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欧洲瓷器史》第一章提到:(明清时期,欧洲)“银器、精陶和其他器皿,被送到中国作为瓷器模型之用,以致中国提供到欧洲市场上的瓷器也包括了地道的欧洲风格的器皿”。这段材料主要说明 A. 中国传统手工业发展受世界市场影响 B. 明清官窑瓷器大量投放市场 C. 政府对官瓷的工艺水平要求越来越高 D. 欧洲普遍采用中国的制瓷技艺
|
2. 难度:简单 | |
“订烧瓷”系指外国客商根据本国需要前来中国订制的瓷器。右图为荷兰东印度公司于1786年在中国定制的五彩咖啡壶设计图稿(仿自欧洲银器)。材料反映了( ) A. 中国瓷器逐渐融入全球贸易网络 B. 订制瓷器为迎合欧洲皇室的需要 C. “订烧瓷”成为中西贸易主体 D. 外销成为制瓷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
3. 难度:简单 | |
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发达,民营手工业经营艰难。南京云锦集历代织造工艺之大成,位列中国古代三大云锦之首。古代中国南京云锦最有可能产生于 A. 民营手工业 B. 官营手工业 C. 田庄手工业 D. 家庭手工业
|
4. 难度:中等 | |
中国的陶瓷制作技术不断进步,品种繁多,以下我国陶瓷品种出现的先后顺序应该是( ) ①珐琅彩 ②五彩瓷 ③青花瓷 ④白瓷 ⑤青瓷 A.①②③④⑤ B.⑤④③②① C.③④⑤①② D.②③④⑤①
|
5. 难度:简单 | |
宋代王禹曾这样描述当时一些隐士的衣着:“楮冠布褐皂纱巾。”(注:楮是当时造纸的主要原材料,故称楮冠)到大德六年(1302年),江西行省规定,对没有依靠的囚犯,每人“支粗布(棉布)二丈六尺,或造絮袄二领。”出现这些变化最基本的前提是( ) A.元朝疆域空前辽阔 B.棉布成为主要的服饰材料 C.政府推广棉花种植 D.棉纺织技术的革新
|
6. 难度:中等 | |
明朝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在很多行业后来居上超过了官营手工业,甚至在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其主要原因是 A. 民营手工业与市场的联系更为密切 B. 民营手工业的技术精良、经营灵活 C. 民营手工业主要分布于江浙沿海地区 D. 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腐朽
|
7. 难度:中等 | |
某中学几位同学到博物馆参观中国古代陶瓷展,看到以下藏品后,分别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 A. 珐琅彩瓷是清朝吸收外国技法制造的瓷器 B. 宋朝的五大名窑均分布在黄河流域 C. 白瓷、青瓷、秘色瓷是唐朝极具代表性的三大瓷器系统 D. 瓷器在唐朝时大量输往国外,欧洲国家开始生产
|
8. 难度:中等 | |
清雍正年间的官窑督造官唐英一方面积极向民间工匠学习制作技法,另一方面也不断摹仿东西洋的彩法。一次出口的瓷器由于毫无创新之处,雍正不报销该瓷器的制作费用,唐英不得不自掏腰包。该材料说明 A. 官营手工业最能促进技术创新 B. 官营手工业管理者要自负盈亏 C. 官营手工业管理仍然十分严格 D. 官营手工业产品主要供应出口
|
9. 难度:简单 | |
《景德镇陶录》记:“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江西通志》载:“景德镇……水土宜陶。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材料反映了 A. 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 B. 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 C. 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 D. 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
|
10. 难度:中等 | |
“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麻。”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A. 政府的大力推广 B. 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
11. 难度:简单 | |
《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这表明唐代工匠 ①频繁更换工种 ②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 ③职业是世袭的 ④是临时工人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
12. 难度:简单 | |
《越绝书》记载,楚王请欧冶子和干将“凿茨山,洩其溪,取铁英”,铸成“龙渊”“秦阿”“工布”三剑,“作铁兵,威服三军,天下闻之,莫敢不服”。这反映了当时楚国 A. 水利事业发达 B. 青铜铸造业发达 C. 铁器应用于军事 D. 铁农具普遍使用
|
13.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秦国)“用溉注填阏之水,溉舄卤之地四万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魏国改革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民窑不过20座。但官窑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很快衰落下去。为完成上贡任务,只好改行“官搭民烧”,由民窑烧造。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迅速崛起,明末达到二三百座……清代御窑仅6座。 材料三 明清时期,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并成为手工业生产的主导,手工业产品大量增加,各具特色的专业化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匠有常主,计日受值”的生产方式更为普遍。 回答问题 (1)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材料二中提到的“官窑”“民窑”各属于什么经营形态的手工业?它们各有什么功能?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的发展出现了哪些新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