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政治试卷 > 试卷信息
湖南省醴陵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政治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在一个“读首诗再睡觉”的微信公众号上,常有几万人一起读诗。 优美的图片、悦耳的声音,再配以雅俗共赏的解析文字,让人们重温诗的美好,让参与者的心灵得到滋润。 这表明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②文化环境可以影响人的文化素养

③大众文化能够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④大众传媒具有文化沟通和共享功能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我国西南地区的悬棺文化散发着谜一般的魅力。考古人员在四川珙县发现371幅历经风雨的悬棺岩画。画面中的钓鱼狩猎、骑马竞技、舞蹈杂耍、舞刀弄剑等场景依稀可辨,让现代绘画艺术家惊叹不已。该考古发现佐证了

①精神文化越古老越接近社会生活的本质 

②精神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③精神文化的价值不因时代变迁而改变 

④精神文化的展示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中国戏曲种类繁多,京剧作为中国国粹艺术,更是我们丰富的文化遗产。京剧以艺术形式反映生活,既有刚正不阿的清官形象,也有扶危济困的义士仁人形象,还有反映普通人生活酸甜苦辣的百姓形象,它表演真实细腻、幽默风趣,深受广大群众喜爱。这说明

A.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

B.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C. 文化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活动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D. 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享用文化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农谚云:“种麦到立冬,种一缸,打一瓮”“立了冬,楼在摇,种一葫芦打两瓢”。这都是人们对农业活动的总结,对指导农业生产很有作用。这说明

A. 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B. 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

C. 文化现象伴随人类始终

D. 人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许多科学家在回忆成长经历时,都会提起他们青少年时代读过的《十万个为什么》《趣味物理学》《物理学的进化》等科普作品,正是这些科普作品激发了他们对于科学探索的浓厚兴趣、埋下了科学的种子。材料表明                                 

①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       ②优秀文化为人的成长提供精神食粮

③文化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根本动力       ④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标志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巴金说,他在散文创作上主要受中国古今散文优秀传统的影响,他儿时背诵的《古文观止》里的两百多篇散文是他从事散文创作的“真正的启蒙先生”。这段材料主要表明

①文化影响着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②文化影响着人们的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④文化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某著名大学校长认为,一所大学所能给予学生最宝贵的东西是心灵。精神家园里没有了心

灵,人就不可能去思考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也就不可能对他人、对社会有真正的情感和

责任。这是因为

A. 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B. 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相互促进

C.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D.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文化素养的核心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某公司提出“智谷产业”的新概念,形成一个基于互联网快速增长的文化创意生产,创意成果数字出版、文化类产品和产权交易的生态产业链。这一举措反映出

①科学技术的进步成为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②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突出作用

③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

④文化成为展示企业信誉和形象的重要手段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考试时,你会不会作弊?公交车上遇到老人,你会不会让座?一张废纸,你会不会随便丢弃……。文化是每个人的心灵名片,人的行动都是内心文化的反映。这表明

A. 文化决定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B. 文化是人类全部意识形态活动的反映

C. 文化素养只能在生活小事中培养出来

D. 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体现文化差异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旗袍,源自满族旗人的长袍,后融合了旗袍马甲和文明新装的特点,并结合了西式裙装的配伍形式,被视为20世纪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和中西交融的设计典范。材料表明(  )

各民族文化既有个性也有共性 

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 

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达 

不同文化在借鉴吸收中逐渐趋同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蟠龙藻井变身雨伞,飞檐角上的瑞兽蹲踞在铅笔上,朝珠成了时尚耳机……北京故宫博物院一改人们印象中的“正襟危坐”,以馆藏文物和古典建筑为元素创作了多款热销产品。这说明

A. 文化继承的核心是发掘其经济价值

B. 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需要保持稳定

C. 文化遗存与当代人的生活和审美需求可以对接

D. 应当通过市场运作,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丝绸之路的开辟,遣隋使、遣唐使大批来华,法显、玄藏西行取经,郑和七下远洋…中华文化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中获得了丰富营养。这句话强调了(   )

①文化因交流而多彩       ②文化在批判中继承 

③文化因互鉴而丰富       ④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端午节是中华多民族的民俗大节,但不同民族风俗各异。如汉族过端午的习俗有吃粽子、赛龙舟、插艾蒿等;四川小凉山的彝族群众在这一天的习俗是采集草药,做防病治病之用;仫佬族过端午要抬着纸船到田间赶走害虫,祈祷禾苗生长。这表明

①传统习俗是一定社会群体在民族节日期间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②民族节日对于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具有独特的作用         

③文化具有多样性                           

④民俗节日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相对稳定性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201259日是母亲节。在母亲节这天,日本人送给母亲的是红石竹,泰国人送茉莉花,大多数国家通常是送康乃馨,以此来表达对母亲的爱。而中国人则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浓浓的亲情:在母亲节这一天,人们会送给母亲鲜花、蛋糕、亲手烹制的饭菜等礼物。这说明(  )

文化具有多样性 

文化无国界,民族节日所具有的特色正逐渐消失 

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天人合一顺时而食。一家老字号食品企业在这一古老智慧的启发下随着二十四节气的更替推出了清明的青团、谷雨的椿芽酥、立夏的青梅饼、芒种的乌梅酥、大暑的荷叶饼等广受消费者欢迎的时令点心。这表明(  )

民族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②民族文化的传承要以市场经济为前提

传统文化对人们的生活有着持久的影响  ④文化与经济之间具有相互交融的关系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B. 民族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

C. 文化对人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D. 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央视节目《中国谜语大会》采用了中国独有的能唤醒国人文化记忆的元素来设谜,受欢迎程度远超预期。但像用“告别蛇年”打一机械名称(谜底:马达)这样的谜语,却难以让不了解生肖文化的外国观众感受到其中的趣味和意蕴。上述材料说明

