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政治试卷 > 试卷信息
2014-2015学年江西九江彭泽县二中高二下学期期中政治试卷(解析版)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以前,人们往往认为一切生物的生长都依赖阳光。现在科学家发现,在水深超过4000米的可见光不能到达的海底,在高温、高压、剧毒、缺氧的环境里,仍然存在大量海底热液生物,它们靠海底热液带出的能量进行化合作用合成有机质而生产的。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①对真理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循环过程

②真理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

④认识只有不断超越历史条件才能成为真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荀子曰“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下列诗句中与此寓意相近的是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

B.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北朝·王籍

C.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岛

D.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唐·孟浩然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奖者发现了免疫系统激活的关键原理,革命性地改变了人们对人体免疫系统的认识,为传染病、癌症等疾病的防治开辟了新道路。这说明

①科学认识能够创造理想的世界

②改造世界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③事物的发展取决于认识的深化

④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习近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神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据是

①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②价值观作为个人行为准则,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驱动、制约和规范作用

③价值观作为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决定事物的性质和价值

④价值观作为一种理想追求,决定人类社会的前途和命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 ③④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在某报社“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总结会上,与会人员分享了“接地气抓活鱼”、“一头汗两腿泥才能写出好新闻”等心得体会。这集中反映了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工作要求            ②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③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过程              ④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有一种雷人的“楼盘文化”挨着臭水沟叫水岸风光旁边有小土包叫依山而居周围有荒草地叫无限绿意弄个喷水池叫英伦风情。这种现象反映了

A.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B.实践和认识具有统一性

C.真理的条件性                D.人的主观随意性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自1956年美国科学家在实验中直接观测到中微子后,人类对中微子的研究不断深入。2011年9月,欧洲核子中心称发现“中微子超光速”现象,同时指出实验过程存在误差,呼吁全球科学家进行更多的实验观察和独立测试。材料蕴含的哲理是

A.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B.真理和谬误没有原则界限

C.科学实验是社会存在的基础    D.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1936年柏林奥运会,欧文斯创下10.3秒的百米世界纪录。之后,医学界研究断言,百米赛道上人类所能承载的运动极限不会超过每秒10米。但是32年后,海固斯创造了9.95秒的新纪录,打破了这一断言。这表明

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②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③实践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取科学的认识

④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我国地质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样,自然灾害频发。因此,科学防灾减灾对经济社会发展极为重要。这里包含的道理有

①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

②地质气候变化虽然复杂但一定有内在规律

③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就可以防灾减灾

④顺从自然是防灾减灾的根本出路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从畏惧自然到征服自然,进而认识到要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千百年来人对自然态度的变化告诉我们

①人对自然的认识在曲折中逐步深化          ②人与自然的矛盾有个逐步展开的过程

③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先对立后统一            ④人类终究无法把握无限的自然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2011年9月,科学家在“中微子振荡实验”中测量出中微子的运行速度超过光速,但随即发现实验存在问题,测量结果有待进一步验证。最新测量结果显示,中微子的运行速度并没有超过光速,原测量结果存在误差。由此可见

①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

②原有的真理性认识常常在新的实践活动中被推翻

③认识运动是从认识到实践再到认识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④认识随实践发展而发展,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无止境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霍金说“随着量子力学的发现,我们认识到,由于总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不可能去完全精确地预言事件”,“我们的目的只在于表达一套定律,这些定律能使我们在不确定性原理的极限内预言事件。”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A.认识的根本目的在于把握本质和规律

B.理性认识能指导人们推动事物的发展

C.人们的认识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D.事物的不确定性否定了世界的可知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顺应“网络微时代” 对 “微文化”的需求,某公司设计人员充分发挥智能手机触摸屏的优势,针对当代人内心的童趣及强烈的角色感,成功开发了一款休闲益智游戏。使人们利用零散的时间就能顺手玩上几分钟。目前该游戏全球下载量超过7亿次,为这家原来仅有12名员工、一度濒临破产的公司在两年时间里赚进500万欧元,创造了移动游戏领域的神话。根据材料,该游戏成功开发体现了

①认识是适应实践活动需要而产生的

②人的认识能力的高低决定实践水平

③认识过程是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④实践活动是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明朝《医有百药》言古之圣人,其为善也,无小而不崇其于恶者,无微而不改。改恶从善,是药饵也。这说明

