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2. 难度:简单 |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3. 难度:中等 | |||||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4. 难度:中等 | |||||
对下列病句修改错误的一项是:
修改:“防止万无一失”改为“确保万无一失”。
|
5. 难度:简单 | |||||
下面句中划线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6. 难度:中等 | |||||
下列对名著内容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7. 难度:中等 | |
古诗文默写。(12分) 1._____________ ,客行悲故乡。___________ ,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2.更深月色半人家,____________。今夜偏知春气暖,_________。(刘方平《月夜》) 3.无意苦争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 4.足蒸暑土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5.《望江南》一词中,通过眼中所见,烘托出一种空旷无聊,怅然若失之感的词句是: , 。 6.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抒发征夫戍守边关难归的无奈和对家乡的眷念之情的句子是: , 。
|
8. 难度:中等 | |
综合性学习。(7分) 人类进入网络时代,信息的传播与交流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写字用的笔与电脑的鼠标在争夺汉字书写的天下。随着敲击键盘的速度越来越快,学生的字却越写越难看。为此,学校特地举办“推广写字周”活动,同学们积极参与这项活动。 1.你认为在活动周中应该开展哪些活动,请列举两项。(2分) 阅读下面两段材料: 材料一: 写字教育在汉字文化圈有着悠久的传统。我国的近邻日本、韩国等都非常重视中小学的写字教育。日本的书道,韩国的书艺,都有着非常广泛的基础,韩国甚至要把书艺向联合国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韩国的多位前总理曾联名上书现任总统李明博,要求在小学实施汉字书写教育;日本则要求学生能够认识和书写2000个汉字。 材料二:由于学校及家长不重视写字教育,广大中学生的书写水平有逐年下降的倾向。目前,中国90%以上的中小学生没有书法课,有的中小学虽设书法课,但名存实亡,书法教育基本上已经淡出了中小学教育,多数学生的写字水平越来越差,字迹潦草难认、错字屡出,提笔忘字的情况十分普遍。据某地对几所小学高年级学生写字情况的抽样调查,在被调查的40份试卷中,有6份识别不出答卷学生的名字;10份抽查作文本,其中7本字迹潦草、不整齐。有的学生被抽查时,竟辨认不出自己的笔记本。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你阅读两段材料后得出的结论。(2分) 结论: 日前,教育部发出了《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要求各级教研部门要把书法教育纳入教学研究工作的范围,研究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教学规律和评价方法,安排教研人员指导学校和教师开展书法教学工作。 3.对此,大部分人认为,中国人写好汉字,应当是我国教育最基本的也是最基础性的要求。但有人认为只要学习好,字写得好不好无所谓。你该如何劝说呢?(3分)
|
9. 难度:中等 | |
名著阅读。(7分) 1.阅读下面一段话,回答问题。(3分) “艺术不但不能限于感性认识,还不能限于理性认识,必须要进行第三步的感情深入。换言之,艺术家最需要的,除了理智以外,还有一个‘爱’字!” 这段话选自《 》,作者通过书信的方式对儿子的 和 进行悉心指导。 2.请从下面两个故事中任选一个,用简洁的语言概述。(120字左右)(4分) 醉打蒋门神 黑旋风斗浪里白条
|
10. 难度:中等 | |
阅读《陈涉世家》选段,完成小题。(13分)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4分) (1)乃丹书帛曰 ( ) (2) 会天大雨,道不通。( ) (3)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 (4)大楚兴,陈胜王。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2)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3.结合全文,试分析这次起义的直接原因与根本原因。(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2分) 4.陈胜能够从一个佣耕之人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袖,他具备有哪些才能?(3分)