①文化传播是知识传递的过程    ②中国谜语文化得到国人认同

③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④跨文化理解需要一定的条件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走进北京地铁8号线南锣鼓巷站,灰色墙面上的特色人物与场景剪影顿时映入眼帘。在4000多个琉璃单元体中,存放着许多北京老物件儿,用手机扫一扫设置在其中的二维码,就可以了解其背后的故事并观看相关视频。这一题为北京·记忆的地铁公共艺术作品  

是传承北京历史文化的有效载体

是北京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用信息技术促进文化资源的共享

使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因时而变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独特之处,在于把哲学观念与历史文脉融入砖石草木之中,使建筑成为中华文化传承的视觉象征。例如为世人所称道的苏州园林,“虽未人作,宛自天成”,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这印证了                             

①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②园林建筑是文化的物质载体

③文化的传承依赖于传统建筑的保护      ④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在中国文字博物馆,4D 电影《甲骨文》向观众展示着甲骨文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历程。还原古代生活场景时,影院画面、音响和座椅巧妙配合,带观众穿越数千年;讲述甲骨文字形时,立体图形灵活转换,让观众感受古人造字的智慧。从中看出

A. 科技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

B.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促进了文化传播

C. 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D.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科技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为了保护和发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西太平鼓,北京有些中小将这一古老的

民间艺术纳入校教育。这表明(  )

A. 教育的基本功能发生了改变    B. 教育具有选择、传递文化的功能

C. 教育是文化创新的根木动力    D. 教育是文化交流融合的主要途径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为制作纪录片《中国古建筑》,某摄制组运用现代数码摄影技术在全国各地拍摄 101 处古

建筑,运用三维动画技术再现已消失的古建筑,借助现代传媒介绍中国各个时期的建筑文化。

该纪录片的播出助推了中国建筑文化热。这表明科学技术

推动了文化资源收集、传递、储存方式的变革

决定并改变当代建筑文化的性质

是传统建筑文化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是促进文化传播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央视热播的纪录片《传家》紧扣中国人关心的生活话题,讲述中国人的情趣品味以及代代相传的习俗伦常、生活观念和处世哲学,宣扬中国人的家庭价值:抚养赡养、教化培育、规范行为、传承家道等,让人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引发人们的心灵共鸣。《传家》引发人们共鸣是因为

①它蕴含的传家智慧成为了人们安身立命的生活基础

②它蕴含的价值导向契合了人们内心深处的精神需求

③它传递的生活观念增强了人们对于家庭价值的认同

④他讲述的习俗伦常点燃了人们回归传统生活的热情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材料  精准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当前中国扶贫脱贫已进入攻坚克难的重要阶段,扶贫脱贫则是全面小康的最后一公里。实施精准扶贫战略,脱贫摘帽要坚持成熟一个摘一个,既防止不思进取,等靠要,又防止揠苗助长,图虚名,促使贫困地区整体脱贫、全面脱贫。

经济贫困背后隐藏着文化的贫困。贫苦地区长期固有的落后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形成所谓贫困文化。这种贫困文化成为制约人们摆脱困境、谋求发展的桎梏,扶贫先扶精气神,既要管好“肚子”,更要管好“脑子”,要把争取和凝聚人心,把教育、科技文化扶贫贯穿始终,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教育贯穿始终,用自己的勤劳双手建设美好家园,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扶贫先扶精气神”以解决贫困文化的理由。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弘扬社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重视良好家风建设。家风是指一家或一族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家风代代相沿,陶染后辈,深刻影响家族成员的个性。家风连着民风,影响社会风尚。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风的培育和传承,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朱柏庐的《治家格言》、曾国藩的《曾国藩家书》、傅雷的家书家信,都堪称一定时代家风家教的典范。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相关知识,分析传承良好家风对于塑造人生的作用。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材料一:党十八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要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此,文化上要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材料二:中国和欧盟都主张文化多样性,提倡文明对话,中欧文化关系正朝着全面良性互动的方向发展。中欧文化交流取得丰硕成果,签署了中欧文化交流执行计划互办文化年,我国政府文化代表团和欧盟文化代表团频繁互访。同时,中欧文化艺术界之间的交流活动也日趋活跃,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

阅读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回答: 在当今世界大变革大调整过程中,中欧之间为什么要在文化上求同存异、相互借鉴、尊重文化多样性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在春节等中华民族重大节日期间燃放烟花爆竹,是国人的传统习俗。然而,燃放烟花爆竹对环境的污染也不可忽视。在重大节日期间是否应取消燃放烟花爆竹引起了网友的热议。观点一认为:不能取消,燃放烟花爆竹是重要的民族习俗,是对传统春节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观点二认为:应该取消,燃放烟花爆竹会导致空气污染和资源浪费。

在材料中你倾向于哪一种观点?请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理由。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中国法律文化渊源久远,积淀于整个社会中的法律文化传统博大精深。“君权至上,法自君出”、“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治国先治吏”、“等级有序,刑不上大夫”等,既是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显著特点,也是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方法与措施。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沿着其特有的轨迹缓慢演进:西周、春秋时代以“礼治”否定了殷商时代的“神治”;战国、秦朝的“法治”否定了春秋时代的“礼治”;西汉至清朝的“礼法合治”或称“德法合治”又是对秦朝“专任法治”的否定。鸦片战争以后,开始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西方法律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今天,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维护宪法法律权威,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这一漫长的演进过程中,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与互动同在,合力勾勒出中国法律文化的发展轨迹和未来走向。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说明,应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法律文化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影响?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