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到1925年,苏联农业总产量达到战前的87%,农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工农联盟在新的基础上得以巩固。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 粮食税的全面推行

B. 允许工农自由贸易

C. 农业走集体化道路

D. 提高了农民的地位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尝试中,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我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都曾遭遇了重大挫折,其根本原因在于

A. 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

B. 急于提前进入共产主义

C. 面临严峻的国内外形势

D. 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列宁指出:“在一个小农生产者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里,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经过一系列特殊的过渡方法,这些方法在工业和农业中的雇佣工人占绝大多数的资本主义发达的国家里,是完全不需要的。”这表明列宁

A. 放弃了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

B. 认为资本主义国家不再需要发展工农业

C. 迫切想改变苏俄落后农业国的面貌

D. 认为沙俄尚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20世纪20年代,某位苏俄(联)领导人说:“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在资本主义包围中利用资本家对利润的贪婪和托拉斯与托拉斯之间的敌对关系,为社会主义共和国的生存创造条件,即使他们赚150%的利润,我们也在所不惜。”这一讲话旨在

A. 解决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

B. 推动工业建设的全面展开

C. 调整发展社会主义的策略

D. 与西方国家展开经济竞争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1954-1959年,苏联农业产值以平均每年70%的速度在增长。1958年同1953年相比,谷物产量增长了76%。这说明赫鲁晓夫改革

A. 重点在农业方面

B. 符合苏联的国情

C. 实现了根本突破

D. 取得了一定成效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1965年苏联经济委员会决定:工厂企业的产量计划由企业自行制订,企业完成计划时,可以从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的奖励基金,利润越高,提取的奖励基金也越多。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 提高企业工人经济待遇

B. 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C. 强化国家对企业的管理

D. 彻底转变国家经济体制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大国崛起》认为:“列宁时代,国家的经济政策具有相当的弹性;而斯大林则以强硬的手段加快了国家工业化的步伐。”据此判定列宁与斯大林的经济政策分别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

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政策

C. 新经济政策、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

D.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下列不属于新经济政策的作用的是

A. 找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

B. 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C. 使俄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D. 受到广大工人农民的支持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下面是1919年某地的几个长工的闲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们谁的说法不符合实际

A. 张三:还是人家俄国好,吃、穿、用国家统一发,不用自己花钱去买

B. 李四:说的也是,听说人家俄国的农民,有自己的地,可我们还要给地主干活

C. 刘五:我觉得俄国不好,农民虽然有自己的地,但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余粮都得给国家,不许卖

D. 王六:谁说余粮不许卖,听说人家列宁专门通过了一项法令,鼓励买卖自由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1956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对前来访问的苏共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说:“先生,您在着手大规模改革,这当然好!我只是劝您不要操之过急。靠跳跃两步跨越鸿沟是相当难的,还可能会坠入沟中”。这从侧面反映了

A. 英国对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敌视

B. 赫鲁晓夫改革犯了急躁冒进错误

C. 西方国家大肆攻击社会主义制度

D. 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严重弊端

 

详细信息
11. 难度:困难

1929年,苏联同西方专家签订的技术援助协定已达70多个项目,到1931年增加到124个,总值为4150美元。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立的一大批现代化骨干企业,许多是利用西方先进设备技术,甚至是.在外国专家的直接帮助下建立的。这表明

A. 苏联的工业技术依赖于西方大国

B. 英美以邻为壑将危机转嫁至苏联

C. 经济危机淡化了意识形态的冲突

D. 苏联开始逐步主导国际经济关系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究其共同原因是                            (    )

A. 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    B. 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C. 过分地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D. 远远落后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1990年8月,在通往莫斯科红场的一条主要大街上,挂着一条红色的大标语,标语上写着“一切权力归苏维埃”。对材料解读有误的是

A. 民主化和公开性导致苏共的威信降低

B. 国家权力应从党的系统转移到苏维埃

C. 借鉴西方分权致使权力转移到民主派

D. 标语显示思想混乱、派系纷呈、社会动荡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勃列日涅夫曾说:“我国当前的经济结构中,机器制造业和国防综合体己占整个生产规模的77.6%,日用消费品占20%。”这表明其改革仍

A. 以工业化为主导

B. 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

C. 农业经济基础薄弱

D. 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曾经推行“新经济体制”,其最重要的成果是

A. 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B. 批判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C. 增强了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

D. 遏止了苏联的衰败趋势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1940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这主要是

