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云南省昆明市2018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模拟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雏形(chú)  辗转(zhǎn)    拮据(jū)     面面相觑(xù)

B. 蓬蒿(hāo)  笑靥(yǎn)     炽痛(zhì)    浅尝辄止(zhā)

C. 窈窕 (tiǎo)  阴晦 (huì)      阴霾 (mái)     鲜为人知 (xiǎn)

D. 脊梁 (jí)    狭隘 (ài)       蝙蝠 (biǎn )   相形见绌 (chù)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下列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 暮霭     阔绰     励精图治     猝不及防

B. 脸颊     荒谬     焕然一新     趋之若鹜

C. 咨询     缥缈     离经判道     扣人心弦

D. 凌厉     潇洒     陈词滥调     苦心孤诣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

A. 张教授德高望重,道貌岸然,是学术界泰斗级的人物,在学术界很受人尊敬。

B. 为了迎接学校的艺术节,小李和他的搭档们逢场作戏,精心编排了一幕戏剧。

C. 同学们经常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D. 一旦产生小的灵感,我们就应当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能否顺利开展大课间活动,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保障条件。

B. 我们顺利地按照高老师画的那张简图找到了传说中的那位神猎手。

C. 看到了他的照片,我便想起了当年我们一起玩耍、同桌共读。

D. 青春是一部奋斗的史诗,书写着满满的自信,在曳动的琴弦上弹奏出华彩的乐章。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而与人相比,机器要做到这一切更为困难。

②但OECD的新报告认为,大多数工作难以实现自动化。

③此外,普通民众也忧心忡忡,害怕自己被呼啸而来的人工智能“列车”远远抛在身后。

④近年来,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突飞猛进,这让决策者和经济学家担心,随着机器不断取代工人,可能会出现工人大规模失业的“惨景”。

⑤因为它们需要从业者具备就复杂的社会关系进行有效磋商和协调的能力、创造性以及复杂的推理能力,或者在无组织的工作环境中完成实际任务的能力。

A. ④③②⑤①    B. ⑤③①④②

C. ⑤③④①②    D. ④⑤②③①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字子美,他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

B. 高尔基,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文学奠基人,著有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小市民》《我的大学》等。

C.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它生动地描写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

D. 约翰尼斯·延森,20世纪丹麦小说家,诗人,描写人类发展过程的神话小说《漫长的旅途》六部曲,并因此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二、情景默写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根据提示填空。

(1)乡书何处达,__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2)__________,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

(3)商女不知亡国恨,__________。(杜牧《泊秦淮》)

(4)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

(5)《与朱元思书》一文以“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江水的清澈,柳宗元《小石潭记》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__________ __________    。”

(6)登上西山龙门,俯瞰日新月异的昆明城,无限风光尽收眼底,滚滚诗句涌上心头。请你写出连续两句登高咏怀的诗句:__________ __________ 

 

三、综合性学习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根据要求,完成小题。

4月4日,昆明三中篆音汉服社举行主题为“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的祭礼活动,通过多种国学文化体验的形式,将古今文化相融合,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学校师生们体验中华两千五百多年的文明、感受传统文化的经典,也使汉服文化和文明礼俗得到进一步的传播与发扬。

1.作为此次活动的主持人,你会设计怎样的开场白?

2.在祭礼仪式上,汉服社的同学们为来宾朗诵了《千字文》,其中“始制文字,乃服衣裳”一句意思为“苍颉(jié)创制了文字,嫘(léi)祖制作了衣裳”。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仓颉造字是中国古代的一个传说故事,而现实生活中,自汉代以来,我们的造字方法归纳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声、转注、假借等六种,被称为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题文)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文后问题。

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象在渺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别人:说这话的是谁呢,有那么冷?认识的人告诉我说:他叫范爱农,是徐伯荪的学生。

    我非常愤怒了,觉得他简直不是人,自己的先生被杀了,连打一个电报还害怕,于是便坚执地主张要发电,同他争起来。结果是主张发电的居多数,他屈服了。其次要推出人来拟电稿。

    “何必推举呢?自然是主张发电的人罗——。”他说。

    我觉得他的话又在针对我,无理倒也并非无理的。但我便主张这一篇悲壮的文章必须深知烈士生平的人做,因为他比别人关系更密切,心里更悲愤,做出来就一定更动人。于是又争起来。结果是他不做,我也不做,不知谁承认做去了;其次是大家走散,只留下一个拟稿的和一两个干事,等候做好之后去拍发。从此我总觉得这范爱农离奇,而且很可恶。天下可恶的人,当初以为是满人,这时才知道还在其次;第一倒是范爱农。中国不革命则已,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

                                                          (节选自《朝花夕拾  范爱农》)

文章开头,作者写了和范爱农的矛盾冲突,这是什么写法?后来,他们俩的关系有了什么变化?范爱农的结局是什么?

