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中国古代将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共四种动物称之为四灵之物,并将东南西北四个方位与之相配,其中与北方相配的动物是 A.玄武 B.白虎 C.青龙 D.朱雀
|
2. 难度:简单 | |
下图是一种灌溉工具,最早记录它的物理原理的文献应属于 A.集部 B.子部 C.史部 D.经部
|
3. 难度:简单 | |
中国古代作品的命名方式除了姓子式(如《孟子》)、姓名式(如 《陆游集》)、表字式(如《李太白 全集》)、别号式(如《东坡全集》)外,还有一些其他命名方式,其中以帝王年号命名的是 A.《太史公书》 B.《白氏长庆集》 C.《梦溪笔谈》 D.《资治通鉴》
|
4. 难度:简单 | |
明太祖时大臣钱宰曾写有“四鼓(四更之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的诗。从诗文判断钱宰起床准备上朝的时间应在 A.23点至l点 B.1点至3点 C.3点至5点 D.5点至7点
|
5. 难度:简单 | |
国学大师陈寅恪出生于庚寅年,其祖父陈宝箴在光绪年间官至湖南巡抚,积极支持变法。根据有关知识。推断,陈寅恪出生于 A.1888年 B.1889年 C.1890年 D.1891年
|
6. 难度:简单 | |
古代中国曾有“千年田地八百主,田是主人人是客”的谚语,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国家推行土地轮休政策 B.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C.农民经营无方土地抛荒 D.社会动荡朝代更迭频繁
|
7. 难度:简单 | |
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 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A.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B.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C.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
8. 难度:简单 | |
某业余作家撰写汉武帝传记,有个朝廷接待日本使者的情节,下列构思中有可能符合史实的是 A.在汉武帝任命卫青为西域都护的时候日本使者到来 B.朝廷史官根据太初历的时间记载倭人奉贡朝贺的史实 C.董仲舒告诉日本使者要崇尚儒学并从中国引进佛教 D.日本使者离开时汉武帝赐“汉委奴国王”金印给其国君
|
9. 难度:简单 | |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盛行面食且品种丰富,馒头、炸油饼、胡饼则深受内地人的喜爱。这一现象出 现的主要原因是 A.南稻北粟格局的影响 B.民族融合加深的产物 C.运河沟通南北的作用 D.政府政策引导的结果
|
10. 难度:简单 | |
“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陆游《杂赋》诗中提到“草市”最早出现于 A.秦朝 B.六朝 C.唐朝 D.宋朝
|
11. 难度:简单 | |
唐朝诗人王维名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中 “君”前往的地区是 A.今陕西渭城地区 B.安西都护府辖区 C.西域都护府辖区 D.瀚海都督府辖区
|
12. 难度:简单 | |||||||||||
以下为中国古代某地居民职业结构表,据此推断表中职业结构最早可能出现的时间和地区是
A.唐朝关中地区 B.宋朝苏湖地区 C.明朝江南地区 D.清初广东地区
|
13. 难度:简单 | |
“山东、磊名等路(路:地方行政单位)猛安谋克户之民,不亲稼穑,尽令汉人佃莳(shì,佃种)取 租而已。”此材料蕴含信息的的解读,正确的是①契丹人进入了中原地区 ②开始采用了封建剥削方 式 ③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融合 ④民族压迫实质是阶级压迫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14. 难度:简单 | |
15. 难度:简单 | |
“臣奉命征讨,亲历其地,备见野沃土膏,物产利溥,耕桑并耦,渔盐滋生。……资皇上东南之保障, 永绝边海之祸患,……此地原为红毛所居,无时不在贪涎,亦必乘隙以图。”材料中的“此地”在“征讨”之后 A.隶属于行省管辖 B.设置地方自治机构 C.归属巡检司管辖 D.建立省级行政机构
|
16. 难度:简单 | |
谣谚是公共情感的反映。“某某番烧,小秃儿要挨刀。”“某某退位,家家都有和尚睡。”(注:“某 某”代指一皇帝年号)“大总统,瞎胡闹,一帮和尚没有庙。”这些民谣产生的历史时期是 A.1644年清军入关后 B.戊戌变法时期 C.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D.辛亥革命时期[
|
17. 难度:简单 | |
《农政全书》记载“甘薯所在,居民便有半年之粮,民间渐此广种。”这种现象最直接的作用是 A.促进农业生产商品化 B.粮食产量的大幅提高 C.出现专业化生产区域 D.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
|
18. 难度:简单 | |
与清朝编撰《四库全书》的同时,法国狄德罗主编了《百科全书》,它们的共同之处是 A.对封建文化专制的批判 B.对近代实验科学成就的总结 C.是各自文化发展的总结 D.采用了基本相同的学科分类
|
19. 难度:简单 | |
19世纪以前,英国东印度公司驶往中国的船舶经常装载90%、有时甚至高达98%的贵金属,只有极少 的货物。此现象直接反映了当时 A.中英两国生产方式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B.中国生产力水平较英国发达 C.中国自然经济体系下的商品贸易活跃 D.正常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出超
|
20. 难度:简单 | |
