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难度:中等 | |
|
“黟县小桃园,烟霞百里间。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李白的《小桃源》道出了安徽黟县乡村的独特景观,风景幽美,古老文化酝酿出醇厚从容的民风人情。这表明( ) ①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②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 ③文化环境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④人们的文化素养是在教育中培养起来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
| 2. 难度:中等 | |
|
江苏省“十二五”期间将实现向文化强省跨越式发展,其重要标志之一是使文化产业尽快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以人为本,“以文化人”,是文化发展的最高境界。为此,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必须( ) A.最大限度提高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B.发挥文化的感染力和感召力,建设人民的精神家园 C.着力提高文化创新能力,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D.加强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提升文化竞争力
|
|
| 3. 难度:中等 | |
|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并不高,但当时却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使得该时期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黄金时期。材料主要说明( ) A.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B.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C.文化对社会生产方式有重大的影响 D.文化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
|
| 4. 难度:中等 | |
|
古人曾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感叹,但随着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感情的交流、信息的传播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或手机来实现。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文化传播总是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 ②文化传播的途径发生了重大变化 ③网络等现代媒体正逐步取代传统媒体 ④现代媒体的出现丰富了文化传播的手段 A.①③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
|
| 5. 难度:中等 | |
|
“实事求是”一词源自班固所著《汉书》,本指一种治学态度和方法。毛泽东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对“实事求是”进行新的阐释,从而形成了一个意义重大的哲学命题。材料说明( ) A.文化继承就是全部承袭 B.文化发展是文化继承的必要前提 C.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前提 D.我们对待传统文化要先继承后发展
|
|
| 6. 难度:中等 | |
|
汉语作为中国各民族的通用语言,承载着中国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与国外“汉语热”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社会外语风潮蔓延,许多人能讲一口流利的外语,而写出的汉语文章却错误连篇,这与多年来国家忽视学生的汉语教育是分不开的。对此( ) ①国家应加强教育在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功能 ②我们应该变革教育方式,以开放的心态全面接受外来文化 ③我们应学会对自己民族语言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④国家应加强对中国文化遗产保护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
|
| 7. 难度:中等 | |
|
不同民族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有着不同的特点,文化具有多样性。人们常说,法国人浪漫,德国人严谨。这种差别的形成是由各民族的( ) A.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的 B.遗传因素决定的 C.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 D.自然、社会环境等因素综合决定的
|
|
| 8. 难度:中等 | |
|
2013年2月7日,南京“江宁织造博物馆”面向公众 A.文化创新是历史的真实再现 B.科技进步促进文化创新 C.传统文化因技术才得以继承 D.博采众长促进文化融合
|
|
| 9. 难度:中等 | |
|
珠算是中国古代的重大发明,伴随中国人经历了1800多年的漫长岁月。它以简便的计算工具和独特的数理内涵,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2月4日正式批准中国珠算项目列入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珠算申遗成功,是因为 ①蕴涵着民族文化的魅力 ②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③能够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④在古代,中国科技长期处于世界前列 A.①③ B.①② C.①④ D.②④
|
|
| 10. 难度:中等 | |
|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说:“人们在根本上所称为艺术作品的,总是理解为人的一个创造物,以便把它和自然作用的结果区别开来。”对此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 ①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纯粹的自然物不能称之为文化 ③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④艺术作品是人对自然的审美意象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
| 11. 难度:中等 | |
|
经过全球征名活动,中国第一辆月球车命名为“玉兔号”。传说中,当年嫦娥怀抱玉兔奔月,玉兔善良、纯洁、敏