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政治试卷 > 试卷信息
河南省2018届高三年级(普通班)入学考试政治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所谓世界观,就是(  )

A. 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

B. 把整个世界作为研究的对象

C. 揭示世界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和最一般的规律

D. 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马克思说,一切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就是因为它(  )

①真正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②正确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

③对时代的发展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④牢牢把握了时代的脉搏。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下列属于世界观的是

①联系是普遍的            

②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③物质是运动的            

④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20165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指出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这表明

真正的哲学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

真正的哲学把握了时代的脉搏,为社会变革提供了巨大的物质力量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各项具体工作都有指导意义

真正的哲学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力工具。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详细信息
5. 难度:困难

在古代中国,一些人对天地的理解是:天在上,地在下;天为阳,地为阴;天为金,地为木;天性刚,地性柔。上述观点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A. 缺乏科学依据,否定意识能反映物质

B. 在自然观上是唯物的,在历史观上是唯心的

C. 缺少辩证法思想,没有看到物质世界是发展的

D. 把具体的物质形态当作世界本原,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爱因斯坦说:“哲学的推广必须以科学成果为基础。可是哲学一经建立并广泛被人们接受之后它们又常常促使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指示科学从许多可能的道路中选择一条路。”这句话说明                                                                

①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②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③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方法论指导             ④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哲学史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下列选项能凑成一个对子的是(  )

①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②牵一发而动全身

③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 

④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2016l124日的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目前,天文学家最新勘测发现迄今最圆的天体,这颗接近完美球形的巨型恒星距离地球5000光年。从哲学上说(  )

①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了哲学的发展       ②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③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④科学家的发现使这种物质成了真实的存在。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③

 

详细信息
9. 难度:困难

意大利蒙扎市议会通过了一项法案,禁止市民将金鱼养在圆形鱼缸里观赏。提案者解释说,把金鱼关在圆形鱼缸里非常残忍,因为弯曲的表面会让金鱼眼中的现实世界变得扭曲。可问题在于,我们怎么知道我们感知到的现实是真实的?金鱼看见的世界与我们所谓的现实不同,但我们怎么能肯定它看到的就不如我们真实?这一事例告诉我们

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只有换位思考才能对事物的真实性做出判断

感知无法对现实做出是否真实的回答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会议强调要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为“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好道、领好航。这说明            

①真正的哲学可以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②哲学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巨大物质力量

③哲学源于实践,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④真正的哲学能为社会变革提供正确的指导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奴隶主阶层不断开始瓦解,新型的地主阶级逐渐迈上政治舞台。同时,诸侯战争频繁,政治动荡不安,社会矛盾错综复杂。于是,代表各个阶级或阶层利益的主张应运而生,百家争鸣的时代出现了。这说明

A. 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B. 哲学可以预见指明社会前进的方向

C.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精华

D. 哲学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提出了“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著名命题。他的弟子克拉底鲁认为,“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两人观点的分歧在于是否承认

A. 运动的绝对性

B. 事物是运动变化的

C. 相对静止的存在

D.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回答题:

1.《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一。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慧能的这一观点(  )

A. 离开了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B. 离开了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C. 离开了意识谈物质的不可知论观点

D. 离开物质谈意识的精神万能论观点

2.恩格斯说:“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离开运动谈物质属于

A. 唯物主义观点    B. 唯心主义观点    C. 形而上学观点    D. 辩证法观点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即含静。”回答题:

1.《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一。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慧能的这一观点(  )

A. 离开了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B. 离开了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C. 离开了意识谈物质的不可知论观点

D. 离开物质谈意识的精神万能论观点

2.“刻舟求剑”这一成语的哲学寓意是(  )

①物质是运动的  

②世界是物质的  

③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④不能只承认物质而否认运动。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2016年8月6日,我国成功将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目前,基于量子的技术已经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国际科学界专家强调,量子卫星可能会促进相关领域进一步发展,令现有技术更加准确、灵敏、安全。它在现实中的应用,除了国家有保密用途以外,对普通人来说,在保护商业机密和个人隐私方面都有重要意义。这表明(  )

①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动力

②科技创新总是通过吸收、改造传统技术而实现

③进一步推动实践发展是科技创新价值的重要体现

④人类对量子技术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韩非子•说林上》记载:一年春天,管仲跟随齐桓公去打仗,冬天返回时迷失了路。管仲说:“老马之智可用也。”于是,他们让老马在前面走,军队在后面跟着,果然顺利地找到了返回的路。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①老马的识途功能的客观实在性取决于人的发现

②正确认识老马识途的功能是解决迷路问题的关键

③用老马找到返回的路体现了人的意识活动的能动性

④老马之“智”与人之“智”归根到底都源于实践。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在长征途中,毛泽东非常重视情报工作,及时掌握敌方的部署与动向,根据敌我双方力量的变化,寻找敌方薄弱环节,灵活调动军队,四渡赤水,终于摆脱了敌兵的围追堵截。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奥秘在于

①重视调查研究,依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决定军事部署

②把对战争规律的真理性认识作为军事行动的出发点

③善于在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中掌握和利用战争规律

④认识到红军将士的主观能动性在战争中起决定性作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春秋·察今》记载: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以下选项,与荆人教训具有相同哲学寓意的是

