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王国维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 中国政治文化逐步体系化制度化 B. 分封制和世袭制等制度出现 C. 商周之际朝代更替政局剧烈动荡 D. 中国古代青铜文化达到鼎盛
|
2. 难度:中等 | |
有学者统计,春秋时期鲁、晋、楚、宋、郑五国有史可稽的共85位主政者中,世族占92%,而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共计81位宰相中,本人属于本国公子或本国宗室、王公室姻亲者26位,与其他国家王公有亲者8人,共计只占总数的42%.此现象说明 A. 王公数量大幅减少 B. 诸侯权力受到威胁 C. 宗法制度日趋衰落 D. 官僚政治完全确立
|
3. 难度:中等 | |
周代的分封制,分封对象并不限于周王室姬姓一家一族,分封地域也不限于商周王族的活动中心,而是覆盖了黄河、长江流域主要地区。这说明分封制 A. 体现了鲜明的血缘宗法性 B. 具有政区划分的性质 C. 强化了周天子的宗长地位 D. 不利于国家政治统一
|
4. 难度:简单 | |
周制同姓百世不通婚,这样,各国间同姓多是兄弟,异姓多是甥舅,彼此都有血缘关系,可以增加相互间的联系。如周天子称同姓诸侯为伯父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叔舅。这说明西周实行同姓不婚的实质是 A. 加强周天子同诸侯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合作 B. 保持周王室血统的纯正性 C. 通过血缘宗法关系加强对诸侯国的控制 D. 确立长幼有序的宗法理念
|
5. 难度:困难 | |
在中国古代,“文”与“化”联缀使用最早见于先秦时代的《易经》中,“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而“文化”一词正式出现是在西汉刘向的《说苑·指武》中,“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据此可以推知,将“文化”二字合为一词的本义是( ) A. 先秦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 B. 儒学中治国平天下的内容 C. 以道德礼乐去教化、感染 D. 起用知识分子以治理国家
|
6. 难度:简单 | |
孔子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孝经.圣治章》)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上》)这反映出先秦儒学 A. 具有鲜明的人文理念 B. 宣扬“民本”思想 C. 极力批判鬼神宗教观 D. 具有“议政”精神
|
7. 难度:简单 | |
著名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提出:“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移转;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与注目于一姓一家之兴亡的后世帝王迥异。”由此可见“殷周间之大变革” A. 从贵族政治走向官僚政治 B. 与后世王朝的更替本质相同 C. 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D. 打破了传统的部落政治
|
8. 难度:中等 | |
《礼记·乐记》记载:“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礼以地制。过制则乱,过作则暴。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材料反映了该制度 A. 源于自然法则 B. 体现神权思想 C. 规范社会秩序 D. 强调等级对立
|
9. 难度:中等 | |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时 A. “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 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 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D. 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
10. 难度:困难 | |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其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具备忠信、克己、礼让、仁恕等美德,还具有经世济民的情怀。孔子大力倡导君子之道,反映了当时 A. 士阶层的思想品格和政治要求 B. 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 C. 儒家重建社会秩序的政治主张 D. 思想家对理想人格的共同追求
|
11. 难度:中等 | |
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 A. 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 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C. 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D. 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
12. 难度:简单 | |
《左传》记载,公元前516年,齐景公问政于晏婴。晏婴献策回答:“唯礼可以已之”,若行礼制则“民不迁,农不移,工贾不变,士不滥,官不滔,大夫不收公利”。这表明先秦的“礼”是 A. 治国安邦的重要措施 B. 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 C. 维护宗法分封的工具 D. 强化等级秩序的手段
|
13. 难度:简单 | |
有学者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所津津乐道的“先王之道”,根本无力解决当时诸侯争霸兼并战争连绵不断的现实问题,其“三代”说教被普遍认为“迂阔而不懂世事”。该学者在此强调的是,先秦儒学 A. 厚古薄今 B. 礼法并用 C. 不合时宜 D. 源远流长
|
14. 难度:困难 | |
龙被中原先民视作神灵,“凤鸟”则是楚地的图腾。在屈原的楚辞中出现“龙”20多次,频率高于凤;《离骚》文中历述尧舜禹汤,夏桀商纣等华夏人物,无一楚人。这说明 A. 战国时期南北文化的融合 B. 南方蛮夷被中原政权征服 C. 多民族统一在炎黄旗帜下 D. 楚国艺术的夸张奇特想象
|
15. 难度:中等 | |
下图为秦朝货币制度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 A. 货币铸造技术走向成熟 B. 秦朝吸取六国货币优点 C. 人心所向促成国家统一 D. 各地经济联系得到加强
|
16. 难度:简单 | |
“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A. 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B. 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 C. 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D. 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
|
17. 难度:中等 | |||||||||||||||||
以下为汉代各农耕区的劳动生产率比较表
此表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人多地少制约南方经济发展 B. 西北与南方生产力水平相近 C. 中原地区精耕细作技术领先 D. 地理环境决定农业生产水平
