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谷梁传》记载:“古者天子封诸侯,其地足以容其民,其民足以满城以自守也。”这则材料的主要观点是 A. 分封制有利于边疆的开发 B. 分封制强化了专制王权 C. 诸侯国领土不能随意扩展 D. 诸侯国实行了小农经济
|
2. 难度:中等 | |
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A. 河南 B. 河北 C. 陕西 D. 山东
|
3. 难度:中等 | |
《中国太百科全书》中写道:“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宗族组织相配合,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这说明宗法制( ) A.有效维系了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 B.按照宗族组织原则组建地方政权 C.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 D.实现了国家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
|
4. 难度:简单 | |
春秋时期,宋楚两军对垒,宋军不乘时出击而大败。国人归咎于宋襄公,襄公辩称:“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其中“亡国”的“国”指 A. 夏 B. 商 C. 西周 D. 宋
|
5. 难度:中等 | |
《史记》记载,刘邦称帝之后以旧礼尊其父,有人劝说刘父:“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此后其父以尊礼待刘邦。从文中可以看出 A. 刘邦违背了纲常伦理 B. 宗法关系要服从于君权 C. 汉初宗法制趋于崩溃 D. 君臣关系等级森严
|
6. 难度:中等 | |
钱穆指出,“总观国史,政体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也;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成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三也”。材料所述的第三级演变使 A. 分封制最终走向了解体 B. 中央集权国家开始出现 C. 考试选拔官员成为定制 D. 官僚政治体制开始形成
|
7. 难度:中等 | |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其中“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 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 B. 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 C. 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 D. 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
|
8. 难度:简单 | |
《禹鼎》铭文记载:噩侯反叛伐周,厉王命禹出征,生获其君。这反映了 A. 分封制趋向衰落,尚能维护王权 B. 宗法制度开始瓦解 C. 封国实力削弱,周王权力加强 D. 周王铸鼎显示权威
|
9. 难度:简单 | |
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 A. 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 家国一体,君权至上 C. 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 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
10. 难度:中等 | |
明末清初有思想家认为“郡县之弊在迁转太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据此,对郡县制和分封制的理解正确的是 A. 郡县制不利于地方的发展 B. 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 C. 二者均有弊无利 D. 二者均易形成高度集权局面
|
11. 难度:中等 | |
“近世言秦政,率(大多数都——编者注)斥其专制。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不)可一一深非也。”从这段话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有 A. 全面肯定秦朝的专制统治 B. 认为秦朝的实行专制统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C. 不能够非议秦朝的专制统治 D. 肯定了秦朝郡县制的积极意义
|
12. 难度:中等 | |
东汉以后,尚书成为中央实际执掌者:魏晋以后,则移于中书;至刘宋以后,门下又崛起。这反映了 A. 通过机构设置制约相权 B. 中央职官功能分化加快 C. 机构重叠导致效率低下 D. 相权扩张总揽中央政权
|
13. 难度:简单 | |
“唐太宗在未登极前,曾做过尚书令,及太宗即位,朝臣无敢再当尚书令之职,因此尚书省长官尚书令常虚悬其缺。”这反映出唐代( ) A.宰相有职无权 B.皇权至高无上 C.三省六部制不成熟 D.尚书省地位下降
|
14. 难度:中等 | |
《许倬云观世变》认为:汉朝的察举制度经董仲舒等人努力,使全国的人才选用到中央……但察举制度选出的人才要回避本籍,不能到原籍担任地方官。下列关于材料中对察举选出的官员任职地点的规定表述错误的是 A. 削弱了宗族势力的影响 B.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C. 避免了地方派系的形成 D. 政府的行政理念是为“天下人”服务
|
15. 难度:中等 | |
中国古代曾采用察举制招揽人才,东汉时期,察举选官的制度逐渐发生变化,以门第族望为主要依据。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 宦官把持选官大权 B. 丞相垄断举荐官吏大权 C. 地方豪强势力强大 D. 地方官吏回避本籍任职
|
16. 难度:中等 | |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正官评议人物照例三年调整一次,但也可对所评议人物随时予以品评。政府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但中正如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其责任。这主要说明当时 A. 社会隐藏着腐败的人为因素 B. 中正成为评定官品的最重要环节 C. 政府在选官上起着决定作用 D. 选官制度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平性
|
17. 难度:简单 | |
据研究,唐代荐举制度与宰相累出世家水乳交融,难分因果。而军功也是拜相的方式,出将入相是这一时代为官者的理想追求。据此可以推断当时 A. 士族垄断仕途 B. 科举制度形同虚设 C. 选官方式多样 D. 科举制兼顾多个阶层
|
