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政治试卷 > 试卷信息
2014-2015学年湖南醴陵市四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政治试卷(解析版)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当前最流行的成语产生于中国语言创新最活跃的地方——互联网。“喜大普奔”是最受青睐的一个,表达极度激动和热情。它把“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四个词语揉合在一起。这个新成语也逐渐在我们生活中被广泛使用。这体现了(   )

A.文化对人和社会发展产生重大的促进作用

B.人们在生活中创造和享用文化

C.人们接受文化的影响往往是被动的

D.互联网成为了当代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短信文化的发展为移动通信企业带来了无限商机,使移动增值业务产业链各环节不断延伸,这说明(   )

A.经济决定文化   B.文化反映经济

C.文化决定经济    D.文化反作用于经济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2014年索契冬季奥运会举办期间,云南滇红集团受邀参加冬奥会中国之家活动,让俄罗斯人民感受到了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这说明(   )

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兼收并蓄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A.②③    B.①④   C.②④    D.①③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从孔子学院的设立到中国文化年的举办,从《媳妇的美好时代》走红非洲到《印象马六甲》大型实景演出首次走出国门,中华文化走出去渐入佳境。假如让你写一篇有关此类活动的新闻报道,你认为比较合适的标题是(   )

A.文化传播推动世界文化逐步趋向统一

B.文化发展: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C.文化传承文化要在发展的基础上继承

D.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友好使者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新旧二十四孝的对比表明(   )

满分5 manfen5.com

①立足民族传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不同时代对“孝”文化理解不同

③对“孝”文化既要传承又要发展

④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2013年10月1日,我国首部旅游法正式实施,其中对“文明旅游”做出了相关约定,要求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必须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这一规定(   )

体现了尊重及维护文化多样性的要求

促使旅游者在交流中实现文化认同

有利于塑造良好的公民和国家形象

有利于维持旅游服务业的公益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皮影戏又称“灯影戏”,这门比京剧还要古老1000多年的表演艺术,将绘画、刻纸、说唱、戏曲等融为一体,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 “活化石”。皮影戏的发展历程表明(   )

A.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B.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原因

C.传统文艺对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有持久影响

D.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瑰宝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2013年10月10日,湖南卫视推出大型亲子秀节目《爸爸去哪儿》,借助电视荧屏、网络媒体等多种形式,迅速火遍大江南北。这启示我们,文化发展要(   )

①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②以满足全体民众的需要为目标

③坚持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④发挥大众传媒在文化传递、共享中的强大功能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张明敏的一首《我的中国心》唱出了海外游子对祖国割舍不断的感情。上述歌词表明(   )

A.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强制性

B.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永远不变的

D.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2013年10月,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总决赛中,15位顶尖高手在激烈的比拼中不仅展示了中华汉字的无穷魅力,而且书写了传统文化的文明传递,让人受益良多。书写汉字可以(   )

①领略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认同中华文化,提升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③感受中华文化地域特色和融合趋势

④铸造起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宫商角徵羽,琴棋书画唱,孔雀东南飞,织女会牛郎,深爱这土地,丝路到敦煌,先入是炎黄,子孙血一样……”。一曲龙文打动人们的不仅是优美的旋律,更有涌动着的连绵不绝的中华文化血脉和融入其中的民族情感.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③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夙愿,是每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这一“中国梦”(   )

①体现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②蕴含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凝聚民族力量

③作为一种物质力量,能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巨大作用

④能够产生巨大的感染力和感召力,激励我国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2013年7月1日,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实施。新法规定,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不常看望老人将属于违法行为。从文化建设的角度看,这一法律规定的意义在于(   )

①使社会主义法律与思想道德规范相协调

②倡导人们践行社会主义孝道文化的价值观

③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④增加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随着社会进步,越来越多普通人和民间组织参与到公益事业中,这种平民公益被称为“微公益”,徽公益行动虽小,但倡导的扶危济困、助人为乐的美德却释放出无穷大的正能量.这一活动有利于(   )

①杜绝落后文化对人的侵蚀

促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

③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修养

④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中共中央最近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把“三个倡导”确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并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了明确而具体的安排。其意义在于(   )

①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文化需求

②引领社会思潮,消除文化差异

③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凝魂聚气、强基固本

④能增强全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了“促进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教育工作方针。该方针旨在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国家之所以重视教育主要是因为(   )

教育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

发展教育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广东的“围村”、陕西的“窑洞”、福建的“土楼”等民居建筑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财富。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

