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安徽省2017-2018学年高二(普通班)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春秋战国时期,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的是()

A. 铁农具的使用

B. 牛耕的运用

C. 水利的兴修

D. 曲辕犁的发明

 

二、多选题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诗经•大田》诗的大意是:“乌云遮满了半天,井田上润遍了雨点,这场旱的甘霖啊!多多洒上我的私田。”下面是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当时在井田之外出现了私田    B. 奴隶主贵族十分关心私田的收成

C. 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开始动摇    D. 封建土地私有制完全确立

 

三、单选题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商鞅变法中,最能体现中央集权制萌芽的措施是()

A. 废井田,开阡陌

B. 奖励军功

C. 废除“世卿世禄制”

D. 建立县制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下列表述最能揭示商鞅变法中“为田开阡陌封疆”的本质是()

A. 铁器的使用,使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增强

B. 随着社会人口的增加,人们迫切需要扩大耕地面积

C. 为提高生产效率,秦国以大规模的集体耕作取代以往的个体劳动

D. 反映了秦国奴隶制经济基础的崩溃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在商鞅变法推行过程中,最大的阻力来自(     )

A.贵族保守势力                     B.大地主保守势力

C.中小地主保守势力                 D.农民阶级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商鞅在秦国变法,“商君虽死,秦法不败”,造成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变法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B. 变法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

C. 变法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拥护    D. 变法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建二十等爵制,使得

①有军功的农民可以得到官爵成为中小地主

②军功定尊卑,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③中央集权建立起来

④贵族失去了通过军功加官进爵的机会

A. ①②

B. ③④

C.

D.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世有消极影响的是(    )。

①重农抑商 ②“燔诗书而明法令” ③奖励军功 ④废除井田制 ⑤实行连坐法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②⑤

C. ①②③⑤    D. ②④⑤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下列对商鞅变法所造成的结果,表述不正确的是

A. 确立了私有土地的法律地位

B. 建立起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系

C. 促进了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

D. 建立了取代分封制的行政区划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商鞅变法的措施激化阶级矛盾的是

①连坐法的推行

②轻罪重罚

③户赋、劳役沉重

④重农抑商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中国历史上不是政府均富贵打击资本经济,就是人口膨胀后饥民暴动打土豪,分田地来毁灭资本经济,使中国经济和社会文明总在小农经济的落后层次循环不前。根据所学知识,请你判断在中国历史上以政府行为开创的均富贵措施的是

A. 秦始皇实行统一度量衡

B. 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北魏实行均田制

D. 孙中山提出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据《魏书》记载,北魏从立国到孝文帝时的二十余年中爵无禄,484年,孝文帝规定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还规定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孝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A.规范赋税制度         B.推行汉化政策

C.加强集权              D.整顿吏治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善谈《左》《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这反映了孝文帝在下列哪一方面很有造诣(  )

A.知识丰富     B.文章写作      C.政治     D.汉族文化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以下最能反映材料信息的是

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

B.国家将土地按人口多少进行分配

C.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分给给农民耕种

D.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役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A. 封建化的过程    B. 农业化的过程

C. 工业化的过程    D. 汉化的过程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悲平城》诗云:“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童谣曰:纥于山头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诗歌和童谣说明了()

①平城地理位置偏远、环境恶劣 ②平城是鲜卑贵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十分强大 ③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必要性 ④北方常受强敌柔然的骚扰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下列史料无法直接反映出北魏时期洛阳繁荣景象的是 (  )

A.“宫阙壮丽,列树成行”

B.“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

C.“京畿之内,路有行馑”

D.“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敦煌壁画中有北魏商队的相关内容,反映了北魏商业的发展,下列有关北魏商业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有(    )

洛阳出现了许多大市场,货源充足,交易活跃

货币惯易逐步代替了长期战乱以来的实物交易

与朝鲜半岛诸国、日本、中亚、西亚以及地中海沿岸诸国都有商业往来

北魏统治者放弃了商鞅变法以来的重农抑商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北魏孝文帝不仅娶汉族士族地主的女儿为妻,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范阳卢氏家族。他这样做的基本出发点在于(   )

A. 缓和民族矛盾

B. 密切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联系

C. 平息阶级矛盾

D. 加快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汉化步伐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北宋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A. 大力抑制土地兼并现象

B. 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

C. 纵容土地兼并以筹集军费

D. 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地主特权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北宋中期,爆发了王小波、李顺起义,起义军打出了等贵贱、均贫富的口号,这说明 (  )

北宋中期土地兼并严重               中小农户负担沉重

起义口号已经触及了封建土地制度     北宋阶级矛盾尖锐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文献通考》记载:“(宋)太祖、太宗……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下列与材料所反映的情况不符的是

A. 加强中央集权防止武将专权

B. 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C. 收回地方兵权达到“强干弱枝”

D. 提高军队战斗力、实现富国强兵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韦骧《钱塘集》中描述:王安石变法后,“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贾集十艘。”形成“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

A. 保甲法、农田水利法

B. 将兵法、方田均税法

C. 青苗法、募役法

D. 免役法、更戍法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王安石认为宋神宗对改革的态度是: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也?由此,可以断定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宋神宗(  )

A. 急功近利    B. 动摇不定    C. 反对变法    D. 软弱无能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悲剧,从丢失民心开始》一书认为:(王安石)下令各地必须贷出多少钱,给下面下指标,这样一来地方官就硬性摊派了,除了一般的农民要贷款,连中农、富农、地主也都必须接  受贷款。对此以下看法不正确的是

A. 改革方法“一刀切”的做法使解困之举变成了变相剥削

B. 地方吏治腐败,使真正有需要的农民无法获得低息贷款

C. 地方官怕农民不能及时还款,就强制富农和地主贷款

D. 地方官私自提高利息,引起民众不满

 

四、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时代背景,评述商鞅变法的措施和结果。(要求:表述应当成文,不得超过180字。)

 

五、单选题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西晋]江统《徙戎论》

材料二 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材料三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

(3)谈谈你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

 

六、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祖宗承五代之乱……而又田制不立,田亩转易、丁口隐漏、兼并伪冒者未尝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薄……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

——摘自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田赋考》

材料二 应将王安石变法置入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北宋处在中古田制瓦解,契约租佃经济确立的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和文化理念等都有所改变……改革的成败得失,绝非改革者的执拗性格使然,也不能单从集团斗争上去寻找原因,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

——摘自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

(1)材料一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哪项法令?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法实施的目的。

(2)材料二中的“社会转型”在经济上有何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安石改革成败得失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