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难度:简单 | |
|
十九世纪中叶,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自由劳动力,缅因州关于反奴隶的大讨论,激发了比切斯托夫人的创作动机,写出了《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小说。小说在美国民众中引起强烈的反响,为美国废奴运动赢得200万同情者和支持者。材料体现了( ) ①经济、政治与文化相互作用、影响 ②思想运动是文化创新发展的源泉 ③先进文化对社会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④文学作品可直接转化为物质能量 A.①③④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②
|
|
| 2. 难度:简单 | |
|
2013年6月27-30日,韩国新任总统朴槿惠访华,并在清华大学发表了以“韩中心信之旅,共创新20年”为主题的演讲。在此次演讲的开场和结尾,朴槿惠总统都用熟练地使用了中文,充分展现了其“中国通”的汉语实力。汉语成为拉近两国关系的“秘密武器”。这展现出( ) A.文化的趋同有利于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B.文化作为软实力会对政治生活产生影响 C.语言是文化传播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D.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特征
|
|
| 3. 难度:简单 | |
|
美国人有一句玩笑,说全世界的钱都在美国人的口袋里,而美国人的口袋在犹太人的脑袋里。犹太人对宇宙技术、计算机技术、农业技术都有很多非常独到的贡献,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犹太人是最善于阅读的民族。这说明( ) A.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B.文化影响人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 C.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D.先进文化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
|
| 4. 难度:简单 | |
|
学史可以看成败、见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人灵秀、志高昂;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这说明( ) 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B.科学文化修养决定思想道德修养 C.自觉接受优秀文化熏陶,能促进人的发展 D.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素养的核心
|
|
| 5. 难度:简单 | |
|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说:“我的故乡和我的文学是密切相关的,高密有泥塑、扑灰年画、茂腔等民间艺术。我从小耳濡目染这些文化元素,当我拿起笔来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这些民间文化就不可避免地进入了我的小说,也影响甚至决定了我的作品的艺术风格。”这表明( ) ①民间艺术是文学创作的根本源泉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③人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④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
|
| 6. 难度:简单 | |
|
“合作共赢”主张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贵和”思想的继承和与发展。“和为贵”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仍有深刻影响。这主要说明文化( ) A.决定着人们的思维方式 B.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 C.决定着人们的世界观 D.对人的影响潜移默化
|
|
| 7. 难度:简单 | |
|
十七大以来,党对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战略部署。这是基于( ) ①文化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②文化已经成为国家革新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③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家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④文化已经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
|
| 8. 难度:中等 | |
|
有人说:苹果电子引领了世界潮流,它不仅仅是一件产品,更是一种信仰。这句话说明( ) ①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物质产品附着文化的内容 ②文化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并促进文化的发展 ③经济与文化密不可分,呈现双向运动 ④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
|
| 9. 难度:中等 | |
|
珠算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之美称。中国珠算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 ①有利于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②有利于集中表达民族情感和展示民族文化 ③有利于促进珠算的推广应用 ④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有着重要意义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
| 10. 难度:简单 | |
|
韩国版《爸爸!我们去哪儿?》受到了观众的喜爱。湖南卫视借鉴韩国经验,结合中国人更加注重亲情的传统,推出的亲子互动节目《爸爸去哪儿》 也受到了观众狂热追捧。这告诉我们( ) A.必须立足于传统文化进行文化创新 B.吸收借鉴外来文化是文化创新的前提 C.文化不仅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D.不同民族文化在借鉴中融合、统一
|
|
| 11. 难度:中等 | |
|
受“农耕文化”和“国家伦理”观念的影响你,中国人渴望“居者有其屋”,不愿租房,往往不惜几代人的力量购房,在助长高房价的同时,个人也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甚至成为“房奴”。这说明( )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②传统文化不能顺应时代变迁,应该摒弃 ③传统文化决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 ④人们的传统观念应该因时而变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
|
| 12. 难度:简单 | |
|
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微文化”插上了飞速发展的翅膀,把我们带入了微交往、微传播和信息微循环的时代。这说明( ) A.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B.现代科技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C.现代传媒推动了文化传播和共享 D.文化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
|
| 13. 难度:中等 | |
|
从2011年开播的《我要上春晚》和2012年开播的《直通春晚》开始,央视调整目光,充分挖掘各地方和互联网上的民间文艺资源,让许多“原生态”的文艺表演登堂入室,也让挑剔的观众们眼前一亮。这说明( ) A.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与评价标准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B.从人民的实践中汲取营养才能使艺术创作更具活力 C.在交流中互相借鉴、取长补短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D.文化生活需要的多层次性决定人们文化评价的多元化
|
|
| 14. 难度:中等 | |
|
“福建土楼”作为“全球独一无二、神话般的大型山区夯土建筑文化遗产”,正发挥着独有的魅力,成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助推力。为此,2013年1月29日,福建省公布了《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保护规划》。保护文化遗产( ) ①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②其实质在于保护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血脉 ③根本在于发掘其经济价值,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④应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 A.①② B.①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
|
| 15. 难度:简单 | |
|
《舌尖上的中国》以美食为窗口,用国际化叙事方式,通过展示不同领域、不同材料、不同特点的中华美食,让观众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在中央电视台开播后,该片受到过内外观众的青睐,相关书籍也持续热销。这体现了( ) ①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中逐步趋同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促进经济发展 ③一定的文化需要相应的物质载体 ④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
|
| 16. 难度:简单 | |
|
