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难度:中等 | |
|
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为政贵在行”的思想,今天仍显现于我们党的改进工作作风中。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在全党上下兴起了“少说空话、多干实事”的蔚然新风。这表明( ) A.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B.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C.传统习俗在社会变革中发展 D.传统思想是历史文化的积淀
|
|
| 2. 难度:中等 | |
|
2013年9月19日,中央电视台“梅州月·中华情”中秋晚会在“世界客都”广东省梅州市梅县文体中心完美呈现。中秋节的传统意味“团聚”,始终让人向往和珍惜。中秋这一文化纽带让隔海相望的两岸同胞彼此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血脉相连。这说明( ) ①传统习俗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②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一脉相承永不改变 ③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④两岸人民对中华文化有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
|
| 3. 难度:中等 | |
|
依托网络等新兴媒体,大批“微电影”正凭借其“短小精悍”的故事情节,清新朴实的演绎风格,走入公众视野。“微电影”大潜能意味着( ) ①新兴媒体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②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③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④网络文化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
|
| 4. 难度:中等 | |
|
三千年前的诗成功地融入现在的歌词中。如《青花瓷》中的“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涛声依旧》中的“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荷塘月色》中的“我像只鱼儿在你的荷塘,只为和你守候那皎白月光。游过了四季,荷花依然香,等你宛在水中央”。这种风格的创作说明( ) A.古今整合能使古典艺术焕发现代价值 B.中外整合能使现代艺术具有古典韵味 C.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实现作品创新 D.传统文化是现代艺术发展的主要源头
|
|
| 5. 难度:中等 | |
|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网络原生性信息资源大量涌现,出现大量的“虚拟文化资源”,如网络动漫、网络游戏、虚拟艺术创作等,以网络化为形式的当代信息革命,为人类丰富的社会实践成果带来了全面创新的形态——网络文化。这说明( ) A.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检验标准 C.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D.文化创作的灵感来自于社会实践
|
|
| 6. 难度:中等 | |
|
一位艺术家曾说过:“艺术是喜新厌旧的,任何重复必然会使人产生疲倦。”这句话对艺术工作者的启迪是( ) A.实现文化创新就要抛弃一切旧的文艺形式 B.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C.促进民族文化繁荣是艺术创作的根本目的 D.实现文化创新就要避免出现任何与过去重复的东西
|
|
| 7. 难度:中等 | |
|
“京剧是中华民族文化之瑰宝,经历数代艺术家千锤百炼,虽然当今舞台上可运用的高科技手段层出不穷,但京剧还得从传统的韵味上下工夫。”这句话强调了( ) A.继承——文化创新的根基 B.科技——文化创新的动力 C.创新——文化发展的实质 D.交流——文化创新的途径
|
|
| 8. 难度:中等 | |
|
《中国好声音》是一档从荷兰引进的节目,原节目模式的开发商为浙江卫视提供了几百页的节目制作宝典。《中国好声音》考虑到中国观众除了听歌唱,还喜欢听故事的收视习惯,增加了更多对声音背后故事的挖掘。《中国好声音》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有( ) ①实现文化创新,需博采众长 ②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要吸收外国一切文化成果 ③借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吸收外来文化一定要保持民族特色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
|
| 9. 难度:中等 | |
|
下图是2013年第十二届运动会的会徽。其以“中国力量,继往开来”为创新构想,将国人拼搏进取的精神面貌及昂扬向上、积极创新、继往开来的品格完美呈现,代表着当代中国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这一会徽的设计理念说明( )
A.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B.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 C.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D.文化创新要植根于本民族文化的土壤
|
|
| 10. 难度:中等 | |
|
国画,又称“中国画”。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上述材料说明(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③中华文化博采众长 ④中华文化异彩纷呈、内涵丰富 A.②④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
|
| 11. 难度:中等 | |
|
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广东的“围村”、陕西的“窑洞”、福建的“土楼”等民居建筑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民俗民风息息相关,特色鲜明、异中有同,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财富。这说明( ) A.文化的差异性是由各地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决定的 B.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蕴涵着中华文化的共性 C.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D.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而日趋同一、渐趋融合
|
|
| 12. 难度:中等 | |
|
重情义、知感恩、尚坚韧,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是对这种文化的认同,才激发出中华民族战胜各种困难的磅礴力量。这彰显了( ) A.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 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C.中华文化具有特殊的包容性 D.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
|
| 13. 难度:中等 | |
|
(22分)材料一:在日益现代化的今天,婚礼备受年轻人的重视。有人用豪华车队迎亲,以奢侈喜宴祝贺;而更多新人则选择了利用传统婚礼礼仪举办自己的婚礼。这种传统婚礼礼仪既时尚又节俭,还让现代的城市人目睹了久违的传统婚礼场面,很有意义。 材料二:前任文化部部长孙家正说:精美的民族民间文化,是我们的母亲文化,是我们的根。留住祖先的记忆,非常重要。但我们又必须赋予她新的时代精神。 (1)请用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说明为什么今天许多年轻人愿意采用传统的婚礼习俗来举办婚礼。(12分) (2)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分析我们应如何留住“祖先的记忆”和“民族的根”?(10分)
|
|
| 14. 难度:中等 | |
|
(30分)材料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也是一个民族的骄傲。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宝贵遗产,值得加以挖掘整理,使之转化为当代的资源。 材料二: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认为,如今我们处于一个继往开来的时代,一个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一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因此,对待传统文化应当抱三种态度,即分析的态度、开放的态度和前瞻的态度。 材料三:我们的春节,有着太丰富、太多样的传统与风俗,各地的百姓总是会把“过年”这件最喜庆的事儿带上自己最浓郁的地方色彩。有人说:“‘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千差万别,所以,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不同的。” (1)如何正确地对传统文化进行挖掘,使之转化为当代的资源?(9分) (2)说明材料二中对待传统文化的“三个态度”的内涵。(9分) (3)运用中华文化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12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