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6-2017学年湖北省黄冈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2015年中国百家姓排名前十的是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姓氏作为血缘河流的主要标志,溯流而上,往往可以追寻到自己的根祖,追访到自己的故乡。回顾历史,远古姓与氏不同,姓从原始村落或部族名称而来,氏是同姓氏族散居产生的符号。氏以别贵贱,姓以别婚姻。春秋至秦朝,氏与姓已难分辨。造成姓氏不分的主要原因是

A. 社会平等意识的形成    B. 长期战乱打破民族地域界限

C. 贵族政治的逐渐没落    D. 宗法观念随社会变迁而消亡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据《中国古代职官》统计,两宋时期51%以上的进士任官前出身为平民,明清时期43%的进士任官前出身于贫寒家庭。这能够佐证

A察举制是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B.两宋以后选官标准发生了重大变化

C.科举制起到了社会整合的作用      

D.科学制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明朝《大诰》中规定凡官吏违旨扰民或相互勾结陷害良民者民众可“连名赴京状奏”甚至可将害民官吏“绑缚赴京”。各地官府对于因之赴京状告者不得阻拦否则官吏将受“族诛”。此规定的直接作用是    

A.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B.利于规范官员行为

C.预防地方割据出现  D.完善官员监察体系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史学家陈旭麓先生曾写道:“这是一场悲壮的斗争。其悲剧意义不仅在于他们失败的结局,更在于他们借助宗教猛烈冲击传统却不能借着宗教而摆脱传统的六道轮回。反封建的人没有办法洗净自己身上的封建东西。”材料中的斗争是指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辛亥革命    D. 北伐战争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20世纪初,一份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在作乱以反满”。文中“维新党”的代表人物是

A.慈禧

B.孙中山

C.李鸿章

D.康有为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日本防卫厅战史室著《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中提到:“这样,在1940年6月中旬以后约一个月的期间,曾经是事变行将解决,日中两国最接近的一刹那,中共察觉到日中进行和谈的危机,突然发动了‘百团大战’。蒋介石不得不将对日妥协的行动停相下来……8月下旬,日本首相近卫又写了亲笔信建议继续会谈,遭到蒋方拒绝。”这段材料

A说明百团大战是中华民族抗战的转折点

B凸显了百团大战在中华民族抗战全局中的意义

C强调共产党敌后战场是全民族抗日的主战场

D表明共产党领导军民在正面战场取得重大胜利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20世纪40年代末,国统区教科书提到“英美以联合国通牒迫令日本无条件投降”;根据地教科书则指出“虽英美联合亦不能取胜于日本,最后苏联参战,才将日寇击败。”材料说明当时国共两党

A都认为抗战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都强调了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历史贡献

C.意识形态随国际形势变动呈现对立

D.寄希望于世界强国继续关注中国事物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1949年10月21日,中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宣布成立,其人员组成情况如下表。

类别

副总理

政务院领导成员

政务院下属机构正副职

总人数

4人

21人

109人

民主人士

2人

11人

49人(其中15人为正职)

 

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没有民主党派的参与就不能建立新中国

B. 体现了共产党与民主党派联合执政

C. 反映了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完善

D. 体现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推行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1975年3月,中国艺术团拟赴美国巡回演出,美国国务院要求中方取消艺术团预备曲目中《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因为歌词里有“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美方不能接受。中方坚持“宁可不去,也不能不唱”。这材料说明

A. 美国极力支持台湾独立    B. “文革”错误影响到中国外交

C. 美国违背了《中美建交公报》    D. 美国坚持奉行霸权主义政策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历史学家牛军认为新的对外政策的出发点是维护中国的国家安全其特点是通过在周边地区建立集体和平秩序和扩大和平地区争取在中国与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形成安全缓冲地带。下列内容符合“新的对外政策”意图的是    

A.《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B.提出并实施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D.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1967年,尼克松在《外交季刊》(Foreign Affairs)的一篇文章中写道:在这个小小的星球上,容不得数以10亿计或许是全人类中最有才能的人民生活在愤怒的孤立状态之中。他的主旨是

