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唐后期至宋代,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土地兼并和土地买卖频繁。南宋叶适记载说:“民自以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材料主要反映了 A. 宋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 农民之间土地买卖频繁 C. 地权所有者在土地买卖中获利 D. 政府维护地权流转
|
2. 难度:中等 | |
以下观点中,与中国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不相符合的有①“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②“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山泽资源)不出则财匮少”③“待农而食之,虞(山泽资源)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④“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
3. 难度:中等 | |
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买卖”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A. 井田制瓦解 B. 分封制恢复 C. 均田制受到破坏 D. “市”突破空间限制
|
4. 难度:中等 | |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平定台湾后,“诏沿海迁民归复田里”;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由于南洋的吕宋(今菲律宾),是“西洋国(西班牙)和红毛国(荷兰)泊船之所,藏匿盗贼甚多”,再次颁布出海禁令。以上材料主要反映 A. 清朝的政策与当时西方的工业文明格格不入 B. 康熙皇帝已经察觉西班牙和荷兰殖民主义者的海盗行径 C. 清朝前期根据形势,海上贸易“时禁时不禁” D. 处理民族关系是康熙实施海禁政策的出发点
|
5. 难度:简单 | |
明清史研究专家黄冕堂先生在《明史管见》中记录了明朝中后期勋戚占地情况,如下面表格所示。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A. 土地兼并之风越来越疯狂 B. 国家授予勋戚大量良田 C. 封建社会实施土地私有制 D. 豪强地主拥有强权
|
6. 难度:简单 | |
“从中国经济史来看,左右经济发展情况的主要因素,是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的有无与多寡……中国古代政府的‘干预’更具有强权掠夺的性质,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控制国家经济,从中获取巨额财富……”下列制度与材料中“干预”的观点相符合的是 A. 闭关锁国 B. 朝贡贸易 C. 市坊制度 D. 官营专卖
|
7. 难度:简单 | |
有的学者认为,传统中国的市场不可谓不发达,城市的规模也曾居世界之首,但是市场的性质受制于消费的性质及其社会效应。古代中国的消费结构中,国家军费、行政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人口消费。由此可以得出 A. 国家体制制约中国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 B. 中国古代城市规模居世界首位 C. 中国古代手工生产是落后的 D.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阻
|
8. 难度:简单 | |
两广总督李侍尧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的奏折中说:“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统计所买丝货,一岁之中,价值七八十万两(白银),或百余万两。……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载运回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广州是当时官方指定的对外贸易港口 ②丝绸开始成为中国主要的出口货物 ③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非常兴盛 ④外商贸易瓦解了中国朝贡贸易体系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
9. 难度:简单 | |
“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以致“到了宋真宗时期变成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土地兼并问题在宋代得到基本解决 B. 宋代实施土地兼并解决了唐末五代农业不景气状况 C. 土地兼并顺应了时代要求,带来了宋代的长治久安 D. 土地兼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
10. 难度:中等 | |
某生根据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单位:万贯),结合所学知识作出了下列四项分析,你认为合理的是 A. 北宋政府推行“重商轻农”政策 B. 农业税的变化反映了农民负担的减轻 C. 赋税的不断增加使得北宋政府长期保持财政充裕 D. 非农业税的激增既是抑商的体现,也反映了工商业的发展
|
11. 难度:中等 | |
“明初,东有马市,西有茶市,皆以驭边省戍守费。海外诸国入贡,许附载方物与中国贸易。因设市舶司,置提举官以领之,所以通夷情,抑奸商,俾法禁有所施,因以消其衅隙也。”据此推断明朝设立市舶司的目的是 A. 增加政府的外贸收入 B. 打击边疆走私活动 C. 有效贯彻海禁政策 D. 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
12. 难度:中等 | |
有学者研究材料发现: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这表明 A. 古代统治者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B. 古代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 C. 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 D. 商人地位逐渐超过其他社会阶层
|
13.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神宗元丰年间制定了“广州市舶条法”,史称“元丰法”。至南宋时海外贸易达到全盛,当时监管市舶务的张阐奏言:“比者叨领舶司仅及二载,窃尝求其利害之灼然者,无若法令之未修。何当福建广南各置务于一州,两浙市舶务及分建于五所,三路市舶相去各数千里。初无一定之法,或本于一司之申请而他司有不及知,或出于一时之建明而异时有不可用,监官之或专或兼,人吏之或多或寡,待夷夏之商或同而或异,立赏刑之制或重而或轻,以至住舶于非发舶之所,有禁有不禁,买物于非产物之地,有许有不许,若此之类,不可既举。故官吏无所遵守,商贾莫知适从。奸吏舞文,远人被害,其为患深。欲望有司取前后累降指挥及三路节次申请,厘析删修,著为一司条例。”建议朝廷制定专门的市舶条法,以有效管理海外贸易,禁绝官吏上下其手。朝廷嘉纳之,“委官详定”,这样,单行市舶敕令在南宋进一步发展并完备。 ——《宋代商业立法与欧洲同期商法之比较》 材料二宋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恤商政策,对官吏妄加征税给以严惩。如宋太祖时规定:“自今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税;当税之物,令有司件析,颁行天下揭于板榜,置官宇之屋壁,以遵守焉。” ——摘编自《宋代商业管理中的伦理精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宋市舶官员张阐上奏折的背景、目的和结果。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宋代商业政策的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