A. 士以进死为荣,退生为辱

B.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C. 九河盈溢,非一块所防;带甲百万,非一勇所抗

D.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说明

A. 人的意识是能动的,动物的意识是不能动

B. 人的意识水平比动物的意识水平高得多

C. 动物没有意识,意识是人类特有的

D. 蜜蜂的智慧在某些方面比人类高得多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以前,人们通常认为植物不像人和动物一样具有“记忆力”.近来,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照射到一片叶子上的光,能够让整株植物作出相应的反应。科学家认为,植物可以用“电化学信号”在叶子之间传递光强和光质信息,这种反应方式和人的神经系统的反应方式非常相似。植物“记住”光线中的信息并作出反应,进一步佐证了(  )

①任何物质都有反应特性

②意识是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

③不同形式的物质具有同样的反应特性

④物质的不同反应形式之间具有联系性。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以前,人们往往认为一切生物的生长都依赖阳光。现在科学家发现,在水深超过4000米的可见光不能到达的海底,在高温、高压、剧毒、缺氧的环境里,仍然存在大量海底热液生物,它们靠海底热液带出的能量进行化合作用合成有机质而生存。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①对真理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循环过程     ②真理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   ④认识只有不断超越历史条件才能成为真理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对待转基因食品,人们的态度俨然分成了两派,双方争执不下,互不相让。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利弊,现在科学家似乎也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这使得围绕转基因食品的争论也一直持续不断。争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①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相互包含

②对事物的认识受主体差异的影响

③认识对象的本质的暴露与展现有一个过程

④有用与无用因人而异,没有判断的客观标准。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上世纪70年代我国鉴于人口激增确立了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从1980年开始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为应对出生率不断下滑、人口老龄化、劳动力数量收缩等,2013年我国通过单独二孩政策;2015年又进一步决定全面放开二孩。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表明

①真理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③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④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的真理具有客观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③④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材料一 A市为我国一个经济较发达的以金融业为主的城市,对外开放程度较高。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之际,仍然坚持把金融业作为当地的支柱产业,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冲击。

材料二 B市是我国一个经济较发达的以原材料加工为主的城市。由于污染物排放严重,几年前,该市发生了湖泊藻类疯长导致居民供水危机事件。该市市委深入调研,确立了“构筑科学发展新优势”的思路,积极节能减排、加大治污力度。目前,该市环境状况已有明显好转,“可持续发展度”居全省前列。

请运用规律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上述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2016年8月21日,中国女排在先失一局的不利情况下顽强拼搏,时隔12年之后第三次取得奥运冠军,“女排精神”再次奏响中国时代最强音。女排精神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夺得五连冠之后的经验总结,“无私奉献、团结协作、艰苦创业、自强不息”是女排精神的基本内涵。女排精神从一开始就超出了体育竞技范围,对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起到了激励、感召和促进作用。

无论处在波峰还是在波谷,女排精神永在!这种筚路蓝缕的努力过程,其间有高低起伏,有质疑诘难……然而,这一切也砥砺着中国女排更加成熟。她们没有被挫折吓倒,在扎扎实实的拼搏奋斗中不断积蓄着取胜的实力。终于,她们用冠军证明了这种努力的价值,也证明了女排精神永在!

当前,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仍然充满风险和挑战。我们要大力弘扬女排精神,使之化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结合材料,请运用“把握思维的奥妙”的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女排精神”的认识。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日本分子细胞生物学家大隅良典凭借在细胞“自噬作用”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成果,获得2016年诺贝尔医学奖。

自噬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上世纪60年代,当时研究人员发现细胞能够消灭自身内部物质,方式是将其包裹进一个膜结构中,从而形成小型囊体并被输运至被称作“溶酶体”的回收机构进行分解。对这一过程开展研究非常困难,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对其知之甚少。直到上世纪90年代,在经过一系列出色的实验之后,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利用面包酵母找到了与自噬作用有关的关键基因。随后他开始致力于阐明酵母菌体内自噬作用的背后机制,并发现与之相似的复杂过程也同样存在于我们人类的细胞内。大隅良典的研究更新了我们关于细胞物质循环的旧有观点,他的研究开启了理解自噬作用在许多生理过程中关键作用的崭新道路,如生物体对于饥饿的适应、机体对于感染的反应、癌症和神经疾病等。

请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分析科学家对细胞“自噬作用”的研究过程蕴含哪些哲学道理?

 

三、探究题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16年10月24日至27日在北京举行。

    会议强调,增强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适应消费升级趋势,破除政策障碍,优化消费环境,维护消费者权益。支持发展养老、健康、家政、教育培训、文化体育等服务消费。壮大网络信息,智能察居,个性时尚等新兴消费,鼓励线上线下互动,推动实体商业创新转型,完善精流配送网络,促进快速业健康发展。活跃二手车市场,加快建设城市停车场和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在全国开展消费金融公司试点,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消费信贷产品。降低部分消费品进口关税,增设免税店,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加强旅游交通、景区景点,自驾车营地等设施建设,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迎接正在兴起的大众旅游时代。

结合材料,运用“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的有关知识分析党在消费理念引导上的新变化。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