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第3课 宋明理学 练习1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当代许多学者比较推崇宋代文化。以下排列中,最能凸显宋文化特质的是

A. 文官政治—平民社会—尚武进取—词曲吟唱

B. 平民社会—义理涵养—书卷风流—词曲吟唱

C. 义理涵养—尚武进取—书卷风流—文官政治

D. 平民社会—文官政治—义理涵养—书卷风流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朱熹说“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两者的共同点是

A. 反映社会普遍现象

B. 注重个人品德

C. 重建人伦等级秩序

D. 反对正当欲望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唐代中期后,儒学领域出现了一批“异儒”(出自《旧唐书》)思潮,对以前的儒家经典和圣言提出了怀疑和批判,如史学家刘知几就在其《通史》中首次倡言“六经皆史”。这说明唐代

A. 儒学主流地位受到冲击

B. 儒学趋向平民化发展

C. 儒学的神秘化得到加强

D. 儒学理论有待于重构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南宋时期,儒学家陈亮主张“以利和义,不以义抑利”,反对朱熹空谈义理,强调以民为本,坚持改革政弊,考求历代国家的成败兴亡、典章制度的兴废,希望以此寻出振兴南宋,转弱为强的途径。这说明

A. 朱熹之理学不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B. 儒学内部开始出现分歧

C. 儒学具有经世致用之内涵

D. 孟子学说备受宋儒推崇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唐中叶兴起的古文运动绵延近三个世纪之久,这场运动主张文道合一、文以载道。反对追求形式美的骈文,认为其不便于自由地表达儒家思想,又背离了儒家社会教化的需要。据此可知当时

A. 语言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B. 士人借助文学运动复兴儒学

C. 儒学正统地位受到骈文冲击

D. 文学形式深受程朱理学影响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明中叶以后,王守仁标榜“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这引发了士大夫对君主圣贤偶像的怀疑,此后有些士大夫们一反陈规旧说,指责《论语》、直斥六经,张扬个性。这

A. 强调了人的自我价值

B. 是西学东渐的产物

C. 表达了民主政治诉求

D. 是理学思想的创新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朱熹认为“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李贽也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朱李二人都

A. 主张“人欲”等同于“天理”

B. 把“天理”和“人欲”完全对立

C. 关注了现实中的社会生活

D. 把“天理”和“人欲”区别对待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是北宋程颐答寡妇能否再嫁时所说的。然《二程集》中程颐又云“大夫以上无再娶礼……自大夫以下有不得已再娶者,盖缘奉公姑,或主内事尔”。程颐意在(  )

A. 约束妇女婚嫁

B. 勉励士大夫要守节

C. 强调男女平等

D. 反对儒家纲常礼教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南宋孝宗年间,左相陈俊卿向孝宗皇帝上奏,直言其“臣不敢改词以迎合意指,不敢依违以规免罪戾,不敢侥幸以上误国事,惟陛下察之。”此举

A. 体现理学倡导的社会责任感

B. 履行了监察部门的监督职责

C. 意在规劝孝宗皇帝遵守法律

D. 反映了君臣之间的权力之争

 

详细信息
10. 难度:困难

唐代中期后,儒学中出现了一批“异儒”思潮,对以前的儒家经典和圣言提出了怀疑和批判,如史学家刘知几就在其《通史》中首次倡言“六经皆史”。对该史料的分析、推理正确的是

A. 说明在唐代儒学主流地位严重动摇

B. 说明在唐代学术氛围比较宽松

C. 说明在唐代儒学的发展趋向平民化

D. 说明在唐代儒学信仰有待于重构

 

详细信息
11. 难度:困难

理学家朱熹撰修《家礼》,编辑《增损吕氏乡约》,制定了一整套宗法伦理的繁文缛节,涉及到祠堂族田、祭祀家法家礼等民间家族制度的主要内容。朱熹的这一做法

A. 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B. 标志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C. 促进儒学的世俗化

D. 实现乡村基层自主管理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魏晋玄学名士阮籍认为儒家鼓吹的名教具有虚伪性,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建立一个“无君无臣”的理想社会。这说明

A. 儒学正统受到猛烈冲击

B. 道教思想适应社会需要

C. 三教合一得到普遍推崇

D. 社会变动影响士人思想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王阳明提出人人皆有良知,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他还提出“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不必以孔丘和朱熹的语录为真理”。由此可知王阳明

A. 注重道德实践    B. 提倡心性修养

C. 强调重义轻利    D. 批判虚假说教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朱子语类》载:“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朱熹强调的“理”是

A. 超越时空的精神实体    B. 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

C. 君权神授的思想来源    D. 追求幸福的物质欲望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陆九渊认为,“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去寻找,“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他提出求理的方法是

A. 格物致知

B. 心即理也

C. 发明本心

D. 致良知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

材料二 南宋陆九渊说:“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朱熹思想的核心是什么?这一思想的本质目的是什么?说出你的理由。

(2)与朱熹相比,陆九渊的思想有何特点?

(3)简述朱熹和陆九渊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