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难度:简单 | |
|
下列关于哲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哲学是关于方法论的科学 B.哲学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 C.哲学是对社会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D.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
|
| 2. 难度:中等 | |
|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本源问题 B.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C.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D.物质与运动的关系问题
|
|
| 3. 难度:简单 | |
|
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
|
| 4. 难度:中等 | |
|
“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是 观点( ) A.主观唯心主义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客观唯心主义
|
|
| 5. 难度:中等 | |
|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 A.世界是永恒变化的 B.精神对物质又反作用 C.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D.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
|
| 6. 难度:中等 | |
|
下列属于世界观的是( ) A.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B.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
|
| 7. 难度:中等 | |
|
身体每况愈下的病人看着窗外的一棵树,树叶在秋风中一片一片地掉落下来。她说:“当树叶全部掉光时,我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画家得知后,画了一片青翠的树叶挂在树枝上。看着这片始终没有掉落的绿,病人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故事蕴含的哲理是( ) A.精神的力量可以派生出物质的力量 B.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C.实践活动可以割断不利于人的联系 D.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
|
| 8. 难度:中等 | |
|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这里的“物质”是指( ) A.世界上存在的一切事物 B.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 C.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D.客观存在的自然物
|
|
| 9. 难度:中等 | |
|
下列属于规律的是( ) A.水往低处流 B.春夏秋冬依次更替 C.新陈代谢 D.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
|
| 10. 难度:中等 | |
|
“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说明了( ) A.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B.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C.静不是动,动不是静 D.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
|
| 11. 难度:中等 | |
|
人工影响天气能成功拦截云雨。这说明( ) A.人们能够能动地改变规律,造福人类 B.人们能够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人们可以改变事物之间联系的客观性 D.人们可以创造条件,利用规律改造世界
|
|
| 12. 难度:中等 | |
|
《三国演义》写尽了十八般兵器,但没有写到手枪;《封神榜》写尽商纣宫廷的奢华,却没有提到互联网。这是因为( ) A.意识活动没有创造性 B.人们的意识无法反映未来 C.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存在 D.人的意识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
|
|
| 13. 难度:中等 | |
|
2014年高考前,我县一些学生家长到云梯寺拜佛祈祷神灵保佑子女金榜题名。一些考生放松复习,虔诚拜佛,最后高考未能如愿。这表明( ) A.唯心主义者必然犯唯心主义错误 B.唯心主义的思想意识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 C.具有封建迷信思想的人缺乏明确的世界观 D.宗教思想是人脑凭空产生的
|
|
| 14. 难度:中等 | |
|
2014年仁川亚运会诞生了众多冠军。不少冠军获得者有这样一句经验之谈:“脑子决定步子”。这句话主要强调了( )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D.意识可以促进事物的发展
|
|
| 15. 难度:中等 | |
|
下列关于意识的看法中正确的是( ) A.意识是所有动物都具有的 B.意识根源于人脑 C.意识是客观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D.意识是客观世界对人脑的反映
|
|
| 16. 难度:中等 | |
|
从苏东坡的“把酒问月”到今天的“嫦娥探月”,以及未来中国的“载人登月”。千年之前,人们只能望月惆怅,今天千年梦想成为现实,这主要说明实践具有( ) A.客观物质性 B.主观能动性 C.社会历史性 D.目的性计划性
|
|
| 17. 难度:中等 | |
|
2014年“两会”召开之前,各地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深入基层,广泛了解民意,听取群众呼声,积极酝酿建议、提案。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D.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
|
| 18. 难度:中等 | |
|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 ) A.客观性 B.无限性 C.有用性 D.反复性
|
|
| 19. 难度:中等 | |
|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 ) A.联系的观点 B.发展的观点 C.矛盾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
|
| 20. 难度:中等 | |
|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指出,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战略以来,中部六省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但是,中部地区也面临着诸多制约长远发展的矛盾和问题。从哲学上看,这种认识体现了( ) A.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B.坚持两分法、两点论 C.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坚持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
|
| 21. 难度:中等 | |
|
