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6-2017学年广东省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周礼》载:“以本俗六安万民:一曰美宫室,二曰族坟墓……”;对“族坟墓”,郑玄注:“族犹类也。同宗者生相近,死相迫。”材料中提到的“族坟墓”

A. 维护了贵族间血缘宗法关系    B. 实现了周朝王权的高度集中

C. 反映了分封制度的全面推行    D. 体现了周人生活的迷信色彩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社会政治比较清明,但士人和小吏要在仕途上求发展,多以孝廉为阶梯。学者指出,此时孝廉以家资丰厚,累世仕宦,研读经书,晓习律令,且通过地方吏职历练的,占大多数;来自贫寒之家,但才德兼备的,则很少,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 孝廉制选人范围较固定    B. 选官制度设计严重缺陷

C. 举荐权在地方士绅手中    D. 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合理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在唐代用皇帝诏书颁布的一切政府法律,必须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中书门下之印”下发。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法律地位。材料主要反映了唐代

A. 宰相掌控了决策权    B. 相权的分割牵制

C. 君权相权相互制约    D. 皇权的不断强化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秦代,监察御史受中央御史大夫节制,属于中央政府委派的驻郡监察官员;宋代驻州监察官通判,是皇帝差遣到诸州专察知州的监察官,监察和制约州县官吏的一举一动;元朝,设行御史台为地方最高监察机关,其性质属于中央御史台的派出机构。材料表明古代监察的机构特点是

A. 位低权高,以小监大    B. 权责明晰,维护统治

C. 选官高标,管理严明    D. 机构独立,自成系统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明嘉靖时胡世宁曾上疏说:“不知自何年起仰,称为首相,其第二人以下多其荐引,随事附和,不敢异同。”材料现象

A. 反映了中枢体制出现创新    B. 是皇权专制强化的结果

C. 说明内阁首相取得决策权    D. 表明权力制衡己被打破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清朝前期,对于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八位宗室王公给予了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俗称“铁帽子王”,他们均在京城设王府居住,所有俸禄待遇、王府官员、护卫等全部纳入国家统一管理,由宗人府按规定给予。这一做法

A根本目的是保证宗室贵族特权

B.严重威胁君主专制统治

C.体现清朝务实灵活的统治策略 

D.容易造成军阀割据局面

 

详细信息
7. 难度:困难

伯利克里时代,雅典通过的一项法律规定:“对一切不相信现存宗教者和一切神明持不同见解者,立即治罪。”根据这项规定,有些人遭到陪审法庭的审判。这表明

A. 雅典民主制不能保障言论自由    B. 雅典公民权利神圣不可侵犯

C. 伯利克里排斥“持不同见解者”    D. 雅典公民只尊奉神明的意志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譬如有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偷跑掉,此公民要求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所有。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这一描述主要说明罗马法

A. 重视法律程序    B. 保留习惯旧俗

C. 强调法官至上    D. 体现人人平等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尚书》记载:“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经,法律规定)”。古罗马的《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由此可见,两则材料都

A. 违背了法律至上的原则    B. 表明了法律的宽松灵活

C. 体现了一定的理性色彩    D. 反映了重罪轻判的理念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作为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文件,理应含有某种不同于旧时代的新内容。然而,《权利法案》却并非如此。事实上,议会所获得的立法、财政权……14世纪时已获得了,议员在议会中的言论自由等权利在15世纪后也已经逐渐得到公认。该内容反映了17世纪英国革命的政治目的是

A. 为了推翻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    B. 为确立新兴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C. 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    D. 为确定和维护传统之权利与自由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华盛顿在首任总统就职演说中说:“任何地方偏见或地方感情,任何意见分歧或党派敌视,都不能使我们偏离全局观点和公平观点,即必须维护这个由不同地区和不同利益所组建成的大联合政权。”这句话的精神实质是

A. 三权分立、制约与平衡    B. 保护美国人民的利益

C. 维护联邦的统一与稳定    D. 中央与地方实行分权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1908年底,德意志部分议员提出议案,要求详细规定帝国宰相的职责,规定皇帝的宣战权必须得到议会的赞同。这些议案没有获得通过,但帝国议会获得了在质询宰相时通过多数决议确定国会意见的权力,还可以宣布对宰相不信任。这表明当时德意志帝国议会

A. 剥夺皇帝的行政大权    B. 政治作用得到增强

C. 最终获取了立法大权    D. 决定宰相政治命运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黄仁宇认为:“南京条约和附约里各种苛刻的待遇,满人汉人的官僚都接受。倒是内中提及今后两方的文书要用平等语气来往,开‘夷人’随意置啄之门,反而使他们不安”。这反映了鸦片战争后的中国