 

五、字词书写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请将下列校训用楷书正确、规范的抄写在田字格内。

修己安人       琢玉成器

 

 

 

 

 

 

 

 

 

 

 

 

 

 

 

 

 

 

 

 

 

 

 

 

 

 

 

 

 

 

 

 

 

 

 

六、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这首诗的首联叙述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2.说说“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这两句诗妙哪里?

 

七、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12.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⑴四僵劲不能动            支:

⑵父母岁有裘葛之          遗: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⑵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3.文章从哪三个方面记叙了作者求师的艰难?这样写自己艰苦求学的经历有何目的?

4.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略无慕艳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现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一心向学的精神。

B. 描写富家子弟的豪华,是为了突出对自己穷酸生活的遗憾。

C. 作者以“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D. 文段内容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精神上的富足,能够战胜物质上的贫困。

 

八、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13.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做一个真正的读者

    周国平

①读者是一个美好的身份。一个不是读者的学生,不管他考试成绩多么优秀,本质上不是一个优秀的人才。

②然而,一个人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就可以称为读者的。在我看来,一个真正的读者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③第一,养成了读书的癖好。也就是说,读书成了生活的必需,真正感到不可缺少,几天不读书就寝食不安,自惭形秽。当然,每天都读书绝非刻意为之,而是自然而然的事,这是品尝到了阅读的快乐之后的必然结果。事实上,每个人天性中都蕴涵着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都有可能依靠自己去发现和领略阅读的快乐。遗憾的是,当今教育正在无情地扼杀人性中这种最宝贵的特质。在这种情形下,我只能向有见识的教师和家长反复呼吁,请你们尽最大力量保护孩子的好奇心,能保护多少是多少,能抢救一个是一个。我还要提醒那些聪明的孩子,在达到一定年龄之后,你们要善于学会自救。

④第二,形成了自己的读书趣味。世上书籍如汪洋大海,再热衰读书的书迷也不可能穷尽,只能尝其一瓢,关键在于尝哪一瓢。读书是一件非常私人化的事情,喜欢读什么书,不论范围是宽是窄,都应该有自己的选择,体现自己的个性和兴趣。针对当今图书市场的状况,我要特别强调,千万不要追随媒体的宣传只读一些畅销书和时尚书,倘若那样,你绝对成不了真正的读者,永远只是文化市场上的消费大众而已。须知时尚和文明完全是两回事,一个受时尚支配的人仅仅了解了事物的表面,唯有扎根于人类精神文明土壤中的人,才是真正的文明人。

⑤第三,有较高的读书品位。一个真正的读者具备基本的判断力和鉴赏力,仿佛拥有一种内在的嗅觉,能够嗅出一本书的优劣,本能地拒绝劣书,倾心好书。这种能力部分地来自阅读的经验,但更多地源自一个人灵魂的品质。当然,灵魂的品质是可以不断提升的,读好书就是提升的途径,二者之间有一种良性循环的关系。重要的是一开始就给自己确立一个标准,每读一本书,一定要在精神上有收获,能够进一步开启你的心智。

⑥青少年对未来有种种美好的理想,我对你们的祝愿是:在你们的人生蓝图中千万不要遗漏了这一种理想,就是立志做一个真正的读者、一个终身读者。

(节选自周国平《智慧引领生活》,有删改)

1.名言①: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清·萧抡

名言②:学问改变气质。——高尔基

上面的名言①可作为文章第______段的论据,名言②可作为文章第______段的论据。你能说说这样选择的理由吗?

2.理解句中加点的词语。

(1)我还要提醒那些聪明的孩子在达到一定年龄之后,你们要善于学会自救。(“自救”具体指什么内容?)

(2)一个受时尚支配的人仅仅了解了事物的表面,唯有扎根于人类精神文明土壤中的人,才是真正的文明人。(“仅仅”“唯有”分别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态度?)

3.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文章第⑤段说:每读一本书,一定要在精神上有收获,能够进一步开启你的心智。请你结合自己的读书体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详细信息
14.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三米目光

包利民

①如果目光可以用长度来计算的话,那么,在我的生命中,曾经有那样几道目光让我心里软软,虽然,那些目光真的很短很短,短到只有两三米的长度,却一直在我心里延伸了许多的岁月,从不曾折断,像清清的河流,洗去所有的尘埃。

②客居在沈阳的时候,我正是二十多岁的大好年华,却遭遇了人生中最初的寒冷。那时租住在城市边缘一所古老的房子里,房东是一对老两口,为人和善。老大爷身体很健康,每天都去附近的公园里,和一些老伙伴下棋聊天。而老大娘却很少出去,只在院子里晒太阳。她眼神不好,据说年轻时就近视得厉害,现在虽然戴着厚厚的眼镜,却依然看不清多远。

