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政治试卷 > 试卷信息
北京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理)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推动哲学家们前进的,决不像某些人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的思想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且日益迅速的进步。”这段话阐明了

①自然科学的进步是哲学发展的基础

②哲学的发展是纯自然的过程

③哲学随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④科学思想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现实生活中,哲学往往被一些人忽视,“哲学不能带来钱”成了他们的思维定势。一位著名哲学家揶揄地说:“当年马克思撰写《哲学的贫困》,如今则出现了‘贫困的哲学’”,但事实证明一个轻视理论思维的民族是不会有光明未来的。这是因为

A. 哲学只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B. 哲学是对人们实践活动的概括和总结

C. 哲学源于生活,其任务就是揭示具体事物发展的规律

D. 哲学为人们的实践活动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以下选项能够正确反映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演进顺序的是

①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②人是机器,思想是人脑的特性

③金、木、水、火、土等是世界本原

④物是感觉的集合

A. ③→②→①

B. ③→②→④

C. ②→③→④

D. ②→③→①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A.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B. 重视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

C. 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的本原

D. 是否承认意识有能动作用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下图既可以看成正在对视的两个人,也可以看成一个酒杯。这表明

A.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和存在方式

B. 人们的认识结果是由认识的主体决定的

C. 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

D. 人们的认识活动可以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1932年,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第一次提出并断定反物质的存在。1995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在实验室中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批反物质。由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主持,美国、中国、俄罗斯等多国科学家共同参与研制的新阿尔法磁谱仪于2008年升空寻找反物质。从哲学上看,反物质是

A. 不属于物质的范畴

B. 是物质的一种具体形态

C. 属于意识范畴

D. 是意识的具体表现形式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2010年,欧洲科学家第一次较长时间捕捉到了自然界的反物质。从哲学上看,反物质的存在表明

A. 世界的本质并非是物质

B. 人类可以有意识地改造自然界

C. 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的

D.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水停百日生虫,人闲百日生病。”这其中体现的哲学道理主要是

A.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B. 运动是无条件的、相对的

C.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D. 运动是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知廉明耻,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这句古语蕴含的哲理是

A. 意识决定物质的存在方式

B. 联系是普遍的和无条件的

C. 先知后行重在知

D.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在物理学大师爱因斯坦提出引力波预言百年之后,美国科研人员利用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第一次成功探测到引力波的存在,从而找到了广义相对论实验验证中最后一块缺失的“拼图”。引力波发现再次佐证了

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

②意识具有直接的现实性,可以把观念转化为现实

③物质世界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者是不存在的

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追求真理是永恒的使命。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表示,“青蒿素的发现,不是一个人的成绩,是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很多同志都参与这项研究,都做出了贡献。”这是强调实践活动的

A. 物质性    B. 能动性    C. 社会性    D. 主观性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智;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见识;感激蔑视你的人,因为他觉醒了你的自尊。”这首小诗蕴含哲理与下列名句体现的哲理最为一致的是

A.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B.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C.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D.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说,自己的作品与家乡百姓的生活密不可分,艺术风格也深受故乡的泥塑、剪纸、扑灰年画、茂腔等民间艺术的影响。莫言独具特色的小说创作揭示的哲学道理有

①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存在取决于反映者的想象力

②意识形式的差异性决定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的多样性

③意识反映客观存在的方式可以而且应当是多种多样的

④意识如何反映客观存在受制于反映者的个性、能力和素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下列古语与绝知此事要躬行包含相同哲理的是

A. 横看成岭侧成峰    B. 长江后浪推前浪

C. 梅花香自苦寒来    D. 事非经过不知难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认识的对象、来源和目的分别是

A. 客观事物、实践、改造世界

B. 实践、客观事物、改造世界

C. 客观事物、实践、检验真理

D. 客观事物、书本知识、获得真理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唐代韩愈读书用的是“提要钩玄”法。他说:“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读一部书,要善于把握各部分的内在逻辑,从而提出纲要,钩出精义。这说明掌握整体优化的方法要

①着眼于事物的每一个要素

②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③注重系统内部的各个部分

④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这句古语启示我们

A. 世界任何两个事物都存在联系

B. 思想要适应变化了的实际

C.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D. 要正确处理好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生儿养女一辈子,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红遍大街小巷。人们都在追问“时间都去哪儿了”?纷纷感慨时间易逝、岁月无情。这说明

①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

②事物的性质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

③时间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④人们对时间的感慨取决于主体的心理感受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荷兰著名的代尔夫特蓝瓷的蓝色给人无尽的想象空间,这都源于特别的制作过程,画师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使用含有氧化钴黑色成分的颜料,经过特别烧制,发生化学反应,黑色就会变为著名的代尔夫特“蓝”。这种特别的制作过程

