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7届江西省吉安市高三上周考一历史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考古数据显示,春秋战国时期,各地工艺虽有地方性的特色,基本上差别不大;各国文字,从出土的简牍与铭辞看,也出现大同小异的现象。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文化统一为政治统一准备了条件

B.文化发展呈现出趋同的特点

C.争霸战争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与交流

D.百家争鸣促进了文化的统一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董仲舒说:“古之造文者,三面而连其中,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非王者,孰能当是?”据材料推断,董仲舒意在

A宣扬君权神授

B.解释天人感应

C.劝君主行仁政

D.强调教化民众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除了驱使庄户从事农业生产外,还使唤他们开矿、冶铁、制盐乃至造船等较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这些行业虽历来为国家控制,但私家“与公竞争,以收私利”的情况时有发生。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

A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

B.庄园经济一定程度上促进民间手工业发展

C.商品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D.民间手工业逐渐能够和官营手工业相抗衡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据唐代天宝年间统计的全国户口数字,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455%,以北则占到545%;据北宋《太平寰宇记》所载北宋初期全国户数,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已占591%,以北则为409%。这一变化

A导致丝绸之路的受阻

B.导致宋代政治中心的南移

C.反映经济格局的变动

D.加剧人地矛盾的尖锐程度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997年,宋太宗分全国为十五路,转运使掌管一路的大权。1007年后,宋真宗在此基础上陆续增设了经略安抚司、提点刑狱司和提举常平司等机构。宋真宗这样做是为了

A改变地方割据局面

B.削相权以加强集权

C.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D.分事权以相互牵制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有学者认为,明代皇帝的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能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票拟则经过批红而成为行政命令。君主如主动下手诏、中旨处理政事,也必须送内阁“商确可否”。“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内阁如不同意,便可将手诏、中旨“封还”“执奏”,拒绝拟旨。材料反映出明代

A君主专制遭到了削弱

B.皇帝借助内阁牵制朝中大臣

C.出现近代内阁的雏形

D.内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有人在评价领事裁判权时说:“它直接触发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制的改革,也促使西方的各种部门法传入中国,从而开阔了中国人的法律视野,导致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律观念和思想的深刻变化。”对领事裁判权理解正确的是

A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司法与国际接轨

B.是一项符合时代需要的法律规定

C.实现了中国由人治走向法治的进程

D.直接引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张謇在“设厂自救”的浪潮中创办了大生纱厂,他通过刘坤一(时任两江总督)将湖北官纱局存沪未用的纱机以20400锭领回,作价25万两,作为官股,“按年取息”;当时工人工资较低,正、杂各税也较轻,企业经营顺利,利润优厚。这表明

A大生纱厂是一个官督商办的企业

B.民族工业发展的阻力基本消失

C.民族工业得到政府一定程度的扶助

D.股份制在民营企业中普遍存在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著名国画家傅抱石指出:“包括康有为的国画改良观和陈独秀的“美术革命”论在内,在将传统文化与封建专制绑架在一起的20世纪初的文化界,无论哪种观点都离不开“抑中扬西”和倡导写实。当时这种对国画的革新要求反映出

A维新思想成为社会思潮主流

B.思想文化向现代形态转变的要求

C.传统文化艺术已衰落的事实

D.弘扬国粹以增强民族精神的理想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民国初年,孙中山说:“中国十年以后,必至有十万人以上之大资本家,此时杜渐防微,惟有提倡国家社会主义,此则兄弟提倡国家社会主义之微意也已。兄弟欲办铁路,每主张铁路国有,是国家社会主义,为民国富强之基。”其主张的意图是

A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B.建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铁路交通为富强的根本

D.联合苏联推动社会革命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1917年,刘半农致钱玄同信中说:“文学改良的话,我们已锣鼓喧天的闹了一闹;……先生说‘本是个顽固党’。我说我们这班人,大家都是‘半路出家’,脑筋中已受了许多旧文学的毒……故现在自己洗刷自己之外,还要替一般同受此毒者洗刷”。这一论述反映了

A提倡建立国民新文学

B.知识分子还必须自身改造

C.主张文学要言之有物

D.西方文化要取代传统文化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总理遗命,炳若晨星。”誓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国民大革命

B.辛亥革命

C.二次革命

D.护国运动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阅读下表:1921-1936年中国轻工业与重工业部门的相对比重,数据的变化可以说明

类别

比重(%)

