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难度:中等 | |
| 
		                            下列成语中,一定包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 A.木已成舟 B.花香四溢 C.烛炬成灰 D.滴水成冰  | 
	                        |
| 2. 难度:中等 | |
| 
		                            下列仪器:①量筒 ②试管 ③烧杯 ④燃烧匙 ⑤试剂瓶,能直接加热的是( ) A.①② B.②④ C.③⑤ D.②③  | 
	                        |
| 3. 难度:中等 | |
		                            同学们观察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后,通过认真思考和积极讨论,得出了如下结论,你认为其中不合理的是( )![]() A.空气中含有能支持红磷燃烧的物质 B.红磷燃烧时产生白烟,说明生成了固体小颗粒 C.红磷燃烧后,钟罩内的物质都不溶于水 D.这个实验还不能证明空气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  | 
	                        |
| 4. 难度:中等 | |
| 
		                            下列产品的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无关的是( ) A.加碘食盐 B.无磷洗衣粉 C.无铅汽油 D.无氟冰箱  | 
	                        |
| 5. 难度:中等 | |
| 
		                            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化学独特的思维方式.下列对于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中错误的是( ) A.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是因为分子受热膨胀变大 B.氧气加压后变成液氧,是因为分子问的间隔变小 C.不同的花儿有不同的香味,是因为不同的分子性质不同 D.非吸烟者受到被动吸烟的危害,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 
	                        |
| 6. 难度:中等 | |
| 
		                            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两者的主要区别是( ) A.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B.分子间有间隔,原子间无间隔 C.分子运动,原子不运动 D.分子质量大,原子质量小  | 
	                        |
| 7. 难度:中等 | |
| 
		                            下列物质在盛有空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后,可以除去空气中的氧气,并且不会混入其他气体的是( ) A.磷 B.蜡烛 C.木炭 D.硫粉  | 
	                        |
| 8. 难度:中等 | |
| 
		                            下列实验操作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A.高锰酸钾制O2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结束时,先熄灭酒精灯,再把导管移出水面 B.用托盘天平称量时,把称量物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 C.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先将双手捂住容器外壁,再把导管末端浸没在水里 D.使用滴管吸取试液时,先把滴管伸入试剂瓶中,再用手指捏紧橡胶乳头  | 
	                        |
| 9. 难度:中等 | |
| 
		                            取5mL液体,应当选用( ) A.托盘天平 B.带刻度试管 C.10mL量筒 D.100mL量筒  | 
	                        |
| 10. 难度:中等 | |
| 
		                            可以一次鉴别出空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瓶气体的正确方法是( ) A.分别加入适量澄清石灰水 B.将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伸入瓶中 C.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瓶中 D.分别加入蒸馏水  | 
	                        |
| 11. 难度:中等 | |
		                            黑白小圈分别表示不同的原子如图表示的物质是( )![]() A.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B.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C.由7种物质分子构成的混合物 D.由5种物质分子构成的混合物  | 
	                        |
| 12. 难度:中等 | |
| 
		                            下列仪器中,通常用于盛放固体药品的是( ) A.细口瓶 B.广口瓶 C.集气瓶 D.量筒  | 
	                        |
| 13. 难度:中等 | |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化合反应 B.蜡烛在空气中燃烧是氧化反应,但不是化合反应 C.凡是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物质,在纯氧中也不能燃烧 D.水是由水元素组成的  | 
	                        |
| 14. 难度:中等 | |
| 
		                            2010年4月5日,科学家成功合成了第117号元素,填补了第116号和118号元素之间的空缺.推测该元素为117号元素的依据是( ) A.中子数 B.质子数 C.电子数 D.质子数和中子数  | 
	                        |
| 15. 难度:中等 | |
| 
		                            你根据哪些性质区别下列各组物质. ①酒精和水 ; ②冰和水 ; ③食盐和淀粉 ; ④氨水和碘酒 ; ⑤铜丝和铁丝 .  | 
	                        |
| 16. 难度:中等 | |
| 
		                            写出下面符号的意义或根据要求写符号: (1)P表示 ;(2)2S表示 ;(3)3个铁原子 ;(4)氧元素 .  | 
	                        |
| 17. 难度:中等 | |||||||||||||||||
		                            (1)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你根据下表回答问题:
 ②上表中,金属元素有 种. (2)图甲是某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图乙是该元素的一种粒子结构示意图. ①该元素的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相对原子质量为 . ②图乙所示粒子的符号为 .  
            		                
		                         | 
	                        |||||||||||||||||
| 18. 难度:中等 | |
		                            下图是物质与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图.![]() 回答下列问题: (1)金属铁是由 (填“原子”、“分子”或“离子”,下同)构成的,硫酸铜是由 构成的. (2)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后形成离子.某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 ①当a= 时,该粒子是原子. ②当a=8时,该粒子是 (填“原子”、“阳离子”或“阴离子”)其符号为 . (3)氯化氢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走进实验室就闻到了这种气味.从分子的角度解释这种现象: .  | 
	                        |
| 19. 难度:中等 | |
| 
		                            白色晶体A和少量黑色粉末B混合加热后生成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C.将一块黑色固体D点燃放入盛有C的集气瓶中,D剧烈燃烧,生成另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E,向集气瓶中倒入一种无色液体F,有白色浑浊现象产生. 根据以上现象分析:写出A、B、C、D、E各是什么物质. A ;B ;C ;D ;E . 写出A与B,C与D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并写出相应的反应类型. A与B ; C与D .  | 
	                        |
| 20. 难度:中等 | |
| 
		                            如图为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指出装置错误的部分并改正: ①______; ②______; ③______; ④______; ⑤______; ⑥______.  
            		                
		                         | 
	                        |
| 21. 难度:中等 | |
| 
		                            某学生为验证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进行实验(如图所示).燃烧匙里盛燃着的足量的硫,反应结束,冷却后,打开C夹,水不沿导管进入A瓶.请回答: (1)B容器的名称是______.硫在A瓶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是______ 二氧化硫  
            		                
		                         | 
	                        |
| 22. 难度:中等 | |
| 
		                            实验室用过氧化氢(H2O2)俗称双氧水慢慢加入装有少量二氧化锰粉末 的锥形瓶中,可用如图3装置用双氧水制取氧气(通过分液漏斗玻璃活塞的“开”、“关”,可随时向锥形瓶中滴加双氧水) (1)试写出该反应的表达式______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