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时训练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在宗法观念盛行的封建社会,姓氏也有贵贱之分。“赵”姓并不是中国最大的姓氏,但在《百家姓》中却排序第一,由此可推断出该作品可能出现在(  )

A. 西周    B.     C. 唐朝    D. 北宋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以下不属于宋太祖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是(  )

A. 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B. 各州府设通判

C. 削弱相权    D. 镇压黄巢起义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无言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旗冕。披旗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所描述的古代帝王是(  )

A. 隋炀帝    B. 唐太宗    C. 宋太祖    D. 元世祖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宋太祖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

A. 分解宰相权力    B. 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C. 分散知州权力    D. 防止武将专横跋扈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宋朝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而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体现了宋朝的政策是(   )

A. 休养生息政策    B. 重文轻武政策    C. 重武轻文政策    D. 对外开放政策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宋代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其积极作用表现在(  )

①防止和杜绝了唐末五代以来武将跋扈和兵移政变局面的出现

②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稳定

③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有利于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

④使军队战斗力减弱,官吏冗多,出现财政危机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北宋建立后,统治者采取了重文轻武的治国方略。下列有关这一方略的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目的是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践扈弊端的重现

B. 造成轻视军事建设的后果

C. 主要特点是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

D. 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太祖既得天下,召普问曰:“天下自唐季(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因何也?…”普曰:“…其故非他,方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1)“太祖”指何人?

(2)“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指的是哪一历史现象?

(3)赵普说的“权”“钱”“兵”分别指的是什么?

(4)太祖接受了赵普的建议,如何“夺其权”的?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唐天宝以来,方镇屯重兵。……及赵普专相,劝上革去其弊。

材料二: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

                                     ——《文献通考》

材料三:(宋太宗)“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急。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甚可惧也。”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四: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子语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北宋初期统治者主要想解决前朝遗留下来的什么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宋初统治者制定了什么治国方略?

(2)依据材料三,指出宋太宗对待“外忧与内患”的态度怎样?其根本出发点是什么?

(3)结合材料四,概括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利与弊。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