③那个秋天分外的凉。有一段时间失去了工作,虽然已经不是第一次,却终于消磨掉了耐心。便也不去寻找新的工作,整天出去游荡,有时喝得大醉归来。几次之后,老大娘便找我谈心了,可是听着许多安慰的话,却很难让我心情好转。于是老大娘便开始限制我出去,起初她就坐在院子的大门口,见我安静了几日,才离开她把守的通道。

④那一天见她不在门口坐着,便想着溜出去散散心。见老大娘正坐在檐下看书,我便悄悄地走过,向着大门走去,没走出几步,她便叫住了我。无奈之下,便只好回来,看着她的白发在阳光下闪着细密的光,我竟无法对她撒谎说出去找工作。她什么也没有再说,只是扔给我几本书,就让我在她附近看。

⑤当终于看烦了书,我便试着再次偷偷溜走。可是每走出一段距离,老大娘都能发觉。经过几次尝试,我发现,每当我离开老大娘约三米的距离,只要是朝着院门的方向,她必然会开口叫我。我知道,超过三米,她就几乎看不到人影了。心里终于有了感动,便开始用心去看她给我介绍的那些书,生命中在阳光白发的陪伴下,渐渐地走向平和。

⑥近二十年的光阴流逝,我依然记得老大娘镜片后的目光,虽然如今她早已辞世,可是那目光一直在我心里流淌,让那个秋日的温暖化作永远的春日艳阳,于是再没有苍凉的心境。

⑦便想起了祖母。她同样是眼睛不好,到了晚年,更是严重。而且她耳朵也背得厉害,来了人,得在她耳边喊上一会儿,她才能分辨出是谁。那个时候,祖母就是在耳聋眼盲的边缘走过。

⑧每当过年时,家里的人都回到老家团聚。我们这些孙子辈的孩子便都围在祖母的身边,奇怪的是,在那样的时刻,她总能轻易地认出我们每一个,即使我们不吱声,她还是能冲着我们每一个叫出小名。而当我们离得稍远一些,她就一片茫然,分不清哪个是哪个。

⑨后来,许多年过去,当我们也到了为人父母的时候,就明白了祖母当年的心境。虽然她眼前朦胧,虽然她耳畔寂寂,可是,她的心里却装着我们每一个,所以在她身边时,那一种从心里涌起的感觉,使得她能认出我们。她心里有一双眼睛,虽然只能“看”到两三米的范围,却已足够,那无形目光漫流成的海,将淹没我们的一生,温暖而感动。

⑩那一年依然是在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城市,和一个伙伴租住在一个破落的小二楼里。

⑾我们那小小的房间在北面,一天也很难有阳光照进来。我和他都是外地人,在这个火热的都市中一天天地消磨着自己的热情与梦想。每天的清晨分手,夜幕长垂再见,一日复一日。我常坐在床上看书,他则守在窗前向外望。窗外是一座高高的墙,在三米开外横亘着,将我们的目光折断。我不知道,他总是那样看着那堵墙,能看出些什么来。

⑿国庆节长假,我们都没有回家或出去游玩,就守在简陋的房间里。那些天里,我依然是看书,他依然向窗外凝望。终于,我忍不住问他,那样的墙,有什么吸引着他的所在?他只是让我仔细看,我伏在窗台上,那墙上墙皮脱落,一如斑驳的岁月。墙下只有几丛秋草寂寞地绿着,它们,也是终年难见阳光。墙头上,偶尔有鸟雀短暂地停留,更多的时候,只有长风悄悄地走过。这样落寞的景象,只会在眼中心底写下更深的落寞。

⒀他却欣喜地说,你看,那一块脱皮的地方,是不是很像非洲的形状?还有那一块儿,多像一个人在仰头看天,还有那里,有没有微雨燕双飞的意境?我渐渐地进入他的想象中,目光在三米外在的大墙上,看到了许多不曾注意到的美好。那个午后,阳光依然在我们的另一面照耀着,而我们,却在这三米的距离内,看到了万万千千,想到了千千万万。

⒁当时光流逝,回想,那堵高墙也许什么都不存在,是他的三米目光在上面勾勒了太多的美好,从而也在我心底洒下阳光,从而让我在三米的桎梏中,看到了遥远而美丽的生活。

                                   (节选自《做人与处世》2016年11月,有删改)

1.文章以“三米目光”为题目,说说你对这个题目的理解?

2.阅读文段,完成下列表格。

所写人物

人物特点

目光带给我的感受

房东老太太

心中再没有了凄凉

耳聋眼盲的边缘

同租的小伙伴

外地人

 

 

3.请对文中第⑨段中画线句子作简要赏析。

4.文中第⑿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5.为什么作者说“那些目光真的很短很短,短到只有两三米的长度,却一直在我心里延伸了许多的岁月”?结合原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九、命题作文
详细信息
15. 难度:困难

请以“                  ,温暖了我的心” 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⑴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⑵说真话,书真情,忌抄袭。

⑶不要使用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⑷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