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有学者认为,它“开始了关于政府的社会和福利责任的一场思想革命……政府对于经济方面发生的事不能袖手旁观这一原则,在此之后已不再受到严重挑战了。”这场“思想革命”是指( ) A.启蒙运动 B.新经济政策 C.新文化运动 D.罗斯福新政
|
2. 难度:中等 | |
罗斯福提出了新“四大自由”,即:言论、信仰、免于匮乏和免于恐惧。前两项是旧四大自由的合并,在西方已是不言而喻的。实际上增加的核心就是“免于匮乏”的权利。从此,有人挨饿不仅是私人的事,而是被剥夺了基本权利,政府和全社会有责任改变这种不合理现象。从这一观念出发,罗斯福政府在20世纪30年代作出的重大举措是 A. 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B. 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C. 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 D. 通过立法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
3. 难度:中等 | |
经济大危机(1929-1933)的一个重要影响是使地方性的经济民族主义得到发展。在总崩溃的大潮流中,各国都采取了诸如更严格的进口额和双边贸易协定等形式的自卫措施,以维护国家经济利益。美国在当时采取的政策中,具有经济民族主义色彩的是 A. 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B. 调整农业,扭转危局 C. 以工代赈,扩大内需 D. 计划指导,政府干预
|
4. 难度:简单 | |
列宁有言:“所有一切压迫阶级,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都需要一种牧师的职能。牧师的使命是安慰被压迫者,给他们描绘一幅在保存阶级统治的条件下减少痛苦和牺牲的前景。”下列罗斯福新政措施中最能佐证“牧师”职能的是 A. 调整工业产销,防止恶性竞争 B. 实施美元贬值,扩大外销 C. 制定工资工时,维护劳工权益 D. 整饬财政金融,重建公信
|
5. 难度:简单 | |
1933年,美国通过的《工业复兴法》规定:“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为雇佣条件;必须遵守工时……工资限额。”这一法令说明( ) A.垄断资产阶级加强对工人的剥削 B.社会主义运动在危机期间得到发展 C.经济危机迫使美国放弃私有制度 D.保障就业、刺激消费是新政的重要内容
|
6. 难度:中等 | |
下面是1930年和1940年美国部分机器产量数据变化表,导致这一数据变化的原因之一是,罗斯福新政 A. 推行“以工代赈” B. 致力于国家工业复兴 C. 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D. 实施农业减耕减产政策
|
7. 难度:简单 | |
“罗斯福上台后,短时间内就促使国会通过了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立法。胡佛政府领导下实行的援助农场主、小户人家和工业的小心翼翼的方案,被空前地扩大了,以致面目一新,无从辨认。”这段话的作者认为罗斯福新政( ) A.使美国彻底克服了经济危机 B.使市场经济变成了计划经济 C.与胡佛政府的政策差别不大 D.是对胡佛政府政策的大胆突破
|
8. 难度:中等 | |
1933年3月10日,罗斯福命令停止黄金出口,后来宣布放弃金本位制,10月美元贬值30%左右,其措施( ) A.增加就业 B.调整企业关系 C.缓和与列强矛盾 D.增强了美国在世界市场竞争力
|
9. 难度:简单 | |
有的学者指出:“罗斯福新政的意义远远超出经济领域,也超过一定意义上的改革,不论提出者自己是否意识到,它造成了资本主义的一次深刻变革或者是一种再生。”这里“造成了资本主义的一次深刻变革”是指它 ①完全消除了经济危机②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③彻底缓和了社会矛盾④促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出现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
10. 难度:中等 | |
罗斯福说:“我们到底有没有实质的进步,不在于富人更富,而在于贫穷的人也能有足够的生活来源。”从中可以看出,罗斯福摆脱经济危机的手段之一是 A. 关注民生问题 B. 遏制两极分化 C. 削减政府开支 D. 控制生产规模
|
11. 难度:简单 | |
从1933年5月开始,美国在春夏两季有计划地犁掉了1000万英亩棉田,收购和屠宰了20多万头即将临产的母猪和600多万头小猪,几千万头牛和羊。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客观上有利于农业的复苏 B. 违背了自由竞争原则 C. 只能使美国暂时克服危机 D. 解决了农业生产过剩问题
|
12. 难度:中等 | |
美国前总统胡佛在《国家工业复兴法》通过之后评说:“这简直是法西斯!”他这句话主要是针对 ( ) A.剥夺美国公民的自由竞争权力 B.新政强制企业恢复生产 C.政府干预经济调整工业生产 D.对资本主义企业进行国有化改革
|
13.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华盛顿的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中间,是占地宽广的富兰克林·罗斯福纪念园。在林林总总的纪念雕塑间,最富有历史意味的,可能就是一列在门口列队的人群铜塑。……许多到访的游人都喜欢站在铜像人群中,和昔日的“落魄白领”合影一张。如果说在过去几十年里,这种行为更多是出于一种新奇,那么,现在则似乎真有重复历史悲剧的可能了。 ——《经济参考报》 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时期,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并成立了以霍普金斯为首的“联邦紧急救济署”。到1934年底,有大约200万个家庭得到了救济。1935年紧急救济署结束时,共发放了30亿美元的救济金。在救济困难家庭的同时,还实行了“以工代赈”计划,成立了公共工程署(先后拨款40多亿美元)等机构,管理公共工程项目,以吸收更多的失业者参加劳动。 (1)材料一中的“历史悲剧”指的是什么?这一“悲剧”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罗斯福为了应对“历史悲剧”,对“落魄白领”和普通家庭实施“救济”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