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地理试卷 > 试卷信息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普通班)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读下图,回答下面小题。

1.上图为第四、五套人民币背面的中国美景图,关于图示地貌景观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变质作用、流水侵蚀 B. 乙——地壳运动、冰川侵蚀

C. 丙——断裂抬升、风力侵蚀 D. 丁——岩浆活动、流水沉积

2.下方图中字母分别代表岩浆和三大类岩石,箭头表示地质作用的过程。上图中丁地的岩石类型对应下方图中的(  )

A. a或b B. b或c C. c或d D. d或a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某同学利用铝盆、海绵、蜡烛、水等材料设计了一个模拟地球板块运动的实验。实验中发现蜡烛加热区的水流上升,两块海绵向左右两侧方向运动。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该实验模拟的板块运动和板块边界分别为(  )

①碰撞挤压   ②张裂作用  ③生长边界   ④消亡边界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2.下列地理现象与该模拟实验原理相似的是(  )

A. 渭河谷地的形成 B. 日本地震的发生

C. 青藏高原的隆起 D. 东非裂谷带的形成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下列各地理现象中,反映陆地环境整体性的有(  )

①雨林地区终年高温多雨,使植物四季常青、高大茂密

②澳大利亚从东部向西部的景观变化是:森林—草原—荒漠

③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燥、植被稀少、多内流河、沙漠广布

④森林减少—水土流失—河流泛滥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下图示意图中甲地位于(46.3°N,83.7°E),丙地位于(42.1°N,87.5°E),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甲处降水较多的原因主要是(  )

A. 植被茂密,降水丰富 B. 甲处纬度偏高,降水相对较多

C. 临近海洋,水汽丰富 D. 来自海洋的气流,在甲处受地形抬升

2.图中丙处的植被类型最有可能为(  )

A. 森林 B. 草原 C. 荒漠 D. 草甸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B、C两地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气候类型相同 B. 冬季盛行风的风向相同

C. 河流汛期相同 D. 自然带相同

2.关于三地自然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A地垂直带谱的多少决定于山体的高度

B. B地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C. A、B两地自然带相同

D. 从B到C的变化原因主要是水分因素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下图示意“某国1940~2013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情况”。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面小题。

1.该国在图示时间段内,人口最多的年份可能是(  )

A. 1970年 B. 1985年

C. 2005年 D. 2013年

2.缓解该国目前人口问题的合理措施是(  )

A. 限制人口迁移 B. 提高教育水平

C. 提倡早婚 D. 鼓励生育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人口迁移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对社会、经济、生态、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在以下人口迁移的事例中,由生态问题引发的是(  )

①三峡库区移民迁往东部沿海 ②宁夏西部农民迁出干旱地区 ③东部知识青年迁入西部边疆 ④陕西南部农民搬离多灾山区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2.一般而言,有组织的大规模移民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是迁入区的(  )

A. 人口密度 B. 人口容量

C. 人口构成 D. 人口素质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近年来,我国有些农村出现了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的空心化现象。完成下列各题。

1.这种空心化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 城市自然环境好 B. 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小

C. 城乡收入差距大 D. 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2.“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带来

A. 土地资源浪费 B. 农业发展水平提高

C. 城乡协调发展 D. 农村老龄化程度降低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下图是“甲、乙两国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影响甲、乙两国人口增长模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 社会经济水平 B. 教育水平

C. 历史条件 D. 自然条件

2.甲国或乙国目前的人口状况是(  )

A. 甲国男女比例失调,人口增长缓慢

B. 乙国青壮年人口多,即将进入人口生育高峰期

C. 甲国青少年人口少,劳动力不足

D. 乙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社会负担加重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读我国某省1990~2014年间常住人口数量变动示意图,回答下题。

以下四图中,与该省人口增长率变化过程基本符合的是(  )

A.  B.

C.  D.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人口状况对一个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下图为“上海市人口机械增长率与自然增长率变化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上海市人口增长率最高的年份是(  )

A. 2003年 B. 2008年 C. 2010年 D. 2012年

2.图中反映上海市人口总量的变动态势是(  )

