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政治试卷 > 试卷信息
2013-2014学年度吉林省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解析版)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哲学作为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观念形态,它们的内容  

A源于哲学家的主观想象

B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C是对客观现实世界的真实反映

D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中国科学巨星、航天之父钱学森曾说:“我认为今天科学技术不仅仅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而是人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整个的知识体系,而这个体系的最高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这表明( 

A.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B.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是相互区别的

C.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D.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总和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法国和美国天文学家发现宇宙的遥远区域中存在一个早期星系,星系中的恒星大约形成于135亿年前,仅仅晚于宇宙大爆炸大约2亿年。这说明  

①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②上帝和诸神创造天地的说法是荒谬的 

③上帝创造生物的观点是极其荒谬的 

④人类的产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坚信自己拥有强大的心理潜能,并勇于挖掘,会激发顽强的意志力,从而可以更冷静地面对偏见、伤害和挫折,最终一步步赢得成功。这表明   )

①人能够揭示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

②人能够积极主动的去改造世界

③意识对人的生理过程有着能动的反作用

④意识推动了一个人的健康成长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到了19世纪中叶,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客观条件具备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批判地吸收了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创立了崭新的唯物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  

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D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的对立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右边漫画《机会多半都是自己放走的》给我们的启示是(   

满分5 manfen5.com

①要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②能否抓住机会与个人的主观意识无关  

③错误的意识对人的行为不具有导向作用    

④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提高个人的自身素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按照中央部署从2008年9月开始全国各级党组织党员分三批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这主要是因为科学发展观可以  

A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B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引导人们追求美好未来

C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变为变革社会的物质力量

D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坚实的物质力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天上的一切星宿,地上的一切陈设,总之,构成大宇宙的一切物体,在心灵以外都没有任何存在。”该观点属于  

A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人看物的眼光有“直”与“曲”之分。直的,看到的是事物表面的姿态;曲的,看到的是事物的内部姿态及对外与他物的关系。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人的意识活动具有主观随意性       B人能把握事物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C人的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D人类的认识活动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唐代诗人柳宗元在《三赠刘员外》一诗中写道:“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下列观点与该诗句所含哲理相符的是()

①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②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

③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   ④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窗户),见天道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我国地质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样,自然灾害频发。因此,科学防灾减灾对经济社会发展极为重要。这里包含的道理有  

①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

②地质气候变化虽然复杂但一定有内在规律 

③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就可以防灾减灾 

④顺从自然是防灾减灾的根本出路

A①②  B③④  C②③D①④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2013年我国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同时提高针对性、灵活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体现了(   

A.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B.运动属性与物质载体的统一

C.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D.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统一

 

二、简答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世博会自诞生以来,一直讲述并预言着世界的改变,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走向成熟。世博会是展示台:上海世博会吸引了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集中展示了最新的科技成果、多元的世界文化以及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世博会是大课堂:上海世博会拓展了人们的知识视野,激励了全社会的创新热情,眺望了世界文明的未来。世博会是助推器: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使美国汽车业大放异彩;1993年大田世博会推动了韩国从出口加工型经济向自主创新型经济的转变;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深化了人类对人与环境关系的思考和探索,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驿站。

结合材料,用哲学中有关认识的观点,说明世博会为什么能“讲述并预言着世界的改变。”

 

详细信息
14. 难度:困难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行”原指“五材”,即水、火、木、金、土。早期的“五行”说反映了人们对事物多样性及世界本原的认识。西周末年,史伯提出了“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的观点。

材料二 霍尔巴赫是18世纪的一位著名哲学家。他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及其属性都是不变的,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不同性质的事物和现象都是原子的结合和分离在空间位置的变化所造成的。

材料三 恩格斯说:“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当我们把各种有形的存在着的事物概括在物质这一概念下的时候,我们就是把它的质的差异撇开了。因此,物质本身和各种特定的、实在的物质不同,它不是感性的存在着的东西。”

1上述三种观点共同体现了什么样的哲学世界观?

2对以上三种观点作出简要评价。

 

详细信息
15. 难度:困难

某校高三2班组织学生针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正确性进行大讨论:甲组认为,唯物主义都是科学的,都是我们应该提倡的;凡是唯心主义都是非科学的,我们应彻底否定。乙组认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各有得失,应辩证地认识。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什么?

2对两组同学的观点你是如何认识的?

 

详细信息
16. 难度:困难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并未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具体论述。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信仰迷失、价值取向扭曲、道德失范等社会问题。因此,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就归纳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希望引领整合多样化社会思潮。这一体系内涵丰富,但不够简明、不便于群众传播践行。与此同时,各地广泛开展了地方精神的提炼和培育活动,深化了对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在总结群众实践、吸取中华文化传统精华、借鉴人类文明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24个字的提炼,把高深的理论变成了老百姓看得懂、记得住、能遵守的价值信条,既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又集中反映了人类文明共同的价值追求。

运用《生活与哲学》中有关“求索真理的历程”的观点,结合材料分析我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索过程。

 

详细信息
17. 难度:困难

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一直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是对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等问题的正视,更是今后对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规划和指导,必将促进社会和谐、民生改善。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三、综合题
详细信息
18. 难度:困难

作为一项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从三十多年前开始,中国的改革就一直在探索中前行。随着世情、国情不断发生深刻变化,中国的改革开始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这需要政府用改革的办法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以全局的视角对改革所涉及到的各方面、各层次、各种要素进行统筹思考,协调各种关系,确定目标并为其制定正确的战略、路径,不断把改革引向深入。

改革的主体绝不仅仅是政府。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表明,任何成功的改革,最不可缺的是善于表达、积极参与的负责任的公民。

1请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的原理分析说明我国政府对改革进行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的原因。

2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在参与改革过程中怎样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四、简答题
详细信息
19. 难度:困难

30年前,小岗村18名农民签下分田到户的生死状,率先实行农业生产大包干,最终18户农民的想法转变成整个国家的希望。进而确认为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如今,农村改革又面临着如何适应较高生产力发展,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内需等问题。但我们相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广大农民会继续从本地区实际出发进行伟大实践,在实践中认识、检验和发展真理。

 请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现在哪些方面?

 

五、综合题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

材料一   2008-2012年我国中央财政节能环保支出值及增长率

满分5 manfen5.com

注:2008-2012年我国GDP年平均增速约为9%。

  2008-2012年我国万元GDP能耗与废气排放状况

 

万元GDP能耗

(吨标准煤/万元)

废气排放情况(万吨)

二氧化硫排放

烟尘排放

2008年

093

23213

9016

2009年

090

22144

8477

2010年

081

21851

8291

2011年

074

22179

12788

2012年

071

——

——

注:万元GDP能耗(吨标准煤/万元)世界平均水平约为037。

材料二 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一个从萌芽认识到视之为社会价值目标的认知过程。新中国成立初,受物质匮乏等历史条件的影响,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强调征服自然;改革开放前,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矛盾不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生态建设遇到严峻的挑战。存在的问题有:环保产业市场化程度差,集中度低;立法滞后、执法监督机制不健全,部分企业节能减排措施尚未完全落实甚至违规排污;部分国人不顾公共利益追求无节制的生活方式加剧环境恶化……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保形势,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1)指出材料一中图、表所反映的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一、二,运用国家财政的有关知识,简要说明财政支出对节能环保工作的积极意义,并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知识为解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出谋划策。

(3)结合材料二,运用“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的知识,分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一个从萌芽认识到视之为社会价值目标的认知过程的原因。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