A. 实行新经济政策的结果

B.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抗的结果

C.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结果

D.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的结果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新经济政策主要“新”在

A. 由苏维埃国家掌握一切经济命脉

B. 在一定范围内恢复了资本主义

C. 经济建设依靠广大工农劳动群众

D. 在经济建设中以计划经济为主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列宁认为,既然俄国无法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那么就“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为此而采取的政策是

A. 新经济政策

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工业化政策

D. 农业集体化政策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苏联改革陷于停滞的主要原因是

A. 将改革重点放在重工业上方面,人民生活改善不多

B. 个人专断作风滋长,政治生活僵化

C. 大国沙文主义和对外扩张政策

D. 改革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详细信息
20. 难度:困难

关于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与美国的军备竞赛日益加剧

B. 苏联已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

C. 经营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越来越大

D. 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下列关于赫鲁晓夫改革评价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

B. 没有冲击斯大林体制,只具有消极作用

C. 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

D. 由于苏联经济问题积重难返,改革效果不大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赫鲁晓夫工业改革的措施不包括

A. 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

B. 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

C. 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D. 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有苏联(俄)领导人认为实行某项经济政策,“结果就会在一定的……自由贸易的基础上,使小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复活。”该评论针对的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斯大林模式

D. 赫鲁晓夫改革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的敌人”,这一口号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 在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出现了过激现象

B. 确立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水平还有距离

C.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的积极性高涨

D. 苏联搞农业集体化运动时机还不成熟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资本主义经济活跃起来,党内有人认为这是“倒退到资本主义”,是对十月革命的背叛,列宁指出:“我们退一步,是为了进两步。”以上材料表明

A. 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权宜之计

B. 列宁这样做是要使俄国倒退到资本主义

C.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为了恢复资本主义

D. 新经济政策延缓了向社会主义过渡进程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苏联第一和第二个五年计划中用于重工业的投资分别占全部投资的84.2%和82.8%,这反映了苏联

①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②优先发展重工业

③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④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

A. ①②④

B. ①②

C. ③④

D. 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的。由于轻工业同重工业比较起来,需要的投资少,资本周转快,获得利润比较容易,所以在那里,轻工业积累了利润并把这些利润集中于银行。这才轮到重工业,积累才开始逐渐转到重工业中去,造成重工业发展的条件但这是一个需数十年之久的长期过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道路,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就要失败”。

——《斯大林选集》下卷

材料二毛泽东在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苏联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了农业和轻工业,因而造成市场上的货物不够,货币不稳定”。

——《毛泽东选集》

材料三历史学家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早就提出了‘工业是主导,农业是基础’,‘要发展工业就必须从农业开始’的重要论断。他在理论上一再反对把农业作为工业的殖民地,但实际上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苏联工业化一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例如,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区收购小麦,每公斤付给农民13卢布,而政府出售面粉时,则作价93卢布。……国家售价比购价高出5~6倍。结果,使农业生产遭受到严重的破坏。在苏联工业化短短的十几年内,曾发生两次较大的农业危机。……苏联全国大约饿死1000万人。”

——《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通常工业化应按什么途径进行?为什么要按这种途径进行?

(2)斯大林认为,苏联产工业化应按什么途径进行?为什么采取这样的途径?

(3)据材料二、三分析,苏联采取的工业化途径造成了什么问题?

(4)苏联的工业化过程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什么经验教训?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之下,(苏联)玉米的播种面积迅速扩大……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作为饲料的青玉米营养价值也没有预期的那样高。

——摘编自《赫鲁晓夫执政史》

材料二……1964年上台的领导人甚至不想去使国内政策恢复活力。经济方面的改革也是短命的,很快被俄国历史上最盛行的无所不在的行政命令和官僚主义的管理作风和管理方法所代替。

——俄罗斯专家格·阿·阿尔巴托夫对勃列日涅18年执政生涯的评价

材料三伴随着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的“根本变革”,在“公开性”“民主化”和“政治多元化”的口号下,无政府状态在全国蔓延,社会日益动荡。……苏共的分裂趋势日益严重,领导层内部斗争不断加剧,人事变动频繁,党组织和国家政权陷于半瘫痪状态。

——《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的不良后果及其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成效怎样。

(3)材料三中提到的三个口号,是根据戈尔巴乔夫的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理论提出的,这种理论的根本错误在哪里,造成了怎样的消极影响?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