如果说一年三百五十六天就是三百五十六里路的话,那么春节就是途中重要的驿站。人们一路的辛劳,一路的喜悦,都汇聚在这驿站中,用贺年、拜年等年节仪式活动,传达着亲情友情,团聚这家人邻里。这表明( ) A庆祝民族节日时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B.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 C.文化习俗对人的影响是难以抹去的 D.文化的精神力量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
|
|
| 17. 难度:简单 | |
|
在历史上,中华不同民族的文化,如匈奴、鲜卑、契丹、辽、金、蒙、满等民族的文化都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同样也融入了中华文化的血脉之中。这说明,中华文化( ) A.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B.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C.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D.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
|
| 18. 难度:简单 | |
|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充分的体现了中华民族( ) A.团结统一的民族传统 B.爱好和平的民族品格 C.自强不息的内在气质 D.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
|
|
| 19. 难度:中等 | |
|
“中国梦”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线主题,描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历史。它将激励着每一个中华儿女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进。这说明( ) ①文化对一个国家和民族起促进作用 ②民族精神是推动我国走向繁荣的动力 ③实现中国梦就是为了建设文化强国 ④中华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
| 20. 难度:简单 | |
|
从“神州”飞船到“嫦娥”探月,再到“天宫”空间站,中国航天工程的命名融汇了深厚的历史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传统文化特色。中国航天工程的命名体现了( ) ①中华文化善于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积极成分 ②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把神话传说转化为客观现实 ③要善于继承优秀传统文化 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A.②③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
|
| 21. 难度:简单 | |
|
10年来中国电影票房年均增长39%。2013年国内电影票房为217.69亿元人民币,是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国内电影市场迅速扩大说明( ) A.人民的文化消费水品不断提高 B.我国文化产业迅速崛起 C.公益性文化事业迅速发展 D.中华文化不断走向新的辉煌
|
|
| 22. 难度:中等 | |
|
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中国谜语大会》取得成功之后,中央电视台又在2014年推出大型节目《中国成语大会》,在全国掀起了一阵文化热潮。上述活动( ) ①丰富了中华文化基本内涵 ②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③全面继承了中华文化传统文化 ④有利于增强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
|
| 23. 难度:中等 | |
|
“感动中国2012年度人物评选”于2013年2月19日揭晓:在南海默默守礁20年的海军气象工程李文波,为救学生失去双腿的最美女教师张丽莉……这些普通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间大爱,用良知和善举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他们的行为是( )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B.引领文化前进方向的旗帜 C.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体现 D.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
|
| 24. 难度:简单 | |
|
用小人物的善举唤起社会的道德感。那些“小人物”令人感动的生活状况、道德行为等,与每个人的生活都很近,由此而得到的感动是最真切、最接近的,其中蕴含的人性力量又是人人都可以真正汲取的。着说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应( ) ①大力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②从点滴小事做起,脚踏实地,重在行动 ③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④自觉投身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
| 25. 难度:中等 | |
|
(10分)中华美食文化博大精深,西藏林芝的酥油蜂蜜、四川成都的麻婆豆腐、浙江杭州的笋干老鸭煲、贵州雷山的糯米稻花鱼……,风味美食数不胜数。各地美食多就地取材,应时而作,搭配姜、葱、蒜、椒等多种辅材佐料,或煎、或炸、或煮、或蒸、或腌、或酿,精制而成。一道道美食让人垂涎欲滴。无论是独自品尝,还是与家人邻里、远客近友共享,都会让人感受到一方水土的恩遇涵养,叹服一方人的智慧辛劳,感慨一蔬一饭来之不易,一饮一啄饱蘸苦辣甜酸。近期,一部介绍中华各地美食的纪录片在央视播出,无数食客闻风而动,众多游子平添乡愁。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生活的有关知识阐述中华美食文化的积极意义。
|
|
| 26. 难度:中等 | |
|
(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美丽中国”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融合,彰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生态文明建设呼吁富于时代精神的消费观念。 近代以来,西方社会有人推崇消费主义,强调可推动经济增长,鼓励人们无节制消费,把消费和占有更多物质财富作为人生成功的标志。消费主义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恶化。 中国传统社会崇尚勤俭节约,提倡节省实用,主张节制消费。勤俭节约的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其内涵与时俱进。当代中国,人们对勤俭节约有了新的认识。 同学们经过合作探究认为,在生态文明的视角下,勤俭节约的时代内涵应是:尊重爱惜劳动成果:适度消费: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勤俭节约的时代内涵”的合理性。
|
|
| 27. 难度:中等 | |
|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三年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完成了“三年见成效”的主要目标任务,成为推动安徽崛起的重要增长极。转移不是简单的复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依靠创新驱动。示范区某企业技术研发团队瞄准市场需求,刻苦钻研新技术,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效益。 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该研发团队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
|
|
| 28. 难度:中等 | |
|
(9分)在长期的抗灾斗争中,中华民族表现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以民族的进步获得补偿。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团结奋战的光荣传统。不论多大的灾难,都压不弯她挺拔的脊粱。1998年抗洪抢险,几十万官兵和百万民众同洪水展开殊死搏斗,形成了伟大的抗洪精神。2003年“非典”疫情蔓延,党和政府带领全国人民群防群控、共克时艰。 2008年冰雪“封冻”半个中国,全国人民用爱心将冰雪融化。汶川、玉树特大地震撕裂了大地,全国人民心手相连,奋力救灾,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灾难考验了中华民族,也冶炼了中华民族。“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运用《文化生活》中的相关知识,指出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精神,并说明这种精神在中国人民战胜灾难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
|
| 29. 难度:中等 | |
|
(12分)近年来,全国各地积极开展“书香中国万里行”,“书法进课堂”等文化活动,有力地推进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为落实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局关于深入开展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的部署要求,全国各地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引导人们多读书、读好书系列活动,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引领良好风尚的形成和发展,提升了人们的素质和境界,推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结合材料一,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说明我国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意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