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内蒙古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综合测评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如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图中的①②③代表相关的历史事件,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选项是

 

 

A. ①建立隋朝②灭亡陈朝③开通运河

B. ①灭亡陈朝②建立隋朝③开通运河

C. ①开通运河②建立隋朝③灭亡陈朝

D. ①建立隋朝②开通运河③灭亡陈朝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隋朝大运河是我国古代一项著名的水利工程,下列对该工程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该工程是隋炀帝下令开凿的     

②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

③该工程以洛阳为中心           

④它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A. ①②③④ B. ①④ C. ②③④ D. ②③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如果你去广州、泉州、徐州等地旅游,会发现这些城市都有“状元街”。下列制度与“状元”有关的是(  )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三省六部制 D. 科举制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盛,农业丰则基础强,而农业的根本出路则在科技创新。唐朝时创制的农业生产工具有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我国历史上曾出现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它们的共同特征有

社会比较安定 民族关系融洽

经济得到发展 科举制度完善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英国学者威尔斯在《世界简史》中所说的中国人具体是指(  )

A. 唐朝人 B. 汉朝人

C. 秦朝人 D. 隋朝人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某同学拟写主题是“唐代的中外交流”的历史小论文。下列事例不应入选的是(    )

A. 文成公主入藏    B. 玄奘西行    C. 遣唐使到来    D. 鉴真东渡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在历史上某个时期,黄河流域曾发生严重的蝗灾,对此当时在位皇帝说:“尔食朕百姓五谷,如食朕之肺腑”。在宰相姚崇的辅佐下,蝗灾没有继续蔓延,很快被制止住了。上述事件发生在

A. 唐太宗时期

B. 唐玄宗时期

C. 武则天时期

D. 元世祖时期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唐朝是中国古代繁荣与开放的朝代,它政策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声名远播四海,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下列情景不可能出现在唐朝的(   )

A. 唐太宗向魏征征询如何处理北方少数民族问题

B. 开元全盛时,小邑犹藏万家室

C. 江南地区农民使用曲辕犁耕作

D. 李白使用“交子”支付酒店老板的酒钱

 

详细信息
10. 难度:困难

假如让你拍摄一部以唐朝历史为题材的电视据,下列哪一情景不可能出现    

A. 武则天选贤任能发展经济    B. 回族人在长安居住经商

C. 唐玄宗面试科举考试应试者    D. 李白吟诗《蜀道难》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武则天遗言:“死后在她墓前立无字碑”表示一生是非功过由后人评说。当代史学家肯定武则天者居多,主要是因为

A. 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 执政时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C. 创立科举制度,重视人才

D. 重文轻武,强化了中央集权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如果给下图所示的鉴真塑像做文字注解,应该选择(   )

A. 西游天竺,求取佛经

B.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C. 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D. 主动请缨,征战海外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关于下表,填写正确的是

 

A. 安史之乱、贞观之治

B. 贞观之治、安史之乱

C. 黄巢起义、安史之乱

D.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下列四个连环画所描绘的史实,出现最晚的是

A.

B.

C.

D.

 

详细信息
15. 难度:困难

“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材料中宋太祖这一举措

①造成重武轻文的局面

②增强了军队作战能力

③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

④有利于士人受到尊重。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与下列示意图中①所代表的朝代相关的史实为

 

A. 杯酒释兵权

B. 签订“澶渊之盟”

C. 设宣政院管辖西藏

D. 最早发行纸币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小明是一位对联迷,他写了很多关于古代帝王的对联,下列对联与宋太祖有关的应是

A. 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

B. 武周政治继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

C. 陈桥兵变称君主,限制武功向文治

D. 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湎酒色误王国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某同学在学习“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主题时,制作了如下示意图,其中“?”应写

 

A. 北宋

B. 南宋

C. 明朝

D. 清朝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元朝统治的岁月是短暂的,但是这个王朝的历史是波澜壮阔、丰富多彩的,对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进程都有不可磨灭的影响。关于元朝的历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成吉思汗是元朝的开国皇帝

B. 元朝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进行有效管辖

C. 设宣政院管辖台湾地区

D. 元灭北宋,统一全国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回族主要聚居于宁夏自治区,是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回族形成于

A. 唐朝

B. 宋朝

C. 元朝

D. 明朝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北宋初,四川地区使用铁钱,但携带很不方便。宋真宗时,成都16家富商联合发行一种纸币,叫做“交子”,用来代替铁钱在市场上流通。南宋时,纸币的需要量更大,政府就大量印行纸币。这表明交子

