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政治试卷 > 试卷信息
2015届江西省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考试政治试卷(解析版)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说:“人们在根本上所称为艺术作品的,总是理解为人的一个创造物,以便把它和自然作用的结果区别开来。”对此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①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纯粹的自然物不能称之为文化

③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④艺术作品是人对自然的审美意象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徜徉于山林泉石之间,而尘心渐息;意游于诗书图画之内,而俗气潜消。”这告诉我们

A.要积极参加各种文化活动           B.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C.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D.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在知识经济时代,有人把国家区分为“脑袋国家”和“躯干国家”,“脑袋国家”通过生产和输出知识产权支配“躯干国家”,“躯干国家”受“脑袋国家”的控制与盘剥。上述材料对我们的启示是

①要把文化创新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和目的  

②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③要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 

④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决定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2011年8月4日,“2011中国•龙人古琴文化艺术节”闭幕。来自两岸的400多位专家、学者、古琴演奏家、古琴爱好者相聚在一起,为厦门听众带来一场承载华夏文明的视听盛宴。 古琴文化艺术节期间还举办了两岸文化创意产业高峰论坛,进一步扩大了两岸文艺界的合作交流。 这说明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本身具有经济功能

②文化对经济有反作用,有服务两岸经济的功能

③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人,有决定思维方式的育人功能

④文化对政治有反作用,通过文化交流就能实现祖国统一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舌尖上的中国》是近年来收视率最高的一部记录片。它以美食作为窗口,用国际化的叙事方法,展示着中国的日常饮食流变、中国人在饮食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让海内外观众领略中华饮食之美,进而感知中国的文化传统、社会变迁和人生百味。此部记录片的创作方法能够体现出的文化生活道理有

①文化不仅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给予经济重大影响

③一定的精神文化需要相应的物质载体    

④文化在交流中传播,能够增加国际影响力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电影《泰坦尼克号》和歌剧《罗密欧和朱丽叶》因歌颂纯真的爱情而为世人所熟知,我国的爱情名著《牡丹亭》以舞剧的形式在纽约上演,也为美国观众所欣赏。这些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都深深打动世界各地的人们。这说明

①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②在实践中产生的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共性 

③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④尊重文化多样性就是要承认文化的同一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2013年3月,广东某市的读书月活动提出,文化强市从阅读开始。建设文化强市过程中,读书的意义不可替代。强调读书的文化意义,是因为

①文化在人民大众的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   

②先进文化是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④文化影响人的实践、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随着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北京越来越多的中餐馆开始提供英文菜单,但一些菜单的译法闹出不少笑话。近来有关部门出版了《美食译苑——中文菜单英文译法》一书,将2 158道中餐菜名翻译成外国人能看懂的英文名称。此举有助于

A.丰富中华饮食文化的内涵            B.促进中西饮食文化的传播

C.展现中华饮食文化的魅力            D.减少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在2013年6月21日举行的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新疆天山成功入选,成为中国第44处世界遗产,至此世界遗产总量位居世界第二。我国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因为

①文化遗产是研究人类文明趋同发展的重要证明 

②文化遗产是彰显人类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③文化遗产是展现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标志

④文化遗产得到保护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2013年10月,中国领导人密集出访东南亚,提出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历史上,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和繁荣,中国、印度、阿拉伯文化都先后传入东南亚,使东南亚文化更加丰富多彩。这表明

A.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传播的主要手段   

B.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兼收并蓄

C.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D.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微信作为一种互动性更强、传播速度更快的传播方式,获得了众多手机用户和网民的青睐,很多人用微信交流信息。这种现象揭示

①文化传播方式是不断发展的              

②传媒的发展推动着社会发展

③传播方式的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动力        

④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①③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从孔子学院的设立到中国文化年的举办,从《媳妇的美好时代》走红非洲到《印象马六甲》大型实景演出首次走出国门,中华文化走出去渐入佳境。假如让你写一篇有关此类活动的新闻报道,你认为比较合适的标题是

A.文化传播:推动世界文化逐步趋向统一     

B.文化发展: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C.文化传承:文化要在发展的基础上继承    

D.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友好使者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一位中国知名作家曾说:“我必须承认,在创建我的文学领地中,美国的威廉·福克纳和哥伦比亚的西亚·马尔克斯给了我重要启发。我追随在这两位大师身后两年,即意识到,必须尽快地逃离他们。体现的道理是

A.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是文化创作的根本途径 

B.学习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必须以我为主

C.植根民族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D.继承外来文化是文化创新的主要任务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是中国第一部深入探索东西方文化的纪录片,该片用全球化的视野展现文化交流与碰撞,包容共同与差异,将思考隐于影像的绚烂之中,一经播出就受到了观众的喜爱。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能够促进文化创新   

②民族文化的个性要通过共性表现出来

③文化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④消除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是实现文化繁荣的必要条件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春节是万家团圆的日子。每逢春节,人们不远万里、跋山涉水,只为和家人朋友吃顿团圆饭。这说明,作为节日文化,春节