A. 进入与西方平等交往的时期    B. “天朝上国”思想浓厚

C. 国人对中西新关系没有异议    D. 洋务运动得以迅速兴起

 

详细信息
14. 难度:困难

《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滥保举人及滥奏贬人者,黜为农”“凡天下诸官……颂赞天父上主皇上帝,讲圣书,有敢怠慢者,黜为农”“官或违反十款天条及逆命令受贿弄弊者……黜为农”。这些内容突出表明《天朝田亩制度》

A. 对官员管理赏罚分明    B. 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

C. 包含着对农民的歧视    D. 存在不切实际的一面

 

详细信息
15. 难度:困难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A. 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 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 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D. 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费正清曾断言:辛亥革命建立的新政体是覆盖在旧中国上的薄薄的一层皮,它距离中国民间社会极其遥远。可见,该学者认为当时

A. 中国民主革命力量不足    B. 辛亥革命缺乏群众的支持

C. 中国应该实行社会改良    D. 共和制难植根于中国社会

 

二、连线题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辛亥前后,人人言变法,人人言革命,太重视了制度,好像只要建立制度,一切人事自会随制度而转变。后代人单凭后代人自己所处的环境和需要来批评历史上已往的各项制度,那只能说是一种时代意见,但我们不该单凭时代意见来抹杀已往的历史意见。我们讨论一项制度,固然应该重视其时代性,同时又该重视其地域性。推扩而言,我们该重视其国别性。在这一国家,这一地区,该项制度获得成立而推行有利,但在另一国家与另一地区,则未必尽然。正因制度是一种随时地而适应的,不能推之四海而皆准,正如其不能行之百世而无弊。我们讲论中国历史上的历代制度,正该重视中国历史之特殊性。若我们忽视了这一点,像我们当前学术界风尚,认为外国的一切都是好,中国的一切都要不得,那只是意气,还说不上意见,又哪能真切认识到自己以往历代制度之真实意义与真实效用呢?政治只是全部文化中一项目,我们若不深切认识到某一国家某一民族全部历史之文化意义,我们很难孤立抽出其政治一项目来讨论其意义与效用。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1835年)以一位法国人的眼光去对美国的民主制度加以评判。他考察美国民主制度所采用的是比较和借鉴的方法。虽然托克维尔认为美国是最好的民主国家,但他的根本目的是通过美国的民主制度来发展法国的民主制度。美国的民主表现在多方面,包括身份的平等、公民的自由精神和自由理念、公民的民主精神、民主理念。依照托克维尔的观点,有助于美国维护其民主制度的原因有三:自然环境(地理环境)、法制和民情。法律和民主是美国人民的两大主心骨。美国人极其爱他们的法律,就如同爱他们的父母一般。

——摘自向文翰《从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得到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归纳钱穆和托克维尔对政治文明特点的共同认识并予以说明。

(2)联系所学知识,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施效果的差异,并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

 

详细信息
18. 难度:压轴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郑鹤声(1901-1989)认为:“自新航路发现以来,世界交通,为之大变,人类生活与国际关系,较之中古时代,显有不同之处,是即中古史与近世史之所由分界也。近世史之演变,有‘继往开来’之趋势,其一切表现,皆在根据往古事迹而发扬光大之。且推陈出新,由此而孕育未来之局势。每一民族思想为其演变之原动力。故近世史之范畴,实包括近三四百年之历史,无论中西,大都皆然。”

——转引自张海鹏《20世纪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问题的探索》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关于中国近世史分期的观点。(说明:可以对观点进行肯定或否定,并阐述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论述合理。)

 

详细信息
19. 难度:困难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武帝时,西域内属。王莽篡位,西域怨叛,与中国遂绝,并复役属匈奴。匈奴敛税重刻,诸国不堪命,皆遣使求内属,愿请都护。东汉明帝时,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以超为假司马,将兵别击伊吾,多斩首虏而还。固以为能,遣之出使西域。超到鄯善,鄯善王广奉超礼敬甚备,后忽更疏懈。超曰:“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遂将吏士往奔虏营。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超于是召鄯善王广,以虏使首示之,一国震怖……班超遂定西域,因以超为都护,居龟兹。后班超复击破焉耆,于是五十余国悉纳质内属。其条支、安息诸国至于海濒四万里外,皆重译贡献。

——摘编自范晔《后汉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班超遂定西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班超经营西域的意义。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