年平均增长率%

1921年

1936年

 

轻工业

441

307

546

重工业

546

629

994

A轻工业衰落加剧了民生痛苦

B.国民政府片面发展重工业

C.官僚资本掌握国家经济命脉

D.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较快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1954年10月5日,董必武向中共中央递交的专题报告中提出:“应加紧在中科院设立法学研究机构,建议由中国政治法律学会担负具体筹备责任。此报告的背景是

A中央提出了的“双百方针”

B.国家正在准备制定新的宪法

C.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急需法律保障

D.社会主义制度已基本建立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下列宣传画、宣传标语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舆论造势大力推动思想解放

B.向共产主义社会高歌前进

C.社会主义建设防右更要防左

D.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邓小平在会(注:指十二届三中全会)后第二天高兴地说:“这次经济体制改革的文件好,就是解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有些是我们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有些新话。”下列属于材料所说“新话”的是

①增强企业活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②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③运用价值规律④设立经济特区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里写道:(梭伦)把法律颁写在木板上,竖立在巴西勒斯柱廊里,所有人都发誓恪守它们,9名执政官还要在那块石头跟前起誓,如果他们僭越了某条法律,他们将献塑一座金像。这一记载说明梭伦为雅典执政官时

A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处处维护平民的利益

C.使雅典成为了民主国家

D.奉行法律至上的原则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新航路开辟后,各种新的商业组织在欧洲纷纷出现,如股份公司、期货贸易、近代商品和证券交易所等。这表明

A工业资产阶级的地位逐渐上升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C.西欧传统商业经营方式的转变

D.西欧社会阶级结构的新变化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17世纪中后期的英国革命和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均宣布废除封建贵族等级制度,代之以财产资格限制为特征的社会标准,这为社会成员改变其社会地位提供了舞台。这种制度变革

A为下层民众社会革命树立了榜样

B.促成国家权力转移到议会

C.有利于欧洲政党政治的普遍形成

D.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据下图所示,1905年和1921年后革命次数出现相似状况的直接原因是

A. 革命政党的推动

B. 社会经济的发展

C. 民主思想的传播

D. 维新力量的衰落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下表反映了19世纪英国的社会经济状况,据此可以合理推论出

 

A工业革命导致了城市规模的扩大

B.伦敦贫富差距日益扩大

C.交通变革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

D.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苏共中央九月全会(1953年)和七月全会(1955年)决议的核心是力求改变经济发展的先后次序,使劳动成果与个人利益关系的刺激因素起作用。这表明苏联

A决定废除实物配给制

B.决定纠正斯大林体制弊端

C.生产动力不足已显现

D.暂时放弃优先发展重工业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1947年美国提出的“欧洲复兴计划”为西欧14个国家所接受。双方约定,美国提供的美元必须用来购买美国的援欧物资,所有受援国应对美国在关税、贸易限制和国内市场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从材料看,美国这样规定的出发点是

A恢复西欧经济

B.稳固资本主义

C.打开西欧市场

D.遏制共产主义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西方发达国家极力推行贸易自由化,打破贸易壁垒,开辟国际贸易市场,发动了一场被经济学家称之为“取消全球经济管制的运动”。这说明了

A世界经济规则完全由发达国家制定

B.欧美国家企图进一步扩大世界市场

C.美国在世界经济领域占有优势地位

D.贸易自由化阻碍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道家思想中其实一直有:“背反”式憧憬——其欲将社会各种制度全部推倒的冲动,只表明它对现实社会深怀绝望而并不意味着真的就希望人类社会横遭毁灭。这反映了道家

A对国家统一安定的强烈渴望

B.对“无为而治”政治的向往

C.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悲观态度

D.对“小国寡民”社会的追求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两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政权仿效内地官方史学活动,接受汉族文化的历史观念,进而将自己的祖先衔接于中国古史体系,自称黄帝、大禹等圣王之后裔。这有助于

A提升民族认同

B.化解民族矛盾

C.继承华夏传统

D.促进民族融合

 

详细信息
27. 难度:简单

史书记载,宋仁宗自己曾经对臣子表示:“措置(处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自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这表明

A理性思考影响君主施政

B.丞相制可以消除决策失误

C.宋代君主权力有所削弱

D.宋仁宗无意加强君主专制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有学者发现:历代制作指南车的仅有20人,秦青铜宝剑的防金属腐蚀技术在后世失传,王祯《农书》记载的早期蒸汽机原理断裂,明朝热兵器技术的大量推广在清代终止。据此可以推知

