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5-2016学年山东枣庄三中高二6月学情调查历史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图是民国初年的一部书籍,  与它关联最为密切的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秦朝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任者。这套“制度”包括    

①行省制度     ②皇帝制度     ③郡县制度      ④三公九卿制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下图是古代中国某朝代中枢机构示意图(局部),这一朝代应该是    

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宋朝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欧阳修说:“窃以国家取士之制,比于前世,最号至公……又糊名、誊录而考之,使主司莫知为何方之人,谁氏之子,不得有所憎爱厚薄于其间。”这表明宋代对科举制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A.增加录取数量,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B.降低报考要求,扩大官吏人才来源

C.完善考试程序,体现公平竞争原则  

D.革新考试内容,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表所列内容为中国古代某行政机关的职权。据此推断该行政机关    

A.军国大计,罔不总揽

B.中书取旨,门下封驳

C.首辅独专票拟,阁权至重

D.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如何选择陪审员……克利斯提尼的做法是,德谟向中央政府提供6000名预备陪审员(每个德谟600名),然后,抽签决定任职人选。”克里斯提尼的做法(    

A.沿用了梭伦时期形成的惯例

B.体现了古代雅典公民权力的平等

C.提高了古代雅典的审案效率

D.确保了雅典陪审法庭能依法判案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十二铜表法》第七表第八条规定:“用人为的方法变更自然水流,以致他人财产遭受损害时,受害人得诉诸赔偿。”这表明罗马法(    

A.保护私有财产         B.维护平民利益

C.袒护贵族特权        D.体现政治民主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图是《先秦与古希腊:中西文化之源》一书中某章节的目录,请根据目录拟出最合适的章节名称    

A.环境:大陆与海洋

B.政体:帝制与共和

C.传统:专制与民主

D.基础:农业和商业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指出:人民主权则成了法律的法律,而且并没有像在其他国家那样被虚捧而架空。下列选项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联邦政府的组成        B.行政、立法、司法的分权制衡

C.联邦法律至上          D.总统、议员由选举产生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标志法兰西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下列对该政体表述正确的是(    

A.总统可连选连任                   B.确立了三权分立体制

C.内阁由议会任命                   D.总统由国民普选产生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协定关税和口口口口口是我们近年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口口口口口,在道光时代的人的眼中,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口口口口口”应为    

A.五口通商权       B.领事裁判权

C.最惠国待遇       D.内地传教权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下列太平天国运动中提出的主张,最符合当时世界潮流的是(    

A.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无处不均匀

B. “所有婿娶弥月喜事,俱用国库”

C. “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D. “国家以法制为先,有法制而后有国家”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合议即成,举国争言洋务:请开铁路者有之,请练洋操者有之,请设陆军学堂、水师学堂者亦有之。其兴利之治,则或言银行,或言邮政,或请设商局,或请设商务大臣。”“合议即成”是指签订了(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北京条约》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19世纪末,日本学者称李鸿章为世界五大伟人,中国却称他为“当世秦桧”。对此认识最恰当的是(    

A.这是日本的阴谋,离间清廷

B.李鸿章出卖主权,被日推崇

C.评价人物的视角和立场不同

D.因时代不同对人物看法不一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午战后,忧时之士感栗危惧,深怵亡国灭种之痛,于是________运动一时大起,继之以________运动,皆风靡一时,二者虽背道而驰,而其意在救亡则同也。文中横线处的文字分别是(    

A.维新 义和团             B.维新 新政

C.新政 预备立宪           D.太平天国  和团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1919年8月《青岛潮》描述五四运动中学生火烧赵家楼的情景:“时正酉正,电灯已燃。未几,火起,众大愤,始知曹将烧死学子,以为泄怨计。”而亲历者杨振声在《回忆五四》中说:“(学生)搜索到下房,有人发现半桶煤油,就起了‘烧这些杂种’的念头。”这说明(    

A.报刊报道比回忆录真实可靠

B.该报意在淡化学生的责任

C.两位作者政治立场截然相反

D.回忆录加入个人猜测因素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法国政治制度史》写道:“1871年的巴黎公社是劳动群众通过其政治代表当家作主的新政治制度的萌芽”。文中的“新政治制度”是指    

A.直接选举制                             B.义务教育制

C.社会主义政权                           D.无产阶级专政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列宁以上述的理论为依据,使他的党作好了1917年第二阶段革命的准备——布尔什维克夺取政权。体现上述理论的文献是(    

A《土地法令》                      B《和平法令》

C《四月提纲》                      D《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这旨在说明十月革命的意义是    

A. 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道路

B.促进了俄国社会转型的迅速完成

C. 借鉴了资本主义的民主制

D.否定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图是某时期农民协会的入会须知,据此判断此组织有利于    

A.国民革命的发展

B.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D.人民解放战争的发展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革命的火焰”     

A.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

B.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

C.实现了孙中山的革命目标

D.促进了国共两党进一步合作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图反映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所取得的最大成果是    

A.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乡村

B.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C.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方针

D.确立毛泽东在党内的核心领导地位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被迫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云贵川撤退,造成促进‘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这主要强调(      

A.国民大革命调动了各阶层人民革命热情 

B.土地革命调动了各阶层人民积极性

C.日本侵华战争刺激了中华民族意识觉醒

D.抗日战争使中国文化中心发生转移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2014年,我国政府决定将每年的9月3日定为中国的抗战胜利纪念日。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由衰落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主要是因为中国通过抗战(    