A.人的善恶观念决定其善恶行为

B.道德教育是中医治病的主要方式

C.人的思想道德观念影响其身心健康

D.善恶相对,有恶方有善,有善才有恶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科学理论非一成不变一旦有了更好的解释,旧理论就需要修正。科学家随时准备改变自己的信念,并与观察、实验中获取的数据保持一致,这并不是他们的弱点,相反,这正是他们的力量所在。这说明

①科学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②科学认识随着客观规律的发展而发展

③科学家的信念是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讲,就是要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某地在实践中对这“两座山”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一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二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保住绿水青山三是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这一认识过程

①每一阶段的特点相同

②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

③是一个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④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达到了更高境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以往台湾改良水果注重提高甜度,水果以甜而多汁著称。为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台湾的科研人员目前正在研究如何使水果回到合理的“糖酸比”,使菠萝、释迦、葡萄等当地优质水果带有一定酸味,以扩大销路。这表明

①实践的需要始终是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

②认识始终受人们的实践能力和认识能力的制约

③认识决定于实践并始终落后于实践

④认识总是来源于实践并能够指导实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在牛顿经典力学问世后的200多年时间里,许多科学家认为,整个宇宙都要服从这一“永恒定律”。20世纪初,爱因斯坦发现牛顿的运动定律只有在宏观低速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牛顿力学的“永恒定律”神话被打破。这启示我们

A.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

B.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对同一事物的判断因人的主观性而产生差异

D.真理适用于任何已知和确定的历史条件和范围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3D打印是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以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黏合材料为原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生产各种形状的产品的技术3D打印不用模具,无需机械加工,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3D打印技术的发明应用表明

①观念的存在不通过实践也能转化为现实的存在

②观念的存在与现实的存在没有本质的差别

③生产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不断发展的

④实践是主观与客观的交汇点和联接纽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曾几何时,由于技术所限,人类眼中的海洋只是邻近的一方水域随着造船技术的提高和海上罗盘的使用,人类进入地理大发现时代,视野投向更广阔的海域而今,借助载人深潜器、大洋钻探船等高新技术设备,深海世界的神秘面纱逐步被揭开。这表明

①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A.          B.①④          C.          D.③④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针对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人口结构等方面的问题,我国开始逐步调整完善人口政策,以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我国人口政策调整的哲学依据是

A.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B.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体     D.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2013年8月,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出版,开放性、探索性是其突出亮点.对于科学界没有定论的问题,该书汇集了多家观点,以引导读者进一步思考。在一些问题上不设标准答案,其合理性在于对复杂事物的认识

①往往是一个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的过程

②是一个不断克服片面性甚至错误的过程

③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永无定论的过程

④往往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推翻和超越已确定的真理的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地球上生物细胞的直接能源为三磷酸腺苷。最近,研究人员将含磷陨石放置在模拟的早期地球环境中与酸性流质物等进行反应,产生了原始的、可供生命使用的能量源——三磷酸腺苷分子的早期形式,该发现为解开地球上的无机环境如何进化出最初的生命物质这一生命起源之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上述试验进一步证明

①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具有共同的基础和本质

②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的转变是无条件的、必然的

③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的规律具有同样的表现形式

④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进化的规律是能够被认识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19世纪,科学家发现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20世界初,科学家发现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认识到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现在,科学家正在对质子和中子的内部结构进行研究。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过程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B.彻底认识世界是不可能的

C.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D.随着实践的发展总会发现真理中的错误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周恩来总理曾说“只有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真理是人们

A.对客观实际的反映              B.对客观世界的直观反映

C.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D.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还记得上海世博会仿佛刺猬的英国馆吗?馆内藏有6万粒种子。也有人说它像蒲公英,反正就是不像我们常见的建筑。那种种子圣殿,出自英国青年设计师托马斯赫斯维克之手。他说他不是在建房子,而是在种房子,建筑可以像植物一样是活的,在花园中绽放笑容。“种”这个动词诠释了

A.意识是事物感性形象在大脑中的再现

B.意识是受制于客观物质条件的主观形式

C.意识能够准确认识事物生动丰富的外表现象

D.意识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具有能动作用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亚里士多德从人的自然发展角度,即从人由身体、情感到理性的自然发展过程来思考教育问题,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则从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即人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不仅包括体力、智力、能力,也包括人的社会联系和交往来思考教育问题。两者虽有不同,但都基于对教育对象——人的尊重。他们思考的角度表明

