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新文化运动期间的文化论争中,杜亚泉认为中国文化虽不完美,但基本精神没有错,若能补以西方文化优点,便可成为救济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真理;李大钊认为东西方文明虽有诸多差异,但“互有长短”。据此可知,二者( ) A. 注重比较东西文化的优劣 B. 仍未超脱“中体西用”的范畴 C. 批判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 D. 主张西方文明更适合时代要求
|
2. 难度:中等 | |||||||||||||||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相互朝见成为邦交的主流。据统计,仅见于《春秋》《左传》的朝见就有101次(如下表)。
由此可以推论 A. 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B. 变法运动促进相互朝见 C. 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 D. 远交近攻影响邦国外交
|
3. 难度:中等 | |
有学者指出,抗战时期华北日军进攻除根据其战略方针外,一般是在春冬两季和夏初秋尾的时候,此时的华北河水消落,干涸结冰,植物未长茂,与此相反,夏秋两季是八路军作战的活跃期。材料反映( ) A. 八路军没有与日军正面作战的能力 B. 中共制定了正确的抗战路线 C. 日军的时机选择便于发挥武器优势 D. 实力悬殊决定双方战术选择
|
4. 难度:简单 | |
元代地方政务一般采用聚会形式进行裁决,裁定结果由与会官员联名署押。这一制度在当时被称为圆署或圆坐署事。该制度 A. 提高了中书省的行政效率 B. 减少了政权的民族色彩 C. 有效地制约了君主专制 D. 体现官僚群体内相对民主
|
5. 难度:困难 | |
1984年被称为“中国企业元年”,尽管中央文件明确鼓励私人创办企业,许多民营企业仍然挂靠在集体名下。如李经纬创办的“健力宝”品牌挂靠在佛山市政府名下,鲁冠球创办的“万向”集团挂靠在萧山市政府名下。这反映出 A. 传统发展理念仍需突破 B. 民营企业缺乏法律支持 C. 国有企业改革刻不容缓 D. 改革开放已经裹足不前
|
6. 难度:简单 | |
小明翻阅家谱时看到“十一世长房:伯爵公,忠厚无华,勤力本业,家族有事,无不勉赴,不失为祖宗纯孙。”材料中的“伯爵公”最有可能是 A. 手工业者 B. 商人 C. 农民 D. 官僚
|
7. 难度:困难 | |||||||||||||||||||||||||
下表是《英国社会各阶层(职业)1560-1700年识字率变动趋势分类统计表》(表中数据为具备识字能力的成员占该阶层(职业)全部成员的百分比)。这一变动趋势
A. 有利于英国向近代社会转型 B. 表明工业资产阶级迅速崛起 C. 反映出英国基础教育已普及 D. 说明社会上层政治地位稳定
|
8. 难度:困难 | |
赫鲁晓夫执掌苏联时,在1957年,把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把中央部辖企业下放给经济行政区和地方管理;在1961年,又把全国分为17个大经济区,设立国民经济工作协调和计划委员会直接领导;在1963年,把105个经济行政区合并为47个,设立苏联部长会议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统一领导。由此可见,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 A. 体制改革步子过大操之过急 B. 缺乏明确思路导致前后矛盾 C. 计划管理体制得到一定削弱 D. 政府部门机构重叠职责不清
|
9. 难度:困难 | |
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之后,罗马人口剧增,出现了“高楼大厦”,而意大利半岛又经常发生大风,因此在阳台上、屋檐下堆置、悬挂物件往往造成人畜伤亡和财产的毁损。所以大法官规定只要有人在房屋堆置或悬挂物件,即使尚未造成伤害,市民也都有权告发,法官可以判处房屋的居住者向告发者支付一万银币的罚金。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 罗马公民法已发展为万民法 B. 罗马法重视经济安全 C. 社会发展促进罗马法的完善 D. 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
|
10. 难度:困难 | |
据统计,全国职业教育学校在民国十年有719所,民国十一年822所,民国十二年1194所,民国十三年1548所,民国十四年1666所,民国十五年1695所。职业教育在当时 A. 提高了全体国民文化素养 B. 顺应了民族工业发展的需求 C. 体现了政府引领教育革新 D. 形成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
11. 难度:中等 | |
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口开始进入苏州城。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佣……暮息而归。这种现象也出现在江南其他一些城市。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A. 生产力的发展 B. 粮食产量增加剩余了一定的劳动力 C. 劳动力专业化出现 D.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普及
|
12.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500~2000年间世界主要国家及其力量源泉
——摘自张剑荆《中国崛起:通向大国之路的中国策》 综合上述表格信息,自拟一个观点,结合世界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具体合理,史论结合)。
|
13. 难度:困难 |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清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节节败退,于是奕䜣起初主战热情开始冷却,倾向求和。尤其是太平天国在南方的迅猛发展,权衡利害,奕䜣得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结论,第二次鸦片战争便以中国出卖大片领土主权结局。战后,为便于与列强“合作”,奕䜣又奏请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专门负责处理外交事务。奕䜣在“自强”名义下积极倡导购买洋枪洋炮和创办近代军事工业,不久,奕䜣和倭仁作为洋务派和顽固派的代表,在同文馆进行了一次激烈的交锋。光绪二十年,奕䜣旧疾复发,旋病重而死,时年67岁。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奕䜣成为清朝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奕䜣的功过。
|
14.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81年秋,以美国前国防情报局局长格雷厄姆和美国氢弹之父泰勒为首的数十名科学家向里根提出了《高边疆:国家生存的战略》的研究报告,认为:利用现有的和潜在的技术可在21世纪建立确保美国安全的战略防御系统,从而夺取对苏冷战的全面优势。‘星战’计划出笼后首先是加速国防科技发展、夺取军事优势的计划。 材料二“星战”计划的另一目的,使激化竞争,将苏联拖入更高层次的军备竞赛,最终将其拖垮。经过多年的冷战和美苏大规模的的军备竞赛,前苏联的经济结构严重失衡。……但是,美国的“星战”计划出笼后,苏联被迫大幅度增加军费。 材料三70年代……美国科技界一批很有潜力的技术尚未得到充分开发,为加速高技的产业化进程,并以此作为新的发展动力,推动处于“滞胀”中的美国摆脱困境……实验证明,“星战”计划在美国国民经济的重要领域,如航天、能源和计算机等领域的应用极大地刺激了美国经济的好转。 请回答: (1).结合材料分析星球大战计划得以实施的根本动力。 (2).结合以上两则材料分析美国进行“星球大战”计划还有哪些目的?美国这一政策的实施对当时美苏两国有何影响? (3).结合“星球大战”计划对美苏争霸结果的影响,谈谈它们对当前中美关系有何启示?