“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包含 B.事物的发展总是从质变开始的 C.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
|
| 22. 难度:中等 | |
|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 A.事物的前进和上升 B.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C.事物的对立统一 D.事物的质变
|
|
| 23. 难度:中等 | |
|
“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 ) A.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上升的 B.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 C.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D.量变是质变的必然结果
|
|
| 24. 难度:中等 | |
|
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每个人一生的宝贵财富。有人提出:生活从必要的家务劳动抓起,品德从孝心抓起,文明从说话抓起,学习从小处抓起。下列选项中与此蕴含的哲理相同的是( ) ①奢靡之始,危亡之渐 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③物必先腐之,而后虫生之 ④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
|
| 25. 难度:中等 | |
|
“分久必合”是历史的必然, 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成功举办,有利于两岸经济的发展和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但“台独”势力的存在,使和平统一的道路并不平坦。这段话体现了( ) ①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③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④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④
|
|
| 26. 难度:中等 | |
|
《管子·兵法》上说:“和合故能谐。”就是说,有了和睦、团结,行动就能协调,进而就能达到步调一致。从哲学角度看,“和合故能谐”体现了( ) A.整体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B.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具有全新功能 C.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 D.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
|
|
| 27. 难度:中等 | |
|
“生命是一场球赛,最好的球队也有丢分的记录,最差的球队也有辉煌的一天。我们的目标是尽可能让自己得到的多于失去的。”从哲学上看,这段话启示我们( ) A.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要看到自己的缺点 B.人无完人,不要对自己求全责备 C.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 D.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向好的方向转化
|
|
| 28. 难度:中等 | |
|
下列说法中,最能体现辩证否定观的是( ) A.“是就是,不是就不是” B.“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C.“终日乾乾,与时偕行” D.“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
|
| 29. 难度:中等 | |
|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 决定的( ) A.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 B.矛盾的普遍性 C.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D.矛盾的特殊性
|
|
| 30. 难度:中等 | |
|
联系的客观性是指( ) A.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B.人们可以认识联系,但不能利用联系 C.联系是永恒的、不变的、无条件的 D.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
| 31. 难度:中等 | |
|
“建设美丽中国”是党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有人说:美丽中国应该是山清水秀,空气清鲜,但在最近几年,已经能明显感受到一些地区空气质量下降,尤其是雾霾天气明显增多,范围越来越大。久久挥之不去的雾霾从一定意义上警示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既要利用自然,又要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1)材料体现了规律的哪些特征?(2分) (2)结合材料,运用规律的有关知识,分析雾霾天气给我们的警示。(6分)
|
|
| 32. 难度:中等 | |
|
城市因高速发展带来的交通拥堵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城市的管理者和市民。某地政府在学习国外大城市如巴黎、纽约、东京的经验基础上,力求把握城市交通的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就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推出了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疏解中心城功能和人口;加快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承载能力;加大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力度,鼓励公交出行。 有人认为:“交通拥堵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学习国外的成功经验能有效解决国内各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运用矛盾普遍性、特殊性的有关知识评析这一观点。(10分)
|
|
| 33. 难度:中等 | |
|
关于“中国梦”的讨论和思考已成为社会的热点。某校高三(1)班学生以“梦想与行动”为主题,进行了一场主题探究活动。 [自由发言]有梦想就要有行动 习近平同志定义“中国梦”——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而且满怀信心地表示这个梦想“一定能实现”。而“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我们实实在在的行动。学生张枫主张:有梦想就要有行动。 (1)请你运用生活与哲学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有梦想就要有行动”的理解。(6分) [观点归纳]圆梦需要实实在在的奋斗。 目前,中国发展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仍然复杂,要让“中国梦”得以实现,一定要立足于现实的前提和基础,将困难想得充分些,将问题考虑得深入些,让梦想插上现实的翅膀,脚踏实地地努力,实实在在地奋斗,中国的未来就会有更光明的前景。学生李晓归纳:圆梦需要实实在在的奋斗。 (2)请运用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的知识,说明“圆梦需要实实在在的奋斗”对你的哲学启示。(6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