A.提倡美国与中国结成友好同盟         B.讽喻新中国的孤立无援

C.主张各国对中国实行孤立政策         D.认为对中国的孤立政策是无益的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在古希腊“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的某喜剧中,一个叫德谟斯( D.emos/汉译为“民众”,它也是英语 D.emocracy/“民主”的词源)的猴子,被一个狡诈的政客牵着鼻子进行哄骗、愚弄并做出各种滑稽的动作。结果,该剧受到雅典人的普遍赞扬。由此可知该时期希腊

A. 城邦文化高度发达    B. 民主可能导致暴政

C. 精英反对民主政治    D. 公民直接享有权力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十二铜表法》规定:“利息不得超过一分,超过的,处高利贷者四倍于超过额的罚金”;“对干自己承认或经判决的债务,有三十日的法定宽限期”。此规定最能说明该法律

A. 保护贵族的既得利益    B. 是一部成文法典

C. 不允许高利贷的存在    D. 对平民利益有一定的保护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1936年,英王乔治五世去世后,爱德华八世继位,爱德华八世坚持同离过两次婚的美国人辛普森夫人结婚,致使国内议论纷纷,从议会到老百姓一片谴责声。在受到下院和首相的非难后,他被迫宣布退位,由弟弟艾伯特继承王位。这段材料反映出英国国王

A.是国家的象征和民族团结的纽带 

B.没有政治地位和实际权力

C.任期长短由议会和首相决定

D.任何事情都不能自主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在1787年制宪会议上说:“需要筑起一道篱笆,即挑选一部分经过启蒙的公民,人数有限而立场坚定,时时能够起来提出异议,对付激进狂躁的众议员,保护有可能受到多数人压迫的少数。”据此判断,美国设立参议院的主要目的是

A.削弱众议院的职权                    B.实现制衡的最大化

C.避免多数人的暴政                    D.精英政治取代平民政治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1875年法国宪法规定,共和国总统不仅“是国家元首并统率武装部队,行使行政权”,而且“总统与参众两院议员共同享有创议法律之权”,同时又规定“共和国总统的每项命令须经由各部部长一人之副署”。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 共和派力量的强大    B. 君主派力量的强大

C. 共和派与君主派的妥协    D. 法国君主专制的传统十分浓厚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指出:“公社一举而把所有的公职—军事、行政、政治的职 务变成真正工人的职务,使它们不再归一个受过训练的特殊阶层所私有。”在巴黎公社选出的89名委员中,工人30多人、知识分子30多人、职员约10人。材料表明巴黎公社在政权建设上的划时代意义是    

A.消除了选民在职业、性别上的限制

B.建立起高效、廉洁的行政体制

C.探索了实现劳动者解放的政治形式

D.公社委员会实行了权力集中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1917年3月15日,布尔什维克党代表在苏维埃全体会议上建议,由苏维埃建立临时革命政府。孟什维克党代表则主张利用资产阶级来巩固对沙皇制度的胜利。结果,苏维埃以多数通过了执行委员会的建议,把政权交给资产阶级,成立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这一结果说明当时

A.资产阶级代表在苏维埃占多数

B.布尔什维克党对民主革命前途认识的局限

C.缺乏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  

D.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与杜鲁门主义相比,马歇尔计划“删掉”了“关于共产主义的明确提法”,强调“计划”的目标是“战胜饥饿、贫困和混乱”。这表明“马歇尔计划”(  )

A.与杜鲁门主义手段相同              B.是更隐蔽的杜鲁门主义

C.彻底颠覆了杜鲁门主义              D.与杜鲁门主义的目的不一致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1974年,日本三木武夫内阁提出以日美关系为基础,对中苏两国采取“不偏不倚”的“等距离外交”政策。此后,又提出“全方位外交”、“多边均衡外交”。这说明日本(   )

A.外交的自主意识不断增强B.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C.意图挑战现存的两极格局D.政治大国地位得到国际上承认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近年来,国际上悄然吹起了一股温和之风,“伙伴关系”屡见报端。“冷战”时期那种两极对立、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正被一种“碰撞中磨合”“竞争中协调”的新型国际关系所取代。这种变化

