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地理试卷 > 试卷信息
江西省等三省十校2018届高三下学期联考文综地理试卷
一、选择题组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下图为我国某地的大棚农业设施剖面图。该地修建大棚时,往往将地面挖深0.5-1.5m,同时在大棚的一侧修筑厚达3m的土墙。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农作物生长区域低于地面0.5—1.5m的主要目的是

A. 扩大农作物生长空间    B. 防止土壤肥力流失

C. 提高地表土壤温度    D. 加快空气流动速度

2.农作物生长区域低于地面的深度增加,会影响棚内的

A. 空气温度和土壤肥力    B. 太阳光照和空气温度

C. 空气湿度和土壤肥力    D. 太阳光照和空气成分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受土地开发和防洪等因素的影响,城市河流往往被两条水泥堤防牢牢控制。目前利用废旧轮胎、石笼与内装碎石土的生态带(生态带由抗腐蚀材料制成,只透水不透土,具有满足植物生长的孔径)联合制成的新型生态河堤受到许多城市的青睐。读下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铺设废旧轮胎的主要目的是

A. 缩窄河流航道,提高水位    B. 固定植物根系,促进生长

C. 减缓水流冲刷,保护河岸    D. 减少河水渗漏,保护水源

2.香根草主要用于改善水质,推断其具有的特性

A. 耐旱涝    B. 喜阴凉    C. 茎干中空而脆    D. 根系横向生长

3.与传统硬质河岸相比,石笼网与生态带结合可以

A. 缩短使用期限    B. 减轻旱涝灾害

C. 增加河流水量    D. 减少河道淤积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2016年6月1日,世界最长最深的铁路隧道——瑞士圣哥达隧道正式开通。位于中、南欧交通要道上的圣哥达隧道,全长57.1千米,工期历时17年,耗资160多亿美元。与圣哥达半山腰间的盘山铁路相比,开通的新隧道将会改变山区居民与货物的交通运输方式。读“瑞士交通局部图(下图左)和圣哥达隧道剖面图(下图右)。”,完成下面小题。

1.圣哥达隧道工期历时17年是由于当地

A. 劳动力不足    B. 地质条件复杂    C. 气象灾害频发    D. 科学技术先进

2.随着圣哥达隧道的开通,将会直接影响爱斯特尔德的

①城市等级          ②城市形态          ③流动人口数量      ④服务范围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3.与盘山铁路相比,圣哥达隧道的开通会

A. 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B. 加强东、西欧的经济联系

C. 对货物的载重限制较大    D. 增加了公路等交通压力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长江三角洲地区已建设成为我国最大的物流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皖电东送”工程每年可从安徽淮南向上海输电500亿度。南通承接了上海转移而来的部分纺织工业和钢铁工业。

材料二  羽扇豆俗名鲁冰花,原产于北美,是优质植物蛋白来源。可在年降雨量250mm的干旱环境正常生长, 较耐寒(- 5℃以上),喜凉爽、忌炎热,是一种耐旱、耐瘠、耐阴雨、固氮能力强的食用豆类。溧阳和平生态园(位置如下图所示)在国内首次引进羽扇豆种植及其蛋白质浓缩加工生产技术。

(1)从位置与交通角度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建设成为现代物流基地的区位条件。

(2)说明实施皖电东送工程和南通承接上海产业转移对上海市的影响。

(3)指出在溧阳大规模种植羽扇豆最适宜的生长季节,并说明理由?

(4)有专家担心随意引种羽扇豆有可能成为生态灾难,分析原因?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贝加尔湖(如下图所示)形成于2500万年前,是世界上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面积居世界第七位。湖泊周围人迹罕至,原始森林茂盛。湖水清澈透明,湖中有植物600种,水生动物1200种。湖中大量的端足类动物能够分解水藻,分解动物尸体。贝加尔湖地区常会出现大风天气。在距湖岸100-200米的沙土山坡上生长着高大粗壮的松树,2-3米高的树根裸露地面,当地人称之为“高跷树”。贝加尔湖共有300余条河流注入,从湖中流出的仅有安加拉河。当地居民对是否在贝加尔湖畔建瓶装水厂存在较大争议。

(1)分析“高跷树”形成的原因。

(2)分析贝加尔湖湖水透明度高的原因。

(3)你是否赞同在贝加尔湖畔建瓶装水厂?请表明你的态度并说明理由。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

近年来,在很多旅游景区兴起了玻璃栈道的建设,它们有高、险、傍着悬崖而建的特点,除了让游客体验险要之外,玻璃栈道上更是视野开阔、风景优美,群山秀色一览无余,给人美感。

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旅游区玻璃栈道兴起的原因。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选修6:环境保护)

材料一:2017年2月8日,格陵兰岛北端的气温升至0℃以上,引发世人关注。近30年来,北极地区不仅在变暖,而且变暖速度是全球平均速度的2倍,这种加速变暖现象被称为“北极放大效应”。

材料二:世界自然带分布模式图

试分析“北极放大效应”的成因及对北极地区动植物的影响。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