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难度:中等 | |
|
有人认为:“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始终同步。”上述观点( ) A.没有看到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B.否认了经济对文化的决定作用 C.肯定了文化有其自身的独立性 D.否定了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
|
| 2. 难度:中等 | |
|
下列关于文化经济政治之间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A.政治是基础,文化是政治的反映 B.文化决定政治经济 C.文化促进经济和政治的发展 D.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
|
|
| 3. 难度:中等 | |
|
下列关于文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B.文化素养是人天生就具有的 C.文化是人类想象的产物 D.文化不只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动物世界也有
|
|
| 4. 难度:中等 | |
|
《舌尖上的中国》是近年来收视率最高的一部记录片。它以美食作为窗口,用国际化的叙事方法,展示着中国的日常饮食流变、中国人在饮食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让海内外观众领略中华饮食之美,进而感知中国的文化传统、社会变迁和人生百味。此部记录片的创作方法能够体现出的文化生活道理有( ) ①文化不仅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给予经济重大影响 ③一定的精神文化需要相应的物质载体 ④文化在交流中传播,能够增加国际影响力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
|
| 5. 难度:中等 | |
|
最近一档《爸爸去哪儿》电视节目异常火爆,引发社会高度关注。这档节目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明星宝贝们在野外、沙漠、海岛的笨拙天真等萌点让人倍觉温暖,更在于它让公众开始关注父亲在孩子成长中的地位与作用。以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②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③文化源于又能反作用于社会实践 ④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②
|
|
| 6. 难度:中等 | |
|
当前的许多流行语都产生于中国语言创新最活跃的地方——互联网。“喜大普奔”是极受青睐的一个,表达极度激动和热情。它把“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四个词语糅合在一起,这个词语也逐渐在我们生活中被广泛使用。这体现了( ) 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B.人们在生命中创造和享用文化 C.人们接受文化的影响往往是被动的 D.互联网成了当代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
|
| 7. 难度:中等 | |
|
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事业得到繁荣发展,这不仅改变了每一座城市,更改变了每一个人,百姓生活“更幸福更有尊严。”这说明( )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③优秀文化能塑造人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④文化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促进社会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
| 8. 难度:中等 | |
|
2013年3月5日,温家宝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五年累计7.79万亿元,年均增长21.58%,2012年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从文化角度看,教育发展需要财政支持说明( ) A、经济发展了文化就能发展 B、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C、增加教育支出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 D、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在教育领域的体现
|
|
| 9. 难度:中等 | |
|
2012年农历“龙”年到来之际,不少商家推出各类产品展现传统生肖“龙”的文化,深受百姓喜爱。这说明( )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②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③文化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④文化传承离不开一定物质载体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
| 10. 难度:中等 | |
|
衡量我们国家强大不强大,不是看有几颗原子弹、最高大楼在不在中国、最大广场在不在中国,而是看我们的文化够不够强大、够不够吸引人。这一论断说明( ) A、经济和政治反作用于文化 B、文化决定着政治和经济的发展 C、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D、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经济、政治的反映
|
|
| 11. 难度:中等 | |
|
“沙画瓶 ”是一种源自中东地区的艺术品。 它是将死海海底的彩矿石磨制成的沙子填入玻璃瓶中,组成沙漠、骆驼等形状。 一位中国女孩受此启发,用来自海南的岩石磨制成粉末,替代原来的稀有材料,并将五彩斑斓的沙漠奇景和古老的中国文字相结合,打造出“中国文化遗产系列 ”、“古诗词系列 ”等“沙画瓶”,受到极大的欢迎。 材料表明( ) ①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主观性 ②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借鉴有助于文化创新 ③在实践中可以建立人为事物的联系 ④文化创新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
| 12. 难度:中等 | |
|
“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和谐理念是对《道德经》主张清净和顺、谦下不争、反战尚和等思想的继承。这是对( ) A、传统习俗的继承 B、传统建筑的继承 C、传统文艺的继承 D、传统思想的继承
|
|
| 13. 难度:中等 | |
|
成都开展“百姓故事会”,以身边真实感人故事为核心内容,让百姓讲述自己的故事,凸显了生命的意义、生活的真谛,传递了正能量。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B.文化在继承中不断发展 C.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D.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
|
| 14. 难度:中等 | |
|
《诗经•小雅•鹤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体现的道理是( ) A.文化交流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B.引进外来文化能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 C.正确对待文化差异能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D.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
|
| 15. 难度:中等 | |
|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我们目睹了太多的城市记忆被抹杀,历史文脉被割裂,地域特色被淡化。而扬州通过古城复兴改善人居,实现传统文化载体与现代城市交相辉映的可持续发展思路,打造出一个充满人文精神的扬州城。这启示我们( ) A.传统文化能提升城市品位 B.文化继承是发展的前提 C.传统文化影响城市发展 D.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
|
| 16. 难度:中等 | |
|
随着卷轴徐徐打开,书法名家题写的唐代诗词跃然纸上,丹青流转变成了漫天桃花,男女主人公“人面桃花相映红”的经典场景重现眼前。崔护这首脍炙人口的《题都城南庄》变成了一部时下最“火”的微电影。用微电影演绎和传播唐诗故事( ) ①是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最佳途径 ②表明了现代科学技术对文化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③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④有利于文化的创新促进文化的繁荣。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
