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1年河北省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在阅读历史文献时,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作者在文章中凡是涉及到本朝的皇帝、自己的长辈及尊崇的人名时,每每避而不用该字,而以改字、空格、缺笔等方法代替。这种现象就是避讳。下列有关避讳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避讳现象反映了专制制度、等级制度和宗法思想对国人的深刻影响

②反映了国人尊贤敬老的传统美德

③避讳给人们阅读和理解文献、辨别真相带来许多麻烦

④借助避讳知识可以考证文献真伪和历史事实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唐、宋之间仅相隔短短半个世纪的分裂,已成为中国以后历史的模式。国家再也没有像在汉朝崩溃以后那样,经历长达数世纪的混乱局面。其原因是,自唐朝起,中国文明规模巨大,根深蒂固,不可能形成长期分裂的状态。……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有句古话说道:‘犹如一个天空不能有两个太阳,中国不能有两个国家或两个皇帝。”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隋唐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政治基础

B.经济的发展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消除了割据的经济基础

C.“大一统”民族心理及对稳定的孜孜追求使分裂局面不能长久

D.君权神授和专制主义的极端加强对维护国家统一作用巨大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1842年8月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其内容的表述准确无误的是

A.割让香港给英国

B.开放广州、福州、厦门、上海、南京五处为通商口岸

C.英国取得领事裁判权

D.英国在中国的进出口货物纳税,中国与英国共同议定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西方记者惊叹,这是自游牧时代以来最大规模的人类迁徙,这是中华民族的出埃及记,某地成为中国的迦南。这不仅仅是一次民族生命的死里逃生,这也是中国南宋、明末以降民族精神凤凰涅槃式的现代复兴,而且是整个东方历史性惊觉奋起的史诗图景。材料中的“某地”发生过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B.《马关条约》中被列为商埠

C.新中国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文件颁布

D.开启中国百年屈辱的文件签署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下列关于近代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斗争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三元里抗英体现了广东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决心

B.左宗棠收复新疆体现了爱国官兵维护国家主权的愿望

C.反割台斗争中爱国巡抚唐景崧领导军民奋勇抵抗

D.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毛泽东同志在纪念“一二?九”运动4周年大会上指出,“一二?九”运动是动员全民族抗战的运动,它准备了抗战的思想,准备了抗战的人心,准备了抗战的干部。这里讲的“准备了抗战的思想”是指           

A.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B.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

C.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主张

D.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1945年抗战胜利后,陪都重庆沉浸在一片喜庆氛围中。一次庆祝晚会上,有一则灯谜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其谜面是“日本投降(打一中国历史人物)”。你认为以下谜底中最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A.汉代名臣苏武

B.爱国诗人屈原

C.战国门客毛遂

D.神话人物共工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不同之处是

A.有反封建的内容

B.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C.太平天国政权提出

D.脱离社会实际,无法实行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1948年辽沈战役中的长春围城,封锁围困半年之久,饿死30万平民,全歼曾在台儿庄浴血抗日的滇军六十军、印缅抗战而蜚声海外的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A.辽沈战役歼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B.长春围城是残酷和不幸的

C.长春围城反映国军素质低不战而降

D.辽沈战役死伤均为平民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社会学家费孝通说:“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一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而他们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代表性呀!北平住着的就是这许多形形色色的人物……试问英美哪一个议会能从普选中达到这样高度的代表性呢?”据此,这些代表参加的会议是   

A.中华民国独立各省的第一次代表会议

B.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届第一次会议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当年演唱《七子之歌》的小女孩容韵琳,如今已成长为一位正在澳门大学攻读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姑娘。说到澳门回归十年来自己的生活,容韵琳表示“越来越好了”。容韵琳感觉生活“越来越好了”主要得益于

A.社会制度的优越

B.因演唱《七子之歌》而得来的名气

C.国家政策的成功实践

D.澳门深厚的文化底蕴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美国外长杜勒斯曾挖苦道:“这个传说中的周恩来是何许人也?”不久,杜勒斯亲眼看见周恩来引人注目地出现在国际舞台上,把中国外交推向世界的前沿。材料中所说的“把中国外交推向世界外交的前沿”的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26 届联合大

D.不结盟会议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在中美关系正常化过程当中,美国政府要求新中国有息偿还在中国的部分资产。中美双方进行了持久艰苦的谈判。结果,至1979年中方无息归还了美国被冻结的在华私人资产和政府资产,美国政府将于1979年10月1日宣布解冻我国被冻结在美国的全部资产。对这一事实理解不正确的是

A.体现了新中国外交中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体现了新中国“另起炉灶”、“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C.体现了新中国“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

D.体现了中美关系正常化过程中的曲折历程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民国时期的外交官员,几乎都被愤怒的青年学生殴打过。1919年,外交总长曹汝霖家被烧,驻日公使章宗祥被打;1921年总长郭泰祺处理中日纠纷,被北京学生殴打;1928年外交部长王正廷处理济南惨案,家被毁,1931年处理“九一八”事件被学生打得头破血流,随同人员蔡元培、顾维钧都一起被殴。

材料二 “在这排日声中,我敢坚决的向中国青年进个忠告,就是日本人是很有值得我们效法之处的……我们应该看现代兴国史,现代的新国的历史。”                                                           

——鲁迅《“日本研究”之外》

材料三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外交上却不能接受这条成语的,因为国家是不能任其破碎的。在外交上也不可能指望百分百的成功,如果你要达到百分百的成功,而对方也这样要求,那就不可能有成功的外交,因为这样就无法达成协议……自五四以来,“人民外交”的口号已成为非常时髦的口号,群众组织起来大游行或组成代表团对中国的外交施加压力,常常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顾维钧回忆录》

请回答:

(1)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分析造成材料一外交官员普遍被打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鲁迅对外交官员被打的态度,他认为国人要做的是什么?(6分)

(3)提炼材料三中顾维钧有关外交的观点。(6分)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