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20世纪80年代,我国率先在农村进行改革,首先解决的问题是( ) A.实现统一经营,适应国家工业化要求 B.克服平均主义,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C.发展乡镇企业,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 D.变革土地所有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
|
2. 难度:简单 | |
1991年底到1992年,社会上兴起砸“三铁”的风潮。所谓“三铁”是指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一时引起了国有企业职工思想的动荡。这反映出(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 B.国有企业改革在摸索中逐步走向市场 C.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D.民众完全接纳市场经济理念
|
3. 难度:简单 | |
文革结束后,中共领导人逐渐认识到,由于资本主义在现代中国历史上的失败,社会主义时期依然存在着前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生活方式,从而使 “封建主义的残余”而不是资本主义成为中国现代经济的发展、因而也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这表明( ) A. 中共探索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B. “文革”后党内仍有左倾错误 C. 封建主义制度是新中国发展的最大障碍 D. 社会形态的演进是不可跨越的
|
4. 难度:中等 | |
1978年5月31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出《党的政策必须落实,自留地上桃树不能砍》的文章,对浙江某地所谓“割资本主义尾巴”的行为进行了批判;次日,头版再刊《鼓励社员经营正当家庭副业》的文章,批评了四川某地干涉社员发展正当家庭副业的错误做法。两篇文章传达了怎样的政治导向( ) A.农村政策即将进行重大调整 B.工作重心将向经济建设转移 C.“姓社姓资”的争论将有定论 D.家庭联产承包制将推向全国
|
5. 难度:中等 | |
企业家柳传志回忆说:“过去报纸一登全是革命,全是斗争,全是社论。我第一次看到《人民日报》竟然登载如何养猪的报道,(感觉)气候真的要变了!”柳传志感受到的“变”是指 A. 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了重大变化 B. 农业合作化运动在全国范围开展 C. 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方针确立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
|
6. 难度:简单 | |
1978年,安徽小岗村18家农户决定分田到户,揭开了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序幕。2006年1月,该村决定重新走上合作经济的道路,规划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红色旅游、着力办好工业园”的发展战略。这个变化说明( ) A. 分田到户的小岗村道路不利于中国农业现代化 B. 分田到户的小岗村做法不适合当时生产力水平 C. 分田到户没有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推动农业发展 D. 小岗村走合作经济的道路是历史的倒退和否定
|
7. 难度:简单 | |
从1983年1月起,国家规定凡有盈利的国营企业,其利润按一定的比例税率缴纳所得税,所得税后利润,一部分上交国家,一部分按国家核定的留利水平留给企业自行支配。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 A.有利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极大地增强了城市工矿企业的活力 C.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D.保证了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的资金
|
8. 难度:中等 | |
1980年代初期,大量知青和工人返回城市,为解决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国家允许他们开办“个体企业”,同时规定“个体户雇工不得超过7人”,企业主自己也必须从事劳动。这说明 A. 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 C. 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 D. 城市经济改革已摆脱计划经济束缚
|
9. 难度:中等 | |
票证是一定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见证与缩影,也是社会发展或文明进步的必然产物。图1和图2票证的变化反映了( ) A. 我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 B. 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发生了根本变化 C. 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逐渐分离 D. 国家逐渐放松了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
10. 难度:简单 | |
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尝言:“土地出产之多少,主要不在于土地肥沃程度,而在于农民是否享有自由。”下列事件符合这一论断的是( ) A. 余粮征集制 B. 人民公社化运动 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农业集体化运动
|
11. 难度:简单 | |
在改革的某个阶段,人们在理论上认识到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是可以分开的,在保持国家所有权的前提下,可以将企业的经营权下放给企业,正是沿着这样的改革思路,我们开始探索多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据此可知,这个阶段 A. 农村承包制在城市改革中全面推行 B. 中国经济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C. 一批国有企业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D. 中国经济实现了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
|
12. 难度:中等 | |
1982年,浙江义乌宣布正式开放“小商品市场”,并宣布“四个允许”:允许农民经商、允许从事长途贩运、允许开放城乡市场、允许多渠道竞争。一两年间,这个不通铁路、没有工厂、资源匮乏的小城,迅速形成一个辐射全国的小商品专业市场。这反映出( ) ①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权力下放的原则 ②基层干部群众的改革创新精神 ③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意向 ④义乌已成为全国贸易网络的核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3.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工资条”是用手写的,工资条上只有工资总额一项。……到了上世纪90年代,工资条上有了“绩效工资”,“菜篮子”、高原补贴、艰苦补贴、高温补贴、取暖补贴等项目。以前发工资最大面值是十元,1987年开始有了50元和100元。 ——新华网《工资条里的新中国六十年》 材料二 西北油漆厂工人强玲工资表(月工资,单位:元)
——新华网《工资条里的新中国六十年》 (1)依据材料一、二,归纳改革开放前我国职工工资特点,并分析这些特点产生的原因。 (2)依据材料一、二,分析改革开放后职工工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