具有凝聚中华民族的重要作用    ②是中华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③决定人们的实践活动和交往方式④创新了文化交流传播的渠道和方式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由女建筑师珍妮·甘领导的建筑事务所为芝加哥设计的82层“水楼”Aqua建成,这是迄今为止由女性建筑师领导的事务所设计的最高建筑物这幢外表呈现波浪形的建筑物,带来了摩天楼设计的新方式,促进了建筑艺术的发展。摩天楼的设计说明

A.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B.文化创新有利于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C.传统建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D.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2013年5月15日,杨振宁、莫言、范曾三位大师与青年学生进行了一场“科学与文学的对话“活动。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中国书画大师范曾先生一贯倡导“回归古典,回归自然”,在他笔下的人物从古代先哲大儒到野牧村童等都能使人感受到守望祖国传统文化、关怀社稷民生的胸怀。这启示我们

全面继承才能把中华传统文化提升到新的水平

中华文化会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只有继承优秀中华文化才能实现中华文化的创新

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莫言在谈到创作过程时说:“从马尔克斯文学里面得到很多的滋养,他是没见面的大师。”莫言说自己曾学过马尔克斯,但在创作生涯中,也不断消化吸收并尝试自己的想法。莫言的创作体会启示我们

A.不同国家作家的审美观相同               

B.文化交流能够增强文化影响力

C.对待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D.文化竞争并不排斥文化合作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浮生六记》是清代文学家沈复的作品,文学界称《浮生六记》为“小红楼梦”。其中《海国记》“册封琉球国记略”页中的文字清晰地记载了黑水沟为中国清廷与琉球国的分界线,钓鱼台明显在中国领域内的事实。可见

A.文学作品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B.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

C.史书典籍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D.史书典籍有助于丰富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增强民族凝聚力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行,郑和下西洋,都带回了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并为中华文化所吸收和借鉴。这突出体现了

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B.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C.中华文化一脉相承      D.中华文化的继承性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塑料技术诞生106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百万种。这一情况说明:

A.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物的存在与发展依赖于人的意识

B.人们有意识地创造人工自然物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自然物的规律

C.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人造物可以脱离天然物而存在

D.人类通过实践可以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使其打上人的烙印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为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持续释放改革红利,到目前为止,新一届政府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已达221项,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的成效正在显现。这说明

①实践活动具有能动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③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④真理在实践中超越自身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下列诗句与下边漫画所蕴涵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满分5 manfen5.com

A.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B.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D.梅虽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针对飞船、空间实验室、空间站关键性技术问题进行集中攻关。本次成功对接成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阶段的重要一步,为后期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表明,我国的航天工作者 

①把握了矛盾主要方面,揭示了事物的性质  

②注重量的积累,为质变准备必要前提条件

③集中优势力量,抓住不同阶段的主要矛盾 

④把握固有联系,努力避免主观臆造性联系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指出,“如果我们的 GDP 无法让人民群众的收入增长,那 GDP 增速再高,也是‘自拉自唱’,并不利于发展,也不利于稳定。”从哲学角度看,这主要体现了

A.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

B.发挥人民群众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C.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意愿为一切工作的唯一目的

D.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价值选择的最高标准

 

二、简答题
详细信息
25. 难度:困难

过年放鞭炮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它承载着亲人团聚的幸福。是“中国年”年年必不可缺少的元素。但2013年1月由于多地雾霾天气的出现,许多地方出台政策禁止或减少燃放烟花炮竹,这就使年味淡了一些,于是很多人在“要民俗要年味”还是“要蓝天要健康”上产生了纠结心理。

结合材料,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谈谈你对中国人过年纠结心里的认识?14分

 

详细信息
26. 难度:困难

2010年10月31日,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圆满落幕,但是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主题是世博会的灵魂,一个好的主题,总是在筹办世博会中经过多次酝酿而产生。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既延续了关注自然这个主题,又鲜明的表现了生活更美好这个新的创意。下面是近几届世博会的主题:

时间

国家

城市

主题

2000年

德国

汉诺威

人类—自然—科技—发展

2005年

日本

爱知县

超越发展:大自然智慧的再发现

2010年

中国

上海市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下图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志愿者标志,其主体既是汉字“心”、也是英文字母“V”、又是嘴衔橄榄枝飞翔的和平鸽构成。与世博会会徽“世”异曲同工,在呈现中国文化个性的同时,表达了志愿者的用“心”和热“心”。

满分5 manfen5.com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的相关知识说明历届世博会主题和上海世博会志愿者标志的确立是如何体现文化创新的。12分

 

三、综合题
详细信息
27. 难度:困难

材料一  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不失时机坚定不移地深化分配体制改革,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破除一切妨碍实现社会公平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让人们“共享尊严荣耀”,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材料二  我省某地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在大力推进“美好乡村”建设过程中,按照“一村一主题、一村一文化、一村一特色”的建设思路,深入挖掘、弘扬村落文化,用文化提升乡村品位,丰富乡村内涵,使美好乡村更具特色、更富魅力。

1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观的知识,说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什么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12分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作用,谈谈“用文化提升乡村品味”的意义。12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