赞,并在中国广为流传,也为传教士赢得了很高的声誉。这说明 A. 中西方文化科技存在差异 B. 传统的夷夏观念根深蒂固 C. 西方传教士在华广受欢迎 D. 中国文化具有强大向心力
|
|
| 11. 难度:简单 | |
|
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A. 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 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 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 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
|
| 12. 难度:困难 | |
|
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A. 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 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 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 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
|
| 13. 难度:困难 | |
|
(题文)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A. 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 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 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 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
|
| 14. 难度:中等 | |
|
宋代的“说话”上承唐代而来,日益兴盛,“说话”分为四家:小说(以灵怪、传奇、公案等故事为主)、说经(演说佛书)、讲史(讲述前代兴废争战之事)、合声(演出者随兴“指物题咏”)。材料表明了宋代 A. 市民文化有了较快的发展 B. 世俗文学成为了文化主流 C. 儒释道三教已完成了融合 D. 城市的经济功能日益增强
|
|
| 15. 难度:中等 | |||||||||||||||
|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表中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社会主流思想的变更 B. 制度的变革与创新 C. 小农经济的不断发展 D. 文化下移趋势增强
|
|||||||||||||||
| 16. 难度:困难 | |
|
经书就是儒家学派典籍的总称。在先秦时代,儒家学者们所学习和传承的只有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汉武帝时,诗、书、礼、易、春秋遂被立为五经,因为乐是空有其名而无典籍留传。宋代一度扩大到13经。上述变化的实质是 A. 专制统治不断强化 B. 儒家经典不断丰富 C. 孔孟儒学遭到破坏 D. 历代统治者重视儒学发展
|
|
| 17. 难度:简单 | |
|
顾炎武说:“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A. 主张人人平等,平民都有参政权 B. 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爱国 C. 论证了儒家“仁义道德”的虚伪 D. 否定传统的“忠君爱国”思想
|
|
| 18. 难度:简单 | |
|
宋代以前,城市城墙主要为夯士或版筑,城门多由木柱支撑而成。宋代一些重要城市开始包砖,明代城门包铁皮,筑砖拱门等。这种变化反映了 A. 民族矛盾推动中原防御体系的升级 B. 科技的新应用促进筑城技术的改变 C. 封建社会晚期中国社会的浮华之风 D. 工商业发展刺激重农抑商政策强化
|
|
| 19. 难度:中等 | |
|
(题文)《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刊行后,不仅招致了顽固派和洋务派的反对,维新人士黄遵宪、严复等也曾通过不同方式表示过他们的反对意见,帝师翁同龢在读过《孔子改制考》后,向光绪皇帝说康有为“居心叵测”,表示已不与康往来了。这表明康有为的变法理论 A. 成为维新派的思想共识 B. 动摇了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C. 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 干扰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
|
|
| 20. 难度:中等 | |
|
思想的产生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有着密切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时代社会剧烈变动,各派政治力量大分化大改组,社会中不尽如人意的弊端暴露无疑,思想家们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出于对现实的不满,他们不是向前看而是向后看,复古与怀旧成为一股思潮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在我国,明末清初的思想运动常被称之为启蒙思想运动,而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常被称为启蒙思想家。这个时代是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面对明朝的灭亡,清朝的兴起,作为明王朝的知识分子,一方面感到屈辱、愤怒,一方面又不得不冷静下来,对明王朝何以灭亡的问题进行历史的反思。也就是在这种历史的反思中,他们看到了封建制度的弊端并毫不留情加以批判。 ——摘编自覃正爱《试论明末清初思想家启蒙思想的局限性》 材料三 自1840年以来,各时代思想特征虽十分不同,流派分立。各具理说,个别概念之琐屑,复不可胜计。而最基本之原始动力则是完全一致的 ——摘编自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复古与怀旧思潮”的代表人物的相关主张。这种思潮对中国社会转型产生的影响有哪些?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清初被称为“特殊的历史阶段的原因”。在这个时代启蒙思想家有哪些主张符合世界潮流? (3)材料三中中国近代思潮不断涌现的原始动力是什么?在这一动力驱使之下近代中国有识之士的探索又是如何逐步深入的? (4)综合上述材料,简析思想解放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
|
| 21. 难度:中等 | |
|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武帝时代将儒学作为意识形态的主导,这一变革肯定了“以教为本”,否定了“以法为本”,强调文化教育是“为政之首”,有着不宜忽视的积极意义。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新编》(古代史上册) 材料二 北宋中期,儒家知识分子鉴前代十人之失,将自我道德名节的完善视为最终目标。他们“毅然以天下是非为己任”,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世风与时局的趋向。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阳明继起,发为学贵自得之论,言语行为皆纯由个人自决。良知学说似远承孟子,而含有打破偶像,摇动传统思想权威之倾向 ——摘编自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四 清初大儒黄宗羲虽宗阳明,但主张多读书以穷理之变化,并以实践为归。顾炎武不谈心性,他的治学范围,以典章制度、社会经济为主,诸家以顾氏对后世的影响最大。 ——摘编自傅乐成《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汉武帝“将儒学作为意识形态的主导”是接受了哪一儒学家的建议?据材料一,概括“这一变革”带来的积极意义。 (2)据材料二,概括北宋理学的深远影响。据材料三,分析阳明心学蕴含的思想价值。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反映的清初大儒的共同思想。材料四认为“顾氏对后世的影响最大”,请举出19世纪中期中国思想界变动的两例史实加以说明。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何现实意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