A.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B.表明新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形成

C.中国的“和平崛起”理念得到了西方的支持

D.反映出主权国家或集团围绕自身利益适时调整对外政策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战国《吕氏春秋•任地》载“上田弃亩),下田弃圳);五耕五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虫类);今兹美禾来兹美麦。”材料表明这一时期    

A.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B.农业生产已经懂得精耕细作

C.水利灌溉推动农业迅速发展      D.私有制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唐朝时期长安城“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响,而众以会1日人前七捌,击怔三百声,而众暖散”,而扬州城则“夜市千灯照碧云”(唐代王建《夜看扬州城》)。从两个城市的对比可以着出

A.唐朝政府放弃抑商政策                B.唐朝城市取消市坊制度

C.南方商业性城市的发                D.北方政治性城市的衰落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明朝官员谢杰在《虔台倭纂》中指出:“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人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该作者旨在强调海禁政策

A.加剧内忧外患                    B.阻断中外经济交流 

C.激化中日矛盾                    D.防范东南沿海倭患

 

二、连线题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明清时期,晋商是当时国内势力最大的商帮之一。从明初到清末,他们在商界活跃了五个多世纪,但在近代衰落了。

材料一明初的山西大同、宣府为重镇,于是山西商人以“极临边境”的优势……便捷足先登,纷纷进入北方边镇市场。明人章懋说:“圣祖以边城险远,兵饷不克,而粮运劳费,乃命商人输采边仓,……商人喜得厚利,乐输边饷”。

材料二明初山西民风是“民多俭质而力农,士尚气节而务学”;到了明朝后期,山西民风是“奢靡其习染也,……商贾家亦雕龙绣拱,玉勒金鞍”。“子弟之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至中才以下,方使读书应试”。

材料三明代山西商人范世逵“占良田数百亩”;清代山西商人亢氏建造的亢园“长里许,……临河造屋一百间,土人呼之为百间屋”。

材料四“中国晋商多于各省设立汇兑庄,……每一字号岁盈不下数十万。”19世纪中期以后,洋商在通商口岸开设了很多银行,“晋商之利,稍为所夺……”。

——摘编自《晋商兴衰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晋商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说明山西民风发生的变化。

(3)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三,说明阻碍晋商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原因。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集会、结社、迁移等项自由和请愿、诉讼、选举及被选举等项权利。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摘自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指的是什么政治制度?结束这一制度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主要原则。它的颁布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通过何种政治制度实现真正的民主。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形成于秦汉。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设十三部刺史,“六条问事”,重点监察强宗豪右和郡国长官。东汉光武帝把御史的官署从皇宫里搬出来,并入兰台(收藏和管理宫中典籍的机构),名义上隶属于九卿之一的少府。三国时曹魏的御史台脱离了少府,成为独立的监察机构。唐模仿隋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在御史台下设三院,即台院(御史台本部,处理台内日常事务)、殿院(在宫廷举行重大仪式时纠察礼仪)和察院(主管弹劾百官),监察机构进一步完善。明初改御史台为都察院,突出了唐代察院的职能,说明御史工作的重点更加明确,同时设置六科(有点像今天监察部的派驻机构),对中央主要部门实施对口监察;六科直接对皇帝负责,监察机构又得到加强。

——据《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色》

材料二孟德斯鸠:“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

最高法院为非民选的机构,在美国的宪政结构冲突中拥有最终的裁判权。参议院的人员每州两名,和每州的人口数量不构成比例关系,其人员由各州议会指定而不是民众直接选举。……总统由每州选举的选举人团选举产生,而不是由全体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据万绍红《共和主义与美国宪法的主要原则》

材料三政治制度,其实是需要一个相应的社会文明程度去配合的。……它不可能在街头市井的吵架中诞生。规则虽小,背后却是漫长积累的文明。

——林达《如彗星划过夜空》

(1)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美国是如何从制度建设上防止权力滥用的?

(3)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全所学知识,指出近代美国在权力监督方面与古代中国相比有何进步性。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