18. 难度:中等 | |
在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的斗争总体上呈现出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的趋势。但在这个过程中,相权也曾经在某个朝代出现过短暂的强化。这个朝代应该是 A. 汉朝 B. 唐朝 C. 元朝 D. 明朝
|
19. 难度:中等 | |
某同学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认真对比了唐宋加强皇权的策略和措施,发现有惊人的相似性。下列哪项最可能是该同学研究得出的正确结论 A. 废除丞相,权归六部 B. 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C. 通过内外朝制度削弱相权 D. 设军机大臣取代丞相
|
20. 难度:中等 | |
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径自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 A. 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B. 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 C. 封建社会君主专制不断弱化 D. 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髙于皇权
|
21. 难度:中等 | |
完成和巩固国家的统一,是中华民族永恒的追求。下列措施不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的是 A. 秦朝在全国实行郡县制 B. 唐末大封节度使 C. 北宋实行“制钱谷” D.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
22. 难度:中等 | |
削弱相权是加强皇权的手段,下列不能起到削弱相权作用的是 A. 汉朝设立尚书令、侍中 B.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C. 宋代分化事权 D. 元代设中书省
|
23. 难度:中等 | |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央和地方的斗争一直贯穿始终。在这对矛盾中,中央在斗争中已经处于绝对上风的时期是 A. 明代以后 B. 唐代以后 C. 汉代以后 D. 宋代以后
|
24. 难度:中等 | |
有史学家指出,北宋加强中央集权走的有点过了头,造成宋代地方行政“太差”。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源在于 A. 一切大权尽归中央,造成地方贫弱 B. 中央机构臃肿,官员积极性不高 C. “制钱谷”的措施导致地方财政危机 D. 地方藩镇割据,中央对地方失控
|
25. 难度:中等 | |
明初,“国家立三大府,中书总政事,都督掌军旅,御史掌纠察。朝廷纪纲尽系于此。”这说明当时 A. 中央机构臻于完善 B. 相权被进一步分割 C. 专制皇权得到加强 D. 地方权力日趋削弱
|
26. 难度:简单 | |
某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时,搜集了下列史料研究军机大臣选拔的途径、组成、办公地点和与皇帝的关系。其中能说明办公地点的是 A. “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 B. “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 C. “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D. “军机大臣……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
27. 难度:简单 | |
我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延续了两千多年,影响深远。下列各项表述不正确的是 A. 汉武帝时巩固和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B. 唐朝时由中书省起草诏令,但不能直接传给尚书省所辖六部具体执行 C. 明朝为了实行内阁制,废除了丞相 D. 清朝雍正帝设军机处,皇权专制发展到顶峰
|
28. 难度:中等 | |
学者李国祁等曾对清朝五万余名地方官的任期做了量化分析,发现50%的地方官任期只有一年左右,75%~80%的任期在三年以下,这表明 A. 清朝吏治腐败,官员更替频繁 B. 中央王权对官僚控制相当有效 C. 中央实现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D. 皇权的强化使地方失去积极性
|
29. 难度:压轴 | |
秦朝建立了完备的监察机构,官员称御史大夫……汉武帝正式把“吏不廉,背公向私”和“阿附豪强,进行贿赂”列为监察的重要内容,以后历代相沿不绝。明朝皇帝朱元璋除了允许越级告状、鼓励实名举报外,还支持民间进京上访。这从实质上说明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A. 内容、范围不断扩大 B. 以强化皇权作为出发点 C. 对象包括官员与平民 D. 首要任务是加强管理官吏
|
30. 难度:中等 | |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或谓后之入阁办事者,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也。曰:不然。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吾以谓有宰相之实,今之宮奴也。”黄宗羲这段话的主旨是 A. 批评皇权过重 B. 批评太监干政 C. 指明内阁成员只是批答奏章 D. 指明内阁成员无宰相之名实
|
31.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摘自《贞观政要·政体》 材料三:自古……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穏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 ——《明会典》卷二《皇明祖训》 材料四: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者(军机大臣)亦只供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 (2)据材料二、三分析,唐太宗与明太祖在丞相作用的看法上有何不同?概括其主要做法? (3)依据材料四,指出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综合材料指出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什么趋势?
|
32.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于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治功能。 (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