|
11. 难度:中等 | |
阅读《红绿灯:不只是一部技术史》,完成小题。(7分) 红绿灯:不只是一部技术史 红绿灯的历史其实并不复杂,从技术来看,其发展不超过150年。 1859年10月,英国一位纺纱工人想出一个用灯光颜色控制交通的办法,他制造了一盏有活动遮沿设备的油灯带到伦敦,可惜这个发明并未引起政府重视,后来由于英国议会大厦前时常出现马车撞人事故,人们才再次重拾这项发明。世界上第一盏正式投入使用的交通信号灯出现在1868年12月10日,这盏身高7米,由德·哈特设计的红绿两色煤气灯出现在议会大厦前的十字路口。一位警察手持长杆牵动皮带转换红绿两色:红灯停,绿灯行。据说,英国人之所以选择这样的颜色,是因为在当时的英国,妇女着红装代表着已婚,绿装代表着未婚。可惜的是, 这盏灯的历史只有23天,中断的原因是煤气灯突然爆炸使一位警察殉职。 英国人发明第一盏交通信号灯时,工业革命也在发生着新的变化,美德崛起,新的发明开始更依赖于系统性的实验和训练有素的科学家。正如沃尔特·李普曼观察到的:机械的进步不再是碰巧的、偶然的,而成为有系统的、渐增的。 交通信号灯便在美国人的系统性实验中不断进化,1914年,克利夫兰市率先在街道中恢复交通信号灯,随后纽约、芝加哥等城市也开始出现。这时的交通信号灯已从煤气进化为电气,这与现代的交通信号灯已经没有多少差距,除了信号灯本身,美国人还完善了信号控制系统,1917年,美国盐湖市开始使用联动式信号系统,他们把六个交叉路口作为一个系统,以人工方式加以集中控制。到了20世纪30年代,他们已经开始根据检测器测量的交通流量来自动调整绿灯的时间的长短,到了50年代,美国人已经运用计算机系统调节红绿灯。并逐渐完善为今天的智能交通系统。 红绿灯的历史不仅仅是一部技术的历史,与人有关的故事其实才是最有趣的。世界上第一盏红黄绿三色、四方向的交通信号灯在1920年10月就已经投入了使用,这盏由警察威廉·波茨发明的信号灯,被安装在了底特律伍德沃德大街和福特街的交会处,其三色灯光的含义与今天基本一致,亨利福特纪念馆收藏了这一文物并进行展出。而用黄色代表“慎行”的想法也不新鲜,铁路系统很早就开始运用,1899年,纽约、纽黑文和哈德福德的铁路系统就使用了三色灯,红色是“停止”,绿色代表“全部清除”,黄色代表“谨慎”。 红绿灯不断发展,除了技术革新,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视觉感受。研究显示,行人对有特定含义图案的交通灯的感应度远远大于没有图案的红绿灯,除此之外,此前的设计并没有考虑到色弱、色盲人士的需求。于是,1961年,心理学家卡尔·佩格劳为东德交通部设计了一种新的更加人性化的行人信号灯,与现在我们使用的人形信号灯不同的是,卡尔·佩格劳的设计中,原本单调的图案,不但变成了一个站立的和一个行走的行人形象,而且两人体型肥胖,带着帽子,动作略显夸张。 如今,层出不穷的创意设计早已让卡尔·佩格劳的发明不值一提,他设计的红绿灯小人也像很多地方的红绿灯一样,更多地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 1.红绿灯的技术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4分) 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自动化控制→③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处运用了举例子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
12. 难度:中等 | |
阅读《读“磨脑子”的书》,完成小题。(5分) 读“磨脑子”的书 书有许多种。有的明白晓畅,使人轻松;有的艰深晦涩,让人费解。而真正值得我们阅读的,往往是那些“磨脑子”的书。 与一般的书籍比较起来,“磨脑子”的书具有更加密集的信息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往往是前人思想的精华、阅历的浓缩。它不是那种读起来驾轻就熟的书,而是不静下心来深入思考就不能理解的书,是要经常在笔记本上记下大量困惑和疑问的书。读这种书的感受就好像啃骨头,费劲,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吃现成的肉当然也好,但终究不如啃骨头来得有劲。 读“磨脑子”的书,能够提高人的理解力和思维水平。生物学告诉我们,人的智力是用进废退的。能否经常给自己出难题,面对困难超越自我,本身就是一个人素质高下的集中表现。燕雀安于暖巢,只有雄鹰才能在风雨中翱翔。常读一览无余的书,会使原本聪慧的头脑退化。 人的愉悦程度大抵与其付出的劳动量和劳动时间成正比。读“磨脑子”的书有点像高强度的体育运动,不花上吃奶的力气就不能达到应有的水平。惟其如此,它所带来的快乐才非同一般,它赐给我们的礼物才格外珍贵。试想,上珠穆朗玛峰的快乐岂是随便踏上哪个土包儿可以比拟的? 俗话说,宁尝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磨脑子”的书正像鲜桃,而大量克隆的信息垃圾充其量只配叫做“烂杏”。读一本“磨脑子”的书,还是一次与智者的对话。它使人暂别琐碎与平庸、浮躁与虚妄,而变得神清气爽,心灵宁静。对于这样一种难得的体验,聪明人是不该长久疏远的。 真正的读书人都有同感,好书一定要精读。一目十行的读法或许适合一般读物,但对于“磨脑子”的书绝不适宜。真正的好书甚至使我们有意放慢阅读速度,就像一个贪婪的孩子舍不得一口吃完手中的糖果一样。 