|
| 17. 难度:中等 | |
|
中国与非洲国家文化交往历史悠久,在中非文化交流的字典中,没有“排斥”“歧视”“居高临下”这一类词汇,因为我们是平等相待的朋友,是彼此尊重的兄弟。这体现了( ) A.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 B.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C.要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D.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
|
| 18. 难度:中等 | |
|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北宋理学家张载先生的“横渠四教”。这四句话既是张载一生为学的归宿,也可以看作是宋儒的集体文化纲领。这启示当代的学者,要做到对自身文化强烈的自豪感、历史感和责任感就必须( ) A.加强管理、正确引导、反对西化、展望未来 B.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以我为主 C.担当责任、继承传统、服务大众、展望未来 D.立足实践、推陈出新、求同存异、创新发展
|
|
| 19. 难度:中等 | |
|
“爱拼才会赢”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闽南语歌曲,融合了两岸共有的生活情趣和地方文化,能让人深刻感受到它的乡土气息和蕴含的理想、意志和力量。这反映了( ) ①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力量 ②各地区的文化在交流中渐趋融合并保持一致 ③不同民族的文化有着各自的特色 ④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
|
|
| 20. 难度:中等 | |
|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时说:“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这体现了( ) 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 ②民族虚无主义会迷失文化发展的方向 ③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④批判继承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源泉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
|
| 21. 难度:中等 | |
|
由国内举行的“汉语盘点”活动意在用一个字、一个词概括过去的一年,以美丽的汉语来评点不断变化的中国与世界。如2009年的“被”、2010年的“涨”以及2011年的“控”字等。“汉语盘点”活动的文化宗旨是( ) ①彰显汉语魅力,推进汉语传播 ②见证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 ③促进文化创新,加强文化融合 ④立足群众实践,体会文化内涵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
|
| 22. 难度:中等 | |
|
《感动中国》走过了十年的历程,通过它,100多位人物和群体的事迹超越了国界、民族和语言,走进人们的精神世界,挺起民族的精神脊梁。这说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就要( ) A.推动中华民族走向振兴 B.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C.发挥先进模范的榜样作用 D.确立新的道德评价体系
|
|
| 23. 难度:中等 | |
|
琼州胜景五公祠有副脍炙人口的对联:“只知有国,不知有身,任凭千般折磨,益坚其志;先其所忧,后其所乐,但愿群才奋起,莫负斯楼。”这副对联生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中( ) 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 ②公正廉明、崇尚平等的民主精神 ③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超然胸襟 ④自强不息、坚韧不拨的顽强斗志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
|
| 24. 难度:中等 | |
|
皮影戏又称“灯影戏”,这门比京剧还要古老1000多年的表演艺术,将绘画、刻纸、说唱、戏曲等融为一体,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皮影戏的发展历程表明( ) ①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②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原因 ③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④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
|
| 25. 难度:中等 | |
|
所谓文化的自信,就是要对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分自信,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创造的革命传统文化要充分自信。高度的文化自信源于(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③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现实国情 ④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A.②③ B.①④ C.①② D.③④
|
|
| 26. 难度:中等 | |
|
75岁的老革命孙征,用5年多时间、自费30多万元、行走5万千米,在30多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举行了400多场爱国主义巡回宣讲活动。孙征老人的上述做法 ①源于爱国主义是中国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 ②反映出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③体现出爱国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④印证了社会主义与爱国本质上是一致的 A.②④ B.①③ C.①② D.③④
|
|
| 27. 难度:中等 | |
|
由张艺谋、王潮歌、樊跃“印象铁三角”组合最新导演创作的印象系列第六部作品《印象普陀》,在浙江普陀揭开全球首演的帷幕。印象系列的六部作品虽同冠“印象”之名,但每一部都风格迥异,凝聚着不同地域浓烈、深刻的文化特色和独树一帜的气质、风韵。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是因为( ) A.中华文化所特有的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包容性 B.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使世界文化五彩缤纷、丰富多彩 C.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培育、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D.不同的区域、不同的自然环境,有不同的文化特征
|
|
| 28. 难度:中等 | |
|
2013年9月13日至9月16日,第二届中国西部民族文化博览会在兰州举行。宣传推介各族文化,集中展示民族文化改革发展成就,通过商业、信息、文化、艺术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增进全国各民族间的友谊。西部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这表明( ) ①中华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②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③各民族文化的差异逐步消失 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
| 29. 难度:中等 | |
|
在本届博览会上展示的许多民族文化成果有的已经面临着失传的危险。面对这一现象,当务之急是( ) A.提高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能力 B.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C.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特色文化 D.加强与其他民族文化的融合
|
|
| 30. 难度:中等 | |
|
为了推动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中宣部、中组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了“双百”人物的评选活动。2009年9月10日,评选出了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任务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所以要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因为爱国主义是 ( ) ①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②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 ③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④公民追求的最高道德目标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