A. 说明认识水平决定了实践的发展过程

B. 立足于实践探索,建立新的人为事物联系

C. 发挥了意识的目的性,突破条件创造联系

D. 发挥了主观能动性,突破了规律的限制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美国心理学家斯坦纳提出:“在哪里说得愈少,在哪里听到的就愈多。”从矛盾的角度看,“多”与“少”之间

A. 二者之间的转化是无条件的

B. 存在不相容的对立

C. 存在相互贯通的一面

D. 是一个不断转化的过程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孔子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我们要结交有益的朋友,这是因为

①要把握事物的自在联系

②我们处在普遍联系之中

③要承认事物的客观联系

④我们与周围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下列说法中与这句话蕴含哲理相同的是

A.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B. 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C.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D.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一时之强弱在于力,千古之胜负在于理。这句话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B.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

C. 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

D.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永远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孔子也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两句话的共同之处在于肯定

A. 事物处于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

B. 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是统一的发展着的物质世界

C. 人生历程体现出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 世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世界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我国的许多名言名句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下列名言名句与其所蕴含的哲理对应正确的是

①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重视量的积累

②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③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④九仞之积,犹亏一篑之功——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准备走曲折的路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小说《三体》的创作灵感源于经典的三体问题(三个可视为质点的天体在相互之万有引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问题)。因格局宏大,立志高远,读者们对该书反映十分热烈。下列对该书评价合理的是

①科学幻想体现了“思维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

②科幻小说情节虚构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具体体现

③丰富的想象力体现了人类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

④科幻作品缺乏社会实践基础,只是作者的主观想象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诺贝尔生物学与医学奖获得者们通过多年的实验研究,发现了构成大脑定位系统的细胞,这些细胞构成了大脑中的内置的“GPS”,让我们能够在空间中实现定位。这一成果或许可以帮助阿尔茨海默综合症的患者摆脱由于空间记忆受损而造成的困扰。这表明

A. 人的认识能力是惊人的,可以破解任何难题

B. 科学的发现可以为相关问题的解决打开思路

C. 人的大脑承载了许多功能,有待人类去发现

D. 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性,创造新的认识规律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一本《论语》,有人能一目十行,不到几分钟就复述出来。研究人员采用先进的光遗传方法,证实了“瞬间记忆”的幕后“操纵者”为大脑内侧的前额叶。人们能获得这一发现是因为

①记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②实践为认识提供了新的手段

③创新推动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

④意识可以直接改造客观世界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详细信息
29. 难度:中等

有人将“1.01365次方等于37.8”“1.02365次方等于1377.4”这两个等式解读为:每天只比你多努力一点的人,其实已经甩你太远。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 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在新质基础上不断发展

B. 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必须抓住时机促成飞跃

C. 没有量的积累就不会有质变的发生,必须重视量的积累

D. 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就必须坚持适度原则

 

详细信息
30. 难度:中等

上世纪,收看电视节目是人们最喜欢的娱乐方式,收视率极高。到了21世纪,从数字机顶盒、到IPTV、再到智能电视,尽管相关部门努力做好服务,但收视率还是越来越低。与此同时,人们越来越多地把时间留给了手机、平板电脑。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 事物运动的方向一定是上升的

B.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

C. 事物总是处在渐进和不显著的变化中

D. 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31. 难度:简单

每到年终岁尾,人们总要总结一年的得失成败。而在汉字文化圈及相关区域,也有一项这样的活动:评选年度汉字。用新加坡《联合早报》年底汉字评选活动的名称来概括,就是“字述一年”,即由民众选出一个汉字来概括某一国家或地区一年里的社会焦点及民众的深切感受。

2016年,日本的年度汉字是“金”,马来西亚是“贪”,新加坡是“忧”,台湾地区是“苦”,而海峡两岸年度汉字则是“变”,我国国内年度汉字为“规”。

请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知识,完成一篇时事短评。

(要求:有理有据,合乎逻辑,至少2个哲学原理,字数300字以上)

 

详细信息
32. 难度:中等

辩论通常指双方彼此用一定理由来说明自己对辩题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得到正确的认识。辩论双方一辩的主要任务是开篇立论,简明扼要地阐明本方观点。

以“实践比学习更重要”(正方)VS“学习比实践更重要”(反方)为辩题,任选正方或反方,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撰写一辩的辩词。(20分)

(要求观点明确,紧扣主题,有理有据,合乎逻辑,300字以上。)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