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地理试卷 > 试卷信息
安徽省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卷
一、null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如图能够正确表示全球海陆面积比例的是( )

A. A    B. B    C. C    D. D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关于大洲名称及其地理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甲–亚洲–被太平洋、大西洋、北冰洋包围的大洲

B. 乙–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是黑种人的故乡

C. 丙–南美洲–季风气候最为典型的大洲

D. 丁–北美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状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关于如图中字母所代表地理事物名称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半岛    B. 海峡    C. 岛屿    D. 群岛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世界上跨经度最多的大洲是( )

A. 亚洲    B. 南极洲    C. 北美洲    D. 非洲

 

二、单选题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下列四幅图中箭头所示的海峡,不是两大洲分界线的是( )

A.     B.     C.     D.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说明(    

A. 此地区的地壳原来是海洋,后来上升为陆地

B. 此地区的海洋面积缩小了

C. 此地区原来是陆地,现在是海洋

D. 此地区的海洋面积在不断扩大

 

三、null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 )

A. 地球的岩石层由五大板块拼合而成

B. 板块交界地带是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带

C. 板块内部稳定,不可能再分成小块

D. 板块都处于静止状态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关于海底地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海洋的主体是大陆架

B. 海洋深处是大陆架

C. 海沟都位于大洋的中部

D. 大陆架是大陆向海洋的延伸部分、深度般不超过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是世界上火山与地震活动最剧烈的两大地带之一,与这个火山、地震带无关的板块是( )

A. 非洲板块    B. 亚欧板块    C. 印度洋板块    D. 美洲板块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喜马拉雅山仍在不断上升的原因是( )

A. 位于板块交界处    B. 位于板块扩张部位    C. 位于火山、地震带上    D. 位于板块挤压部位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喜马拉雅山脉是由( )

A. 亚欧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碰撞形成

B.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

C. 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

D. 非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形成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世界上最长的山脉是( )

A. 亚洲的喜马拉雅山脉    B. 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    C. 欧洲的阿尔卑斯山脉    D. 中国的大兴安岭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世界上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地球表面的( )

A. 板块内部    B. 板块交界地带    C. 板块的上部    D. 板块的深处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人们把陆地地形通常分为( )

A. 平原、高原    B. 山地、丘陵    C. 盆地    D. 以上选项都有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下列属于陆地地形的是( )

A. 大陆架    B. 大陆坡    C. 盆地    D. 大洋中脊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在山区常有河流流过的地形是( )

A. 山脊    B. 山谷    C. 陡崖    D. 鞍部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是( )

A. 东欧平原    B. 华北平原    C. 亚马孙平原    D. 西西伯利亚平原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下列地形区与所在大洲组合正确的是( )

A. 青藏高原-亚洲    B. 刚果盆地-南美洲    C. 巴西高原-非洲    D. 亚马孙平原-北美洲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北京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如图中四幅气候资料图最能反映北京市气候特点的是( )

A.     B.     C.     D.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长春市某中学的地理兴趣小组某天在时、时、时、时测得气温分别是4℃、8℃、20℃、12℃,则当日该中学所在地的日均温是( )

A. 44℃    B. 16℃    C. 11℃    D. 12℃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如图中,若为海洋, 为陆地,则图示表示( )

A. 南半球月等温线的分布    B. 北半球月等温线的分布

C. 北半球月等温线的分布    D. 南半球月等温线的分布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图中外国小男孩居住地所属的气候类型是( )

A. 热带雨林气候    B. 热带沙漠气候    C. 热带草原气候    D. 亚热带季风气候

 

四、单选题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如图是中纬度某地区一月份等温线分布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此图所示地区为南半球    B. 气温随纬度增加而递减    C. 两处气温相同    D. 处气温比处气温低

 

五、null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春节期间,哈尔滨冰天雪地,广州却是鲜花盛开.造成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纬度因索    B. 海陆因素    C. 地形因素    D. 人类活动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世界上许多城市都分布在河流沿岸,这是因为河流沿岸能够为城市发展提供( )

①便利的交通   ②充足的水源   ③丰富的矿产   ④丰富的物产.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 地形和气候    B. 距海的远近    C. 历史和经济    D. 社会制度

 

详细信息
27. 难度:简单

黑种人的故乡是( )

A. 亚洲    B. 欧洲西部    C. 北美洲    D.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详细信息
28. 难度:简单

关于世界人种、语言、宗教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亚洲西部的居民以黄色人种为主

B. 世界三大宗教都发源于西亚

C. 非洲北部的居民以白色人种为主

D. 英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详细信息
29. 难度:中等

日本汽车制造企业到我国投资办厂,主要是因为我国( )

A. 劳动力丰富,人才密集

B. 资金雄厚,技术先进

C. 煤、铁资源丰富

D. 拥有庞大的汽车消费人群

 

详细信息
30. 难度:简单

全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是( )

A. 大洋洲    B. 非洲    C. 南极洲    D. 南美洲

 

六、填空题
详细信息
31. 难度:中等

日本陆地面积万平方千米,其中山地、丘陵占.人口约亿(年),其这农业人口约万.日本农业规模较小, 年以来粮食自给率连续年为,粮食大量进口.读日本位置图(左图)和年日本主要工业原料对外依赖程度图(中图)、日本主要产品出口量占其总产量的比重图(右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海陆位置看,日本位于________.

(2)日本季风气候显著,夏季盛行偏________(南、北)风;海洋性特征明显,与亚洲同纬度地区相比,冬季气温较________(高、低).

(3)日本粮食自给率低,原因是________.

(4)中图和右图反映日本工业生产的特点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

 

详细信息
32. 难度:中等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岛屿:________; 国家④:________.

 

(2)日本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多优良港湾、海运便利,所以工业主要分布在________洋沿岸.

 

(3)日本多火山地震,原因是位于________火山地震带上.

 

(4)下列关于日本的叙述,错误的是________.

A.地形以平原为主   B.气候属于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C.居民主要是大和族   D.首都和最大城市是东京.

 

详细信息
33.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读图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月下旬,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首次出访,选择了俄罗斯作为第一个出访国,中俄战略协作迈上了新台阶.

材料二: 日,日本北海道发生里氏级地震,震源位于千岛群岛,震源深度千米,并未引发海啸.

材料三: 月,朝鲜宣布朝韩关系进入战时状态,美韩进行联合军演,其行为加剧了朝鲜半岛紧张的局势,世界各国希望朝韩能够进行和平对话.

 

(1)写出图中数字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岛屿①________,半岛②________.

 

(2)①所在国家的工业主要分布在________沿岸和________沿岸.

 

(3)日本多火山、地震是因为位于________板块与________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4)近年来,中国和俄罗斯的经贸往来合作发展迅速,双边商品流通十分活跃.请把下列商品代号填在下面示意图相应的括号内.(箭头表示商品流动方向) 

A.石油  B.陶瓷  C.轻工产品 D.天然气

 

(5)西伯利亚大铁路沿俄罗斯南部山区修建,请从地形和气候、资源和工业分布、人口和城市分布三方面分析原因.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