| 31. 难度:中等 | |
|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 ) ①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 ②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③被外来文化所同化 ④剔除外来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
|
| 32. 难度:中等 | |
|
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两个决定,分别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一举措的意义在于( ) ①培育伟大民族精神 ②凝聚强大民族力量 ③塑造坚韧民族品格 ④提高民族科学素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
| 33. 难度:中等 | |
|
《北京味道》是北京电视台的大型人文美食纪录片,它记录了这座城市有关唇齿之间、味蕾之中的情缘与记忆。北京味道兼有宫廷御膳的皇家贵气和历久弥新的胡同味儿,既有融贯古今中西的饕餮大餐,也有一道道妈妈的拿手菜。这主要体现了北京饮食文化( ) A.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B.具有包容性 C.具有相对稳定性 D.具有独特性
|
|
| 34. 难度:中等 | |
|
在北起毛乌素沙漠、南至金锁关,东起黄河、西至子午岭这块土地上,世世代代的陕北人“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用民歌向世人展示着自己特有的生活方式、人生态度。黄土高原广袤、雄浑中透出几分苍凉的自然环境,赋予陕北民歌独特的地缘基因。这表明陕北民歌具有很强的( ) A.民族性 B.区域性 C.包容性 D.创新性
|
|
| 35. 难度:中等 | |
|
2012年11月28日,国家广电总局叫停某地方电视台竞猜节目《棒棒棒》,原因在于其违规制作播出低俗娱乐节目而造成不良影响。这告诫我们( ) ①文化创新必须坚持正确方向 ②要发展经典、高雅的大众文化 ③应弘扬主旋律,培育文明风尚 ④必须克服文化市场的盲目性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
|
| 36. 难度:中等 | |
|
诚信中学生的道德实践直接丰富了人们的道德想象(对社会道德的全面认识,以及由此产生的道德自信),人们的道德想象又影响着社会道德风貌。这说明( ) A.道德实践是道德想象的基础 B.道德自信决定社会道德风貌 C.社会道德风貌因道德想象而发展 D.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
|
| 37. 难度:中等 | |
|
中国已经进入到了从国家战略层面尚美、求美,从社会层面发现美、弘扬美,从个体内心认同美、追求美的时代。这需要我们( ) ①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②发挥美育在文化传播中决定作用 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④抓住传统美德教育这一中心环节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
|
| 38. 难度:中等 | |
|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文化自觉( ) ①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 ②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 ③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 ④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
| 39. 难度:中等 | |
|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志愿者队伍日益壮大。志愿者们不计报酬,帮助他人,服务社会,践行志愿精神,传播先进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上述内容说明( ) ①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我做起 ③经济发展水平取决于人的思想道德水平 ④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
| 40. 难度:中等 | |
|
近年来,我国开展道德模范评选活动,树立来自基层、来自群众的道德楷模,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我国之所以重视思想道德建设是因为它( ) 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心环节 ②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方向 ③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④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
|
| 41. 难度:中等 |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重视良好家风建设。家风是指一家或一族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家风代代相沿,陶染后辈,深刻影响家族成员的个性。家风连着民风,影响社会风尚。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风的培育和传承。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朱柏庐的《治家格言》、曾国藩的《曾国藩家书》、傅雷的家书家信,都堪称一定时代家风家教的典范。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相关知识,分析传承良好家风对于塑造人生的作用。(10分)
|
|
| 42. 难度:中等 |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回首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华儿女追求中国梦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清晰的轨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梦的价值支撑。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深厚的家国意识和民族情怀等精神特质,在今天仍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运用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什么能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助推“中国梦”的实现。(10分)
|
|
| 43. 难度:中等 | |
|
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栏目,邀请当代文化名人,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讲解那些原本拗口的、难于理解的古书典故,深受广大群众特别是不喜欢古文的青少年的喜爱,这对传播中国古代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针对其中“于丹《论语》心得”的热播,有专家说:“中国老百姓不缺圣贤书,他们缺少心灵鸡汤。于丹只是用了一个最昂贵的材料,给他们炖了一锅鸡汤。至于有人说她浪费,她也完全有理由:千年人参藏在抽屉里,就给几个掉了牙的老先生闻闻,岂不可惜?” 从文化继承和发展的角度,阐述“于丹《论语》心得”热播给我们的启示。(10分)
|
|
| 44. 难度:中等 |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诚信”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具有公正、不偏的特性;中国传统社会崇尚诚信,以“诚”为道德之本、行为之源,而以“信”为德目之一。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和法治社会条件下,其内涵与时俱进,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诚信”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要求人们自觉守法,真诚守信,树立适应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的价值观与道德观。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材料中“诚信与时俱进,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的合理性。(10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