1856年常住上海的外国人总数为200多人,但当年仅由英国领事处理的刑事案件就有503起,共有630 名英国人涉案。此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 A.英国人法律意识淡薄 B.英国领事擅权为所欲为 C.片面最惠国待遇导致 D.上海社会治安状况混乱
|
21. 难度:简单 | |
《海国图志》记载:“(某国)都城有公会所,内分两所,一曰爵房,一曰乡绅房。爵房者,有爵位贵人 及耶稣教师处之;乡绅房者,由庶民推择有才识学术者处之。国有大事,王谕相,相告之爵房,聚众公议,参以条例,决其可否,辗转告乡绅房,必乡绅大众允诺而后行,否则寝其事勿论。”这段文字描述的国家应是 A.德国 B.美国 C.法国 D.英国
|
22. 难度:简单 | |
日本人植松良二之现场报道说:“此次入京之联军,已非复昔日之纪律严明。将校率军士,军士约同辈, 白昼公然大肆掠夺,此我等所亲见。计京城内富豪大官之居宅, 竟无一不遭此难者,决非过论。”史料中的“联军”指的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英法联军 B.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日本陆海军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八国联军 D.日俄战争中的日本、俄国军队
|
23. 难度:简单 | |
陈旭麓先生说:“人们多注意1840年的划时代含义,实际上1860年同样是一个重要的年份,就社会观念的新陈代谢来说,它比1840年具有更加明显的标界意义。”能够论证一观点的是 A.清廷官僚体系由此开始发生被动转变 B.形成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C.向西方学习成为精英和民众一致的选择 D.反映时代脉搏跳动的改革思想日渐增多
|
24. 难度:简单 | |
“经济足匡时,筹楚饷、克杭城、平粤寇、底定关陇回疆,尽瘁江闽,先幕后官,遍历艰苦成铁汉;诗书能报国,精天文、熟地理、详水利、谙练吏才兵略,兼通洋务,出将入相,不求温饱是真儒。”该题词称赞的是 A.李鸿章 B.曾国藩 C.左宗棠 D.张之洞
|
25. 难度:简单 | |
清末自强运动时,恭亲王有一段话,颇能反映其主张与做法:“中国所当学者,固不止轮船、枪炮, 即以轮船枪炮而论,雇买以应其用,计虽便而法终在人……一则权宜之计,一则久远之谋。”恭亲王的“法”及“久远之谋”各指 A.轮船枪炮,建立造船厂与兵工厂 B.典章规则,建立国会实施宪政 C.知识学问,设立学校学习西学 D.国际公法,设总理衙门推展外交
|
26. 难度:简单 | |
“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 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个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提出这一观点最有可能的是 A.林则徐 B.康有为 C.孙中山 D.陈独秀
|
27. 难度:简单 | |
“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孙中山为改变这 种局面而采取的行动是 A.成立中国同盟会 B.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C.建立广东国民政府 D.成立南京临时政府
|
28. 难度:简单 | |
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张之洞任湖广总督多年。有人把武昌起义的发生说成是张之洞“种豆得瓜。” 这种说法的依据是 A.张之洞思想守旧顽固,使革命在沉默中爆发 B.张之洞残酷镇压人民反抗,引发了人民更强的反清情绪 C.张之洞在鄂开展洋务,客观上为革命准备了物质条件 D.张之洞横征暴敛,埋下了人民仇清的种子
|
29. 难度:简单 | |
中华民国成立之初,在行政权方面拟实行总统制,但《临时约法》最终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这种变 化的背景是 A.中华民国成立,以法律形式确立共和政体 B.清朝宣布“预备立宪”,建立“皇族内阁” C.袁世凯破坏民主政治制度,复辟皇帝制度 D.孙中山迫于压力保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
30. 难度:简单 | |
中华民国成立后,列宁高度评价了孙中山及其革命的卓越贡献,并认为孙中山领导的这场革命“正在破 坏欧洲资产阶级的统治”。列宁的这一看法肯定了 A.革命派从此登上中国政治舞台 B.辛亥革命打击了列强在华势力 C.孙中山为救国救民而不懈努力 D.孙中山防止了社会的贫富分化
|
31. 难度:简单 | |
蔡元培所写挽联“保障共和,应与松坡同不朽;宣传欧化,不因南海让当仁”褒扬的历史人物是 A.康有为 B.梁启超 C.蔡锷 D.宋教仁
|
32. 难度:简单 | |
陈独秀说,中共“一大”时“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时“就脚 踏实地了,……找到了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这是指中共“二大” A.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 B.决定参加共产国际 C.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 D.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
33. 难度:简单 | |
蒋介石在一次讲话中指出:“我国自清季以来,到了去年正是百周年。我中华民族经历了五十年的革命流血,五年半的抗战牺牲,乃使不平等条约百周年的沉痛历史改变为不平等条约撤废的光荣记录。”对这次讲话的以下判断,不正确的是 A.蒋介石这次讲话发表于民国三十一年 B.“百周年”前所签的不平等条约是《南京条约》 C.“光荣记录”指的是废除英美等国在华治外法权 D.“光荣记录”反映了国民政府对外政策取得的重要成果
|
34. 难度:简单 | |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这首大学校歌出现的时期应是 A.1912—1919年 B.1924—1927年 C.1934—1936年 D.1937—1945年
|
35. 难度:简单 | |