决定于各地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

蕴涵着中华文化的共性

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长期相互借鉴而日趋同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各企业坚持以人为本,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创新发展思路,促进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说明(   )

A.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决定

B.方法论决定世界观,世界观体现方法论

C.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D.世界观方法论相互影响,相互决定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恩格斯说推动哲学家前进的,绝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思想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猛的进步。这说明(   )

A.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

B.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C.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D.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毛泽东同志指出“世界就是这样一个辩证法,又动又不动,静是不动没有,静是动也没有。”这告诉我们(   )

A.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绝对运动

B.世界上的事物具有相对静止性

C.世界上一切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D.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成语“信口雌黄”、“指鹿为马”共同体现了(   )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我们要埋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从而真正找到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这体现了(   )

A.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艰苦奋斗,不折不挠   D.独自自主,自力更生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在美学中总要谈到“移情”现象,即是“情景交融”,比如我们高兴时,仿佛骄阳在笑,青松在招手悲伤时,又觉得雨如泪,风如烟。“移情”的说法体现的哲学观点(   )

A.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B.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形成的主观映象

C.意识决定物质

D.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席勒说“人的完美需要在文化中实现”。因此,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道德素养。这说明(   )

A.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

B.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

C.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D.人类的意识具有能动性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大数据泛指巨量的数据集,因其可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而受到重视。网民在网上产生的海量数据,记录着他们的思想、行为乃至情感,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很多规律性信息。倘若能够更有效地组织和使用大数据,人类将得到更多的机会发挥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上述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①对大数据中所蕴含规律性信息的认识程度,决定着对信息有效利用的程度

②对大数据有效地组织和使用,根源于人们对大数据其特有价值的正确认识

③对大数据的科学认识,有利于人们获得更多的机会来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④大数据的产生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但“大数据”本身却可以被人类认识和利用

A.①②    B. 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简答题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中华美食文化博大精深,西藏林芝的酥油蜂蜜、四川成都的麻婆豆腐、浙江杭州的笋干老鸭煲、贵州雷山的糯米稻花鱼……风味美食数不胜数。各地美食多就地取材,应时而作,搭配姜、葱、蒜、椒等多种辅材佐料,或煎、或炸、或煮、或蒸、或腌、或酿,精制而成。一道道美食让人垂涎欲滴。无论是独自品尝,还是与家人邻里、远客近友共享,都会让人感受到一方水土的恩遇涵养,叹服一方人的智慧辛劳,感慨一蔬一饭来之不易,一饮一啄饱蘸苦辣甜酸。近期,一部介绍中华各地美食的纪录片在央视播出,无数食客闻风而动,众多游子平生意。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作用的有关知识阐述中华美食文化的积极意义。9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在全球观众对选秀节目已经深感疲惫之时,某省卫视成功推出《中国好声音——The Voice of China》音乐评论节目,收视率屡创新高,成为2012年以来中国最火的娱乐节目。它花巨资从荷兰引进全套节目知识产权和设备,但不是单纯模仿和复制欧美的节目模式,而是充分运用数字化手段和社交网络媒体,并利用合理、系统的创新机制进行了中国化改造。大胆的创意、新奇的构想、“腕”级的评委、严谨的管理、亲民的视角,牢牢锁住了观众的眼球。这个节目发挥着巨大的文化影响力,同时也创造了巨大的商业价值。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的有关知识,说明《中国好声音》获得观众追捧,创造巨大商业价值对文化企业经营的启示。12分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2013年3月17日上午9时20分许,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人大代表、向全国各族人民郑重宣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人民大会堂见证,在繁星点点的穹顶下,在如潮涌动的掌声中,习近平坚定表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是共和国领导者对祖国、对人民的情怀和担当:我们不能有丝毫自满,不能有丝毫懈怠,必须再接再厉、一往无前,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回答为什么“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11分

 

详细信息
29. 难度:中等

珠算是中国古代的重大发明,伴随中国人经历了1800多年的漫长岁月。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珠算的计算功能逐渐被削弱,但是古老的珠算依然有顽强的生命力。1992年,安徽省黄山市将“珠算鼻祖”程大故居邻近的一所小学作为珠算文化的传习所。该校的学生一直都接受着珠算文化历史、应用教育,后来该校又发明了“珠心算”,将算盘从手中打到了心里,让珠算这一古代文明焕发出青春。2013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将中国珠算项目列入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对我国的珠算文化的认识?9分

 

详细信息
30. 难度:中等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从辩证唯物论角度说明,为什么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9分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