要真正读一本“磨脑子”的书,还要学会适当地拒绝。________________ 。拒绝,还意味着,既不为某些时髦的写作分心,也不对人为的热点动心,更不为虚假的创造操心。不仅如此,网络的精彩,球赛的热闹,酣睡的香甜,游戏的畅快、电脑的奇妙、影视的缤纷、旅游的轻松、散步的悠闲,都是应该适当拒绝的。否则的话,什么时候“磨脑子”呢?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最后一段画线处需要补充一个事例,下面的例子能否作为论据?请说明理由。(3分) 清朝皇帝康熙读《晋书·车胤传》记载车胤苦读的轶事,深深佩服。后来他叫侍者捉到100只萤火虫(这个数字比车胤的数字多几倍),装进大白练囊里进行照读测试,结果出人意料,效果非常差。他以此事告诫大臣们说:“简册所载,有不可尽信者。”
|
13. 难度:中等 | |
阅读《救赎》,完成小题。(16分) 救 赎 ①那是1988年5月,我刚过18岁,离高中毕业还剩一个月。那天我开着车,右手前方有一个骑车的女孩。马路上有四条车道,我在最左,她在最右。我记得我打开了收音机。嘿,这是什么歌?把音量调大。接下来,骑车的女孩好像晃了两下,把自行车缓缓驶入机动车道,大概离我30英尺远。我的车轮离她还有一定的距离。 ②突然,自行车猛地拐进左车道,我躲避不及撞了上去。她深褐色的头发非常清楚地出现在我的挡风玻璃上。一切都太晚了。我双臂抱头,下意识地护着眼睛,猛踩刹车,用力到极致。但汽车还是以4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撞上了她。她的头撞到了挡风玻璃,自行车冲上了车顶。 ③骑车的女孩叫席琳·兹尔克,那年她16岁,并将永远16岁。我认识她:我们在同一所中学,她上高一。我见过她穿着蓝色健身短裤打曲棍球,在餐厅外的水泥长凳上坐在朋友中间……此时,席琳仰面躺在暖和的柏油碎石路上———一只手臂蜷曲,一只脚压在膝盖下,双眉中间有一小块紫色马蹄形血迹。不知过了多久,我父亲赶到了。见到他的表情,那是一种彻底的悲凉,我终于意识到这一切真的发生了———我撞死了一个女孩。 ④那天晚上回到家里,我居然睡着了。在警察局,5位算得上目击者的车主一致认为我没有责任,我没有受到任何指控。第二天报纸这样报道:“不知什么原因,她的自行车摇摆进机动车道,她立即被汽车撞上。司机不可能躲避这次意外,根本没有可能。”下楼吃早饭时,父母给我看了那篇报道。我记得我想到了两件事:第一、我安然无恙,不会有牢狱之灾;第二、完了,我上报纸了,从此无处藏身。 ⑤18岁前的那一周,我正憧憬着大学生活,谈恋爱,和朋友冒险,然后开始工作。想想有可能失去这一切,我开始抽搐,害怕和恐惧一起袭来。但不久后,一种更深的焦虑与内疚包围了我:我想到了席琳和她的父母。 ⑥提到席琳的葬礼,我的记忆混乱了。站在教堂门口,我深吸了一口气,心脏像小鸟一样好像要跳出来:不要开门,离开这里!我可能是她父母、朋友最不想见到的人。不过,更成熟的做法是现在推门进去,像个男人一样,尽管从法律上讲我还不是一个真正的男人。父亲站在我身边,面无表情:一切取决于我。 ⑦我打开门,鞠躬致意———那是至今为止我做过的最难的事情,但我脸上的泪水让我释然,泪水泄露了我的害怕和不知所措。 ⑧她的父亲很壮,朝我走来,脚步轻得令人惊讶。他一边拉我的手,一边试图想要说什么。他的眼里闪着光,好像在说:我会比你想象的更友善。过了很久,他说:“你是达林。”我紧张得几乎窒息。后来每当我想起这一幕,我都会脸红:我的出现把事情搞复杂了,她父母悲痛之余,还要考虑如何对待我,这也许是我做过的最糟糕的事情。对我,这可能是一个勇敢之举,但对他们可是极坏的。可除了来参加葬礼,我不知道什么是正确、恭敬的事。 ⑨席琳的母亲也走了过来。我记得她试图向我微笑,但脸上没有一块肌肉听她的话。接着,她的喉咙里发出一种声响:啜泣、叹息还是愤恨?她快速地抱了我,然后快速退回。“达林,我知道这不是你的错。他们都告诉我,这不是你的错。但我想让你记住一点,无论你今后做什么,都必须要比现在加倍做得更好,因为你现在是为两个人活着。”她的脸上写满了痛苦,“你能向我保证吗?你要保证。” ⑩站在30岁的门槛前时,我意识到我已“消化”了席琳母亲的请求。每当我含糊其辞、想要逃避,每当我想要混日子、放弃或品行不端时,我都会想起席琳母亲要求我做的承诺———我要努力为两个人活得精彩、活得成功。 1.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3分) 2.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分析其中两点即可)(6分) 3.结合语境,品析下列画线词语或画线的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任选一题品味)(3分) ①站在30岁的门槛前时,我意识到我已“消化”了席琳母亲的请求。 ②我记得她试图向我微笑,但脸上没有一块肌肉听她的话。 4.联系选文的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对标题“救赎”的理解。(4分)
|
14. 难度:中等 | |
作文 作为一个初三学生,你已有了不少生活经历。这些经历启发着你思考过去,认识现在,唤起了你心中许许多多善良而美好的愿望:你想让自己更成熟;你想让家庭更和睦;你想让人与人之间更真诚;你想让江河更洁净…请你以《我想让更》为题写一篇记叙为主的文章,描述自己的某一经历,并以议论、抒情的方式写出感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