A周期性动乱造成技术失传

B.传统行业技术被严格保密

C.生产方式未发生质的变化

D.重农抑商使手工技术停滞

 

详细信息
29. 难度:简单

明清时期,学界出现了一股研究“礼学”的热潮。顾炎武、黄宗羲等人希望通过对古礼的研究,以礼抗俗,重新确立社会的四民秩序。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明清思想专制的强化    B. 阳明心学助长空谈之风

C. 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D. 佛教和道教思想的冲击

 

详细信息
30. 难度:中等

19世纪60年代末,满清官员志刚在《初使泰西记》中对欧洲政治制度有如下评述:“泰西立君,不拘于男女,然为君而不能尽君道者,国人不服,则政令有所不行,不得安其位矣”。这表明作者

A主张推行君主立宪政体

B.已超越了当时主流思想

C.推崇西方的代议制民主

D.对君主专制危机的警觉

 

详细信息
31. 难度:简单

著名买办郑观应认为面对通商以来外国的侵略,“习兵战不如习商战”;唐廷枢脱离怡和洋行加入轮船招商局后,想方设法“去损伤这些外国公司”。这反映了

A买办是西方侵略中国的工具

B.民族意识被引入经济发展之中

C.洋务运动强调学习资本主义

D.实业救国已成为社会主流思潮

 

详细信息
32. 难度:简单

甲午战争的结果,在中国近代相当长时期内导致人们对洋务运动全盘否定、对明治维新则无限拔高。这主要因为

A甲午战争重挫了民族自信心

B.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迫切性

C.历史评价受到留日学生影响

D.中日综合国力发生巨大逆转

 

详细信息
33. 难度:简单

从历史上看,罗马社会经济逐步从一个单一的农业经济社会变成了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并存并重的社会。帝国中期后,商品贸易和商业交换活动甚至占据了主要地位。商品贸易的发展

A成为共和国体制得以维系关键

B.确保了罗马贵族对政权的垄断

C.推动了罗马法适用范围的扩大

D.阻碍了罗马大土地所有制发展

 

详细信息
34. 难度:简单

欧洲中世纪的通行文字是拉丁文,《圣经》就是典型。但到近代初期方言文学勃兴,很多思想家对此作出了重大贡献。如但丁对于意大利语,拉伯雷对于法语,马丁路德对于德语。这一现象

A. 促成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B. 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

C. 体现了民主平等的启蒙思想    D. 导致欧洲陷入四分五裂

 

详细信息
35. 难度:简单

19世纪初,美国建立首都哥伦比亚特区时,国会根本没有考虑单独给最高法院盖办公楼,仅在国会大厦的一楼给它留了一个房间。这反应出当时美国

A司法部门权力比较软弱

B.司法权从属于立法权

C.联邦宪法没有得到落实

D.不重视法律制度建设

 

详细信息
36. 难度:简单

1860年至1913年间,世界工业总产量至少增加了6倍,1851年至1913年间,世界贸易额增加了12倍。由此可知

A欧洲在世界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

B.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C.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

D.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

 

详细信息
37. 难度:简单

梭伦改革中有“解负令”,克里斯提尼时,克里斯提尼时,外来移民对雅典作出突出贡献、经过公民大会的特别投票通过后能获得公民权。二者的共同作用是

A减轻了公民经济负担

B.扩大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

C.缓和与外邦人的矛盾

D.增强雅典的军事文化实力

 

详细信息
38. 难度:中等

1834年英国《济贫法(修正案)》将“低于舒适原则”确立为基本原则,即不论家庭大小和生活支出多少,金钱救济绝对不能超过社区独立劳动者的最低工资水平。它规定,一律停止对济贫院外所有壮年男子的救济。这些规定反映出英国

A工业资产阶级掌握政权

B.社会矛盾尖锐化

C.形成了完善的法律体系

D.救济观念走向人道

 

详细信息
39. 难度:简单

1862年9月22日,总统林肯以三军统帅的身份发表军事命令——解放黑奴宣言》。内战末期,美国共和党中的废奴论者推断,一旦战争结束后,《解放黑奴宣言》将可能被解读成一份违宪的战时命令。废奴论者的担心主要是因为该宣言