A. 基本稳定 B. 逐年增加 C. 先增后减 D. 整体趋减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2015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指出: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行动,实施全面二孩政策。2016年1月1日,全面二孩正式实施。结合图甲、图乙。

回答下面小题。

1.“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的主要依据是(  )

A. 人口数量持续减少

B. 0~14岁人口比重不断上升

C. 15~64岁人口比重有所下降

D. 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不断上升

2.图乙中,能够反映我国2010年人口年龄构成的是(  )

A. ①点 B. ②点 C. ③点 D. ④点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从“人多力量大”到1980年我国开始执行“一对夫妇只能生育一胎”的政策。从2013年我国启动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单独二孩”政策,到2016年“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我国的生育政策经历了三次转变。抚养比是指总体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从“单独二孩”到“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时间相隔不到三年,影响两次生育政策调整间隔短的主要原因是(  )

A. 人口老龄化严重 B. 城市化水平较高

C. 育龄妇女人数少 D. 生育观念的改变

2.“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后十年内,我国(  )

A. 男女比例失调更加严重

B. 劳动年龄人口的抚养压力加重

C. 老年人口抚养比在下降

D. 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在上升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下图为某年上海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上海流入人口比例最大的年龄段是(  )

A. 20~24岁 B. 25~29岁

C. 30~34岁 D. 35~39岁

2.上海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下降最快的城市之一,主要原因是(  )

A. 出生率大幅下降 B. 死亡率迅速上升

C. 大量年轻劳力流入 D. 大量老龄人口迁出

3.目前上海市流动人口正处在(  )

A. 劳动力个体流动阶段

B. 老人跟着孩子流动阶段

C. 夫妻带着孩子流动阶段

D. 农村流动人口回流阶段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日本以不足2%的世界人口、以0.25%的世界面积,创造了17%的世界财富。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1.从单位面积看,日本的环境人口容量远高于我国,主要得益于(  )

A. 矿产资源丰富 B. 科技发展水平高

C. 气候条件优越 D. 生活消费水平低

2.下图为人口适度曲线图,1~18表示不同时间段。当日本处于第Ⅲ阶段时,制约其适度人口数继续增加的关键因素是(  )

A. 生产力水平 B. 社会体制

C. 资源(土地、水等) D. 科技水平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我国西北地区海拔高,地势起伏显著,降水稀少、气候干燥,植被大部分为荒漠,是目前我国沙尘暴的发源地。西北地区面积占全国陆地面积的30%,但人口只占全国的4%,同时西北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分析材料回答题。有关西北地区环境承载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西北地区面积广大,矿产资源丰富,环境承载力应该很大

B. 西北地区降水稀少,使得气候干燥,植被为荒漠,因此,它成为环境承载力大小的关键因素

C. 西北地区地势起伏大,交通不便,因此它成为环境承载力大小的关键因素

D. 西北地区经济落后,社会发展落后,因此它是环境承载力大小的最关键因素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读图,完成问题。

(1)从地质构造的角度描述宁夏平原的成因。

(2)说明图中AB所在地区与CD所在地区等高线弯曲的特点及原因。

(3)分析图中从出山麓口往湖沼方向沉积物变化的一般特点及成因(成因可从AB、CD两地段各自对应的不同流水作用来说明)。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根据表中数据和我国人口迁移城乡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3年北京市和河南省人口变动。

材料二 我国人口迁移城乡结构图。

(1)北京市的人口总增长率比自然增长率________,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

(2)河南省的人口总增长率比自然增长率_____,其人口数量的变化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

(3)北京市的人口总量变化趋势为_____,影响这种人口变化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材料一 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流动人口达2.61亿人。下图为我国1982—2010年流动人口数量统计图。

材料二 下表为八大经济板块吸收的流动人口占全国流动人口比重。

(1)据材料一,分析我国流动人口的特点。

(2)据材料二,吸收流动人口最多的地区是________,人口大量涌入给该地区带来哪些影响?

(3)从2005年到2010年,我国中西部地区吸收的流动人口不断________,原因主要有哪些?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