A. 具有市场流通交易凭证的功能

B. 促进了宋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C. 是宋政府敛聚财富的主要手段

D. 提高了四川富商的社会地位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明代文人冯梦龙的作品《三言》中有这样一首诗:“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都来十五帝,扰乱五十秋”这首诗描述的是:

A. 战国时期

B. 三国时期

C. 两晋时期

D. 五代时期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学生甲:堂堂中原王朝,在没有战败的情况下与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妥协议和,不仅称兄道弟,还岁币绢帛,这难道不是一种耻辱?学生乙:客观上说,这次议和取得了通过战争没有取得的结果。之后的一百多年里,双方之间再无大规模战事,礼尚往来、榷场贸易、互通有无,不也造福百姓?据此可知,两位同学谈论的议和出现在下列哪两个政权之间( )

A. 宋、辽    B. 宋、夏    C. 宋、金    D. 辽、夏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在比较重学习并归纳共同点,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关于隋朝和元朝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都结束了政权并立的局面,完成全国统一

②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

③都修建了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④都进行了制度的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时期,宋代高度发达的社会文明,也反映在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在宋代开封的普通市民能做到的是( )

①跟随高僧鉴真东渡日本 ②元宵节看彩灯 ③和朋友们一起玩蹴鞠 ④去瓦子欣赏各种表演节目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宋朝时期,海外贸易范围很广,东到朝鲜、日本,西至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那时阿拉伯等十几个国家的商人经常来华从事贸易。当时政府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

A. 市舶司

B. 中书省

C. 行省

D. 枢密院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下面这道连线题搭配正确的是

①辽-契丹族

②西夏-元昊

③阿骨打-党项族

④南宋-赵构

⑤金-阿保机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③④⑤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请问辽宋夏金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   (  )

A. 诸侯争霸    B.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C.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 民族政权并立

 

详细信息
29. 难度:中等

苏轼与辛弃疾作品的共同之处有

①都具有豪迈奔放的写作特点

②都是宋朝著名的词人

③都具有委婉细腻的写作特点

④都描写南宋政权的不思进取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详细信息
30. 难度:中等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下列史实能在此书中查到的是

A. 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

B. 战国七雄

C. 宋朝建立

D. 元朝建立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31. 难度:中等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场深刻变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是东晋至北宋时期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员群体中所占比例示意图。

材料二:北宋轻武有其社会历史原因,重文也有其社会历史原因。宋初的当务之急,不在对外战争,而在整顿内政整顿内政,就必须一反五代武治的纷乱状态,实行文治、吏治。而要文治,必然要起用大量文人,这就渐渐形成了宋朝的“重文”。

——顾全芳《重评北宋重文轻武的历史作用》

材料三  行省是元代开始设置的一级行政区划。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

——《史学集刊》

材料四  宣政院印戳

(1)材料一中的唐宋时期这一比例变化与哪一制度的实行密切相关?这一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归纳,北宋时期为了巩固统治,实行了怎样的基本治国政策?

(3)由材料三可知,元朝统一全国后实行了什么制度?在元朝的国家治理体系中,中书省的职能是什么?除了中书省,元朝在中央还设置了哪两个机构,其职能分别是什么?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回答,材料四中的宣政院是元朝为对哪个地区进行有效管理而设的?这在中国的国家发展和民族关系发展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

 

 

详细信息
32. 难度:中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从历史的发展来看,经济问题也是一个一直受人瞩目的话题。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

——杜甫《忆昔》

料二(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在人民日常生活方面,艺术、娱乐、制度、工艺技术各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其自豪足以认为世界其他各地皆为“化外之邦”。

——(法)谢和耐《南宋社会生活史》

材料三  南宋诗人陆游在一篇文章中说: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四  太湖流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河网密布,称“水乡泽国”。自宋高宗至宋孝宗时期(1127—1189),兴修太湖地区水利,在昆山、常熟以北,开河口导湖水入江海。加上此地农业生产技术先进,精耕细作,使苏湖一带成为南宋农业高产区,农作物一年两熟,上田亩产高达五六石,故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说。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个皇帝当政时期的繁盛局面?该局面历史上被称为什么?

(2)由材料一可知唐朝主要的粮食品种是什么?

(3)用具体史实证明材料二所提到的宋代中国在纸钞和娱乐方面“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

(4)材料三中国家财政收入依靠“东南财赋”,说明了什么?

(5)材料三和四中的“苏湖”指的是哪些地方?宋代的经济作物有哪些?(举出两种)

(6)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从战国到两汉,这里一直比南方发达,经济重心在北方。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思考一下,经济重心转移的原因是什么?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