A.教育应该反映客观世界               B.教育应该解释客观世界

C.教育应该推动客观世界发展           D.教育应该改造客观世界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不久前,研究人员发现,把健康成年小鼠置于黑暗中一周后,它们辨别音高的能力也可显著提高。此前,科学界通常认为这种变化主要发生在未成年阶段,且需要更长的时间。这表明

①科学的价值在于造福社会

②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③真理具有反复性和相对性

④认识的真理性需要不断经受实践的检验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详细信息
29. 难度:中等

过去说到雾,很诗意,中国的诗画之美,不少靠雾来表现。现在,一提到雾,就想到雾霾、污染、PM2.5。由“雾”到“雾霾”,“雾”的意象被彻底改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雾“意象的变化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

B.“雾“的意象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C.“雾“意象的变化源于人的意识的变化

D.“雾“的意象是意识建构的人为事物联系

 

详细信息
30. 难度:简单

农谚说“蚯蚓叫,大雨到。”一位农民气象员对此感到怀疑,经过反复观察和实验,他发现下雨前鸣叫的是蝼蛄而不是蚯蚓,于是把这条农谚改成了“蝼蛄叫,大雨到”。经过进一步观察和研究,他又发现“春秋蝼蛄叫,大雨定会到”,但“盛夏蝼蛄叫,大雨不会到”。这表明

①亲身的实践经验比他人的实践经验更可靠

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简答题
详细信息
31. 难度:中等

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的局限,早期地图绘制者认为地球是平的。15、16世纪哥伦布等航海家证实地球是圆的。随着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现在的世界地图日益精准,更好地满足了生产生活的需要。

结合材料,说明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10分

 

详细信息
32. 难度:中等

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雷锋精神犹如一座巍然矗立的灯塔,放射着夺目的光芒。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雷锋精神、开展学雷锋活动,要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今天,雷锋勤俭节约的美德可以转化为低碳、节能等环保意识,雷锋助人为乐的品质可以转化为奉献、互助等志愿者精神。

材料二一些地方抓住文化产业发展机遇,发掘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市场运作成功地打造旅游文化品牌,如山西打造的晋商文化品牌名噪一时,浙江宁海创办的“开游节”巧用徐霞客游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徒步旅行者参与,呼和浩特举办的“昭君文化节”因高扬民族团结文化而倍受游人青睐。

随着文化市场不断发展,历史名人、“名人故里”之争日益激烈,一些地方无视历史事实凭空臆造“历史人物”搞旅游开发,把文学作品中虚构的人物作为“文化名人”来开发,甚至利用文学作品中的负面人物形象举办主题文化活动。但是,这些盲目搞文化旅游的做法,并没有得到消费者和市场的认可。

1结合材料一,运用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的知识,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开展学雷锋活动。6分

2材料二表明,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有的成功有的失败。运用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性相结合的观点对此加以说明。8分

 

详细信息
33. 难度:中等

结合材料,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2013年,以“×× ”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 目前,互联网金融年化收益率一般为5.0% ,而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为3.3% ,活期存款利率为0.35% 。巨大的利差让网民用鼠标投票,开始了银行存款的“搬家”。与任何新生事物一样,互联网金融一方面赢得了鲜花和掌声,一方面也受到审视和质疑。

某普通民众不用怎么打理,每天都有利息到帐,比存银行获得的利息多,感觉挺好的。

某银行业从业人员我们一方面要利用自身的地位和优势抵制“××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推出类似的产品。

某财经评论员互联网金融抬高了社会融资成本,干扰了货币市场秩序,且存在许多未知的风险,应该取缔。

从认识论角度,分析“鲜花和掌声 ”、“审视和质疑 ”并存的原因。 6分

 

详细信息
34. 难度:中等

中华美食文化博大精深,西藏林芝的酥油蜂蜜、四川成都的麻婆豆腐、浙江杭州的笋干老鸭煲、贵州雷山的糯米稻花鱼……风味美食数不胜数。各地美食多就地取材,应时而作,搭配姜、葱、蒜、椒等多种辅材佐料,或煎、或炸、或煮、或蒸、或腌、或酿,精制而成。一道道美食让人垂涎欲滴。无论是独自品尝,还是与家人邻里、远客近友共享,都会让人感受到一方水土的恩遇涵养,叹服一方人的智慧辛劳,感慨一蔬一饭来之不易,一饮一啄饱蘸苦辣甜酸。近期,一部介绍中华各地美食的纪录片在央视播出,无数食客闻风而动,众多游子平生意。

结合材料,说明美食的创造是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过程。10分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