《吕正操回忆录》记载:“我第一次出席这样庄严、隆重的大会。……听了毛主席的《论联合政府》的 报告。……听了朱德同志《论解放区战场》的报告、周恩来同志《论统一战线》的报告、刘少奇同志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以及彭德怀、陈毅、聂荣臻、陈云、刘伯承、李富春、叶剑英等同志的发言,深受教益。”文中的“大会”是指 A.中共瓦窑堡会议 B.中共洛川会议 C.中共七大 D.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
36. 难度:简单 | |
“在土地已经分配区域,保证一切取得土地的农民之私有土地制。在土地未分配区域保证地主的土地 所有权及债权,……政府对东(地主)佃(雇农)关系及债务关系加以合理的调整。”此处政府是指 A.苏维埃政府 B.抗日民主政府 C.解放区政府 D.人民民主专政政府
|
37. 难度:简单 | |
人民日报社论:“今天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纪念日。这一天,是 人类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进步战胜反动的纪念日,也是值得中华民族永远铭记的纪念日。”“今天”是指 A.5月9日 B.8月15日 C.9月2日 D.9月3日
|
38. 难度:简单 | |
“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被他们的‘造物主赋予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才在人 们之间成立政府……当任何一种形式的政府变成是损害这些目的的,那么,人民就有权利来改变它或废除它……这就是我们这些殖民地人民过去一向忍耐,而现在却必须改变原来那种政府体制的原因。”引文应该出自哪个国家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美国
|
39. 难度:简单 | |
列宁说:“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的、危险的下山路。去 寻找能够蹬上山顶的新路线。”文中“走一段危险、困难的下山路”在列宁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具 体是指 A.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B.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 C.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 D.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
40. 难度:简单 | |
某学者写道:“(经济全球化时代)富国尽管受到新的竞争的巨大压力,毕竟日子好过得多,……穷国 自己又怎样呢?……我们必须养成一种持怀疑态度的信仰,避免教条,善于听和善于观察,努力明确目的并使之逐渐完善,选择更好的手段以促其实现。”该学者认为“穷国”面对全球化应该持有的态度是 A.怀疑、选择 B.排斥、抵制 C.独立、自强 D.顺应、理性
|
41. 难度:简单 |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与社会政治、经济格局变迁的大势相呼应,中国文化亦从唐型文化转向宋型文化。……所谓唐型文化,是一种相对开放、外倾、色调热烈的文化类型,……而宋型文化则是一种相对封闭、内倾、色调淡雅的文化类型。 材料二 宋文化细腻丰满,但在气魄上远不及汉唐文化气势雄壮。唐太宗李世民以“天可汗”的尊称威慑周边民族,而宋代自立国之始,就为外患所困扰,长期与辽、西夏、金等游牧民族政权相对峙。……(这些少数民族势力)对宋人世界的长期包围与轮番撞击,产生了双重文化效应。一方面,北宋人因被动挨打而生的忧患,南宋人因国破家亡而生的忧患,渗透于宋文化的各个层面。……另一方面,契丹、党项、羌、女真等游牧民族从汉文化中吸取到丰富营养。在辽朝,孔子受到朝野上下的尊崇。《贞观政要》、《史记》、《汉书》等汉文化名著被译成契丹文字,广为流行。……西夏已是任用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马,行中国法令了。 (1)概括指出唐宋文化各自呈现的特点并分析形成的原因。
(2)概括指出两宋时期中国南北文化呈现的差异性并分析形成的原因。
(3)概要指出从唐宋文化特点的形成过程中所得到的重要启示。
|
42. 难度:简单 |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洋务运动教育变革实践活动统计表
材料二 《京师大学堂章程》首先确定了晚清以来被尊为国策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西学学问应当分天文、地学、道学、政学、文学、武学、农学、工学、商学、医学十科。“中学”包含经史子集和理学传统)的办学宗旨。……《京师大学堂规条》中规定:“……五经四子书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历万古而常新,又如布帛菽粟不可一日离,学者果能切实敦行,国家何患无人才,何患不治平”……。 ——胡鹏林《从京师同文馆到京师大学堂》 材料三 各科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凡民间通行之教科书,其中如有尊崇满洲朝廷及旧时管制、军制等课,并避讳抬头字样,应由各该书局自行修改。……小学读经课一律废止。……中学校以完足普通教育,造成健全国民为宗旨。科目有修身、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乐歌、体操。 ——南京临时政府《普通教育暂行办法》 (1)根据材料一,指出洋务学堂在人才培养方式、教育内容和人才培养目标方面的特点。
(2)京师大学堂创办的历史背景是什么?指出材料一、二在教育内容方面的共同点。材料二反映了维新派教育变革的什么局限性?
(3)根据材料三,指出南京临时政府的办学宗旨和教育内容上的进步性。
(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述近代前期上述教育改革的进步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