A.赢得反侵略斗争的第一次彻底胜利

B.赢得了与西方大国的平等地位

C.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

D.为世界赢得和平作出突出贡献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毛泽东和周恩来致函在上海的宋庆龄:“     将在华北召开,中国人民革命历经艰辛,中山先生遗志迄今始告实现。至祈先生命驾北来,参加此一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并对于如何建设新中国予以指导。”材料中的“     ”处应为    

A.中共七大                            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C.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1953年6月《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A.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             B.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

 

详细信息
27. 难度:简单

1978年至1992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重要法律230多部。其中主要包括1982年宪法、《刑法》、《民法通则》、《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这一立法高峰的出现    

A.保障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B.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奠定了基础

C.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方针

D.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详细信息
28. 难度:简单

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在与印尼总统苏加诺会谈时指出:“如果台湾不作为一个国家,……我们容许台湾保持原来的社会制度,等台湾人民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据此得出结论最恰当的是    

A.“一国两制”最早是由毛泽东提出来的

B.“一国两制”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

C.和平统一台湾是建国以来的既定方针

D.毛泽东希望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详细信息
29. 难度:简单

如果要给图设置一个主题,准确的是    

A.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B.从欧共体到欧盟

C.马歇尔计划与二战后欧洲格局

D.布雷顿森林体系蓝图的构建

 

详细信息
30. 难度:简单

1961年不结盟运动在其宣言中说:“我们一开始就坚持反对集团政策和外国统治,反对一切形式的政治和经济霸权,而主张每一个国家拥有自由、独立和自主发展的权利。我们从来不同意充当任何人的橡皮图章或后备军。”这一运动    

A. 标志着区域合作进入新阶段      B.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

C.动摇了美苏的霸权地位          D.推动国际政治力量向多极化转化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31. 难度:困难

妥协是一种历史智慧,我们对人类社会创造的这个智慧充满敬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议会中的妥协

时间

重大事件

1831年3月

议会改革方案仅以一票优势通过下院审议。

1831年4月~6月

格雷内阁提请国王解散下院重新选举。议会改革方案在辉格党占绝对优势的新议会下院顺利通过。

1831年10月

以土地贵族与国教神职人员为主的上院以41票多数否决方案。

1831年12月

下院再次通过议会改革方案,并提交上院。

1832年5月

上院企图以新议案否定改革方案,引发格雷内阁集体辞职。国王威廉四世被迫召回格雷内阁,并要求上院作出妥协。

1832年6月

议会改革方案终获上院表决通过。

(据《英国议会改革研究:从1789到1832》)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的特点,并指出这次改革的主要意义。

革命中的妥协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逊位诏书》颁布:“前因民军起事,各省相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作为现代中国——中华民国宪制的一个重要构成,《清帝逊位诏书》不啻为一种“中国版的光荣革命”。

——高全喜《立宪时刻:论<清帝逊位诏书>

(2)据材料回答,为什么把《清帝逊位诏书》称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采取这种方式实现政权转移有何价值?

外交中的妥协

我们的会晤是难得的。尽管我们中间存在着许多不同意见,但是这不应该影响向我们所具有的共同愿望。我们的会议应该对于我们的共同愿望有所表示,使它成为亚非历史值得珍贵的一页。同时,我们在这次会议中建立起来的接触应该继续保持,以便我们对于世界和平能够作出更大的贡献。

——摘自《周恩来万隆会议发言稿》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与会各方要达成的“共同愿望”是什么?为此各方采取了怎样的妥协策略?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政治妥协的积极作用。

 

详细信息
32. 难度:困难

二战以来,各种政治力量相互较量,国际格局风云变幻,中国外交也经历了发展与演化的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传统的美国学派认为,冷战是由苏联引起的,苏联热衷于获得领土,尤其是征服东欧领土。如果苏联没有表现出这种倾向,美国将有可能退回到战前的孤立主义状态。……美国采取遏制苏联扩张的政策是正确的。如果没有美国主动的遏制政策,苏联将继续在欧洲.中东和亚洲扩张。

——赵菊玲《战后世界格局五十年》

(1据材料一,归纳美国学者关于“冷战起源”的观点。运用所学知识,辩证地指出冷战起源的原因。

材料 1919年以来,中国外交呈现出10年一小变、30年一大变的周期性变化。每隔30年左右为一个大周期,迄今已经历了三个周期,这三个周期的起点分别为1919年、1949年和1979年。在每个周期,中国的外交政策都会出现战略性调整。中国外交的这种周期性变化是中国与国际上其他力量实力对比的变化以及国内形势与国际局势联动的必然结果。

——摘编自刘胜湘《中国外交周期与外交转型》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三周期初中国外交政策的“战略性调整”,并说明这种调整“是国内形势与国际局势联动的必然结果”。

材料三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小阿瑟·施莱辛格认为冷战是“漫长的、代价高昂的、黑暗阴郁的、危险的事件”,是“人类最接近于集体自杀的一次经历”。冷战期间,美苏双方将争夺限制在除直接战争之外的领域,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发生,维持了较长时期的和平局面。……美国冷战史专家约翰·加迪斯把冷战称为“长和平”,也有人称之为“冷和平”。

——《再论冷战的后果与影响》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以“冷战的后果”为主题进行论证。(任选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