|
15.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传统户籍制度源远流长,发展于春秋,定型于秦汉,以后各朝各代历经变化。传统户籍制度是与中国王朝体制相联系的一项基本制度。这种以家庭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体现了维护社会治安、教化乡里、规定身份等级、稳定宗族组织、限制人口自由迁徙等诸项社会整合功能。科举考试也往往与户籍联系在一起,考生必须要有籍贯,这是参加科举考试的首要条件。在唐代初期,士人是由户籍所在地举送。宋朝时期,政府有明确的规定,士子只能在本籍应试。此后,科举制与户籍制度的结合渐趋加强,清朝更是按省划分科举名额,并为官籍、商籍等设立科举名额,创立宗室科举制度。为了贯彻分省取士制度,清政府还要求严查考生的户籍。 ——摘编自李文芝《明清科举冒籍研究》等 材料二进入20世纪以来,户籍制度及其功能发生重大变化。清政府在参考日本和欧美等国户籍法规的基础上,于1911年初制定了第一部现代法律意义的《户籍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用世界通行的户口登记与管理方式来规范的户籍法律,其将“人籍”(记载出生、成婚、死亡等有关人之身份的事项)与“户籍”(记载入籍、除籍等户口变动的事项)分立。1912年《临时约法》明确规定“人民有居住迁徙之自由”,此条文为民国时期历次宪法所承袭。1915-1927年北洋政府相继颁布了《县治户口编查规则》《警察厅户口调查规则》等户籍管理法规。 清末民初制定的户籍法律,将表现欧美个人主义的个人身份证书和体现中国家族主义的传统户籍相结合,使户籍有了传递人口信息、个人私权保障的功能,不再单纯是国家管制工具;还规定民众对户籍吏处置不当行为有诉讼抗告权利,民众不再只是义务载体。新的户籍法律摆脱了过去的人身束缚,促进了社会的流动,大批农民来到城市,成为第一批城市化的新市民。 ——摘编自王海光《中国户籍制度现代化演进路径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早期户籍制度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
16.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代以生产粮食为主、家庭纺织原料为辅的自给自足性质的单一经营档局被逐渐突破。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闽、粤等地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和城镇发展导致的非农业人口增长趋势的促动下,粮食生产也逐步被纳入市场网络,出现了粮食生产中心的移动。如江南原为粮食丰裕地区,宋元以来有“苏湖熟,天下足”之民谚,但到明代中后期由于棉、桑等作物的广泛种植,致使粮食严重匮乏,只得从湖广、四川等地大量输入,民谚也变为“湖广熟,天下足”。商品性农业的发展,使以粮食生产为主体的农业结构被与商品生产密切相关的经济作物以及加工这些经济作物的手工业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结构所替代。 一一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一位外国人在考察了湖北地区种植情况以后说:是处播植,如所见小麦、油菜、蚕豆各种子,并不选择坚好肥硕之品:.甚至杂有草种。其所用农具,颇欠精良……所见棉花较美国远逊,其故殆由排种太密,不知选子,且地气嫌太湿、太冷、大酸、耕地之法似欠讲求,所用齿钯、锄、犁等具,均甚笨拙,翻土既不能深,碾土又不能细;所用耕牛大车,蹇缓无力,外国耕地多用马,中国马少,倘不能改用,宜用壮健之牛,或一犁双牛,较可得力。至农具尤亟应改制精良,庶几事半动倍。这种说法大致反映了鸦片战争后中国农业生产的一般状况。 一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20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人民公社体制的自身弊端使它难以为继,由农民创造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更加速了它的瓦解。1983年,存在25年的公社制度被正式废除。公社政治上的作用转移到新成立的乡镇政府。农村受压抑的经济潜力的成功释放带来经济利益关系的变革,使农村社会呈现出显著变化……有些地区在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过程中,由于缺乏正确引导,政权管理机制在村一级出现断层,农村社会呈现无序状态。乡村基层组织的资源动员能力和国家调控能力的普遍弱化,不能不使国家急需以新的组织形式来重建农村秩序,正是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这种变化,使村民自治应运而生在198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10年后,……村民自治走向法制化和制度化,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 一一摘编自薛钰《试论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与政治民主建设的互动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与近代农业发展的差异与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农村的主要变化,并简析其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