|
18. 难度:中等 | |
公元8年,西汉外戚王莽夺权建立新朝。他宣布,“更名天下田曰王田”,私人不得买卖,企图用恢复井田制的办法解决严重土地兼并问题。但在公元12年,他又下令“诸名食王田,皆得卖之,勿拘以法”,宣告王田制中止。王莽改革土地制度的失败,说明 A. 国家与地主的矛盾不可调和 B. 国家无意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C. 土地私有制的不断发展 D. 井田制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
|
19. 难度:简单 | |
西汉文景两代相继执行的“以亲制疏”和“众建诸侯”之策,使王国数目增多,疆城缩小;景帝悉收王国支郡以属中央,又使汉郡数目激增,至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共有王国二十五(西汉一代王国最高数),汉郡四十三。文景两代的政策 A. 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 解决了“王国问题” C. 废除了郡国并行制 D. 调整中央行政体制
|
20. 难度:困难 | |
汉初法律在秦律基础上制定,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在无法律明文规定时,则以儒家经义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这主要说明汉代法律 A. 适应了外法内儒的治国理念 B. 逐渐儒家化的发展特点 C. 继承了秦代法律的刑事法规 D. 宣扬了君权神授的理念
|
21. 难度:困难 | |
汉武帝即位后,改变了以前专用功臣列侯及其子弟为相的传统,开始擢用没有政治背景的一般士人为相,拜相后始封侯。汉武帝此举 A. 加强了丞相对皇帝的依赖性 B. 强化了相权对中央集权的控制 C. 削弱了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 D. 化解了相权与君主集权的冲突
|
22. 难度:中等 | |||||||||||
下表反映了秦汉两朝不同时期对地方监察官的设立情况
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 秦汉时丞相负有地方监察职责 B. 西汉时地方监察官的职权广泛 C. 秦汉时对地方官吏的管理加强 D. 秦汉时监察官官职高于地方官
|
23. 难度:中等 | |
司马睿(晋元帝)从东渡到登基,主要依赖了王导、王敦兄弟的大力支持。在此期间,王导联合南北士族,运筹帷幄,政令己出,王敦则总掌兵权,专任征伐。这说明当时 A. 外戚独揽国家大权 B. 门阀政治影响政局 C. 中央集权受到削弱 D. 国家处于四分五裂
|
24. 难度:中等 | |
(题文)魏晋玄学认为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富贵贫贱多是“天理自然”,应该任其发展,不应干涉或强求,鼓吹“以小求大,理终不得。各安其分,则大小俱足。”由此可见,魏晋玄学 A. 注重调和儒道促使儒道兼容 B. 融合儒佛道三教体现三位一体 C. 坚持儒家名教强调儒家正统 D. 鼓吹“天理”宣传存天理灭人欲
|
25.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我国古代,“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的官僚体系”。 材料二 在传统社会中,家庭是基本的经济单位,农村养老的路径就只能是倾向家庭供养。从农民自身的角度来看,要想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就必须要有“所依、所养”的基础,生儿养老,这就是传统社会“生男生女不一样”“多子多福”“子孙满堂”的思想根源。传统社会以“孔孟仁政”治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社会公德深入人心,家庭子女如不孝将受到舆论压力,而孝顺有加者可受到乡亲称赞和社会肯定,汉朝就可以通过“举孝廉”得到官职。但是家庭作为基本经济单元,普遍存在生产规模小、生产力低下的情况,在自然灾害和社会风险面前没有足够的应付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家庭邻里的互助。 材料三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者,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桃花源记》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小农经济与中央集权制度之间的关系。 (2)材料二体现了小农经济条件下我国家庭的哪些特点? (3)材料三中《桃花源记》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据此说明文学艺术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
26. 难度:简单 | |||||||||||||||||
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社会影响广泛而深远。对官员服饰有明确的规定,据《明史·舆服志》载“皇帝常服:……袍黄,盘领,窄袖,前后及两肩各织金盘龙一。……天顺二年,定官民衣服不得用蟒龙、飞鱼……并玄、黄、紫诸色。违例奏请蟒衣、飞鱼衣服者……治以重罪。” 材料二 明代文武官员常服主要标识表(部分)
材料三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如果这一制度被削弱,此国家准出问题。传统农业对水利有着更多的依赖,从大禹治水到清代多次治理黄河,无不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是靠一家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现的……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请回答: (1)秦朝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说明君和臣、臣和臣之间衣着和配饰有何不同?这种不同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概括中央集权制度对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
|
27.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入世是指步入社会和投身社会。 著名教授樊和平先生认为,人生的安身立命,需要一种良好的人文素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血缘、情理、入世”三大基本要素,构成传统文化与现代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治思想到伦理思想,乃至人生哲学,无不体现着一种积极的入世精神。中国古代士人都是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下成长起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是大多数古代士人共同的人生目标,而“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互补的人生价值取向则是他们共同的心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成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古代士人的人生哲学。 ——摘编自刘恒山《儒家入世精神及现代价值》等 解读材料,围绕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提炼出一个观点,并运用中国思想文化史的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