A发表者总统没有发布的权利

B.属军事命令不能产生法律效力

C.出台过程有悖正常的法定程序

D.内容违背联邦宪法的基本精神

 

详细信息
40. 难度:中等

“这一发现成为二十世纪物理学研究的基础,从那个时候起几乎完全决定了物理学的发展。要是没有这一发现,那就不可能建立起分子、原子以及支配它们变化的能量过程的有用理论。”这一被发现的理论的意义在于

A. 挑战了天主教会宣扬的创世说    B. 奠定了研制发电机的理论基础

C. 深化了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    D. 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41.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2世纪西欧具备了自治城市形成的必要条件,更多的行业集中到城市,这刺激了商业和贸易的繁荣。工商业的发展造就了一个新的市民阶级,这使得争取人身自由开始成为城市斗争的主要内容。许多已形成的城市通过举行起义、成立公社、谈判妥协,开始实行城市自治。正如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所说:“当西欧封建社会的乡村耕作者仍然受到贵族的种种迫害时,城市中已经建立了秩序和良好政府,确保了人民的自由与安全……每个人以他的城市为骄傲,并且自觉地献身于城市的繁荣。”西欧的商人打破了封建等级依附关系的纽带,在城市中建立起全新的个人法律地位,逐步形成了与封建社会有很大反差的市民文化,它崇尚民主参与和自由平等、强调私有和尊重法律、注重契约和权利、关注世俗利益,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升华而形成近代市民阶级精神,即现代法治精神。——摘编自鲁蒙娜《中国与西欧城市发展影响因素浅析》

材料二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开放广州为商埠,并允许英国在广州派驻领事。1861年,英、法在广州沙面设租界,以后陆续兴建电力厂、自来水厂、水塔、教堂、邮政局、电报局、医院、消防班、清洁队等公共事业机构,还有公共娱乐设施如沿江公园英法各一个、网球场、影剧院等。1862年,华侨黎先生在广州创办“万隆兴行”,经营进出口业务,是近代华侨投资之始。1879年,华侨卫省轩在广州文昌沙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火柴厂。1890年,华侨黄秉常在广州创办中国第一家电灯公司。

——据《广州历史大事记》整理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西欧城市自治运动的特点及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广州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详细信息
42.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1960年苏联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年份

粮食总产量

年份

粮食总产量

1953

825

1957

1050

1954

856

1958

1412

1955

1068

1959

1247

1956

1276

1960

1332

——樊亢、王金存《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七十年》

材料二

1953—1964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年份

粮食总产量

年份

粮食总产量

1953

16683

1959

16968

1954

16952

1960

1435

1955

18394

1961

13650

1956

19275

1962

15441

1957

19505

1963

17000

1958

19765

1964

18750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年鉴(1953—1964)》编制

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提取中国和苏联在农业生产方面的两个主要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粮食产量与国家政策的角度予以说明。

 

三、简答题
详细信息
43. 难度:中等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建国至嘉庆十二年1644—1807年160多年的时间里,清朝白银对制钱的比价一般在1000文以下,1808年以后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银钱比价持续上涨。银价的上涨意味着广大劳动者必须付出更多的铜钱(完税)……1845年银价上涨更甚,御史刘良驹奏称:“银价之昂未有甚于今日者,中

纹银每两易制钱乃二千文,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而且“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鸦片战争后10年间,全国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由于对外贸易的发展,更多的外国银元流入中国社会,外商趁机用成色较低的银元套购中国纹银运往国外,制成银元后返销中国牟取暴利。

——摘编自许弘《近代中国银货币改革述论》

材料二

林则徐于1833年提出自铸银元。光绪初年,吉林省首先用机器试铸银币。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才获准在广东设造币厂。此后,湖北、江苏等省纷纷仿效。1905年,清政府开始全面进行货币改革,目的是统一银币。但由于本位币不定,引起了“两”“元”之争。焦点是用“两”还是用“元”,以湖广总督张之洞、直隶总督袁世凯为代表的“一两”银币派认为各国应有自己的币制体系,中国不能亵渎国体而丧失主权……1910年,清政府颁布《币制则例》,自此,两元之争落下帷幕。……1911年,停止各省自由铸造,铸币权统归中央。……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灭亡,银币没有来得及正式发行。

——摘编自刘士刚《晚清的货币政策》

1根据材料一,概括晚清“银贵钱贱”现象日益严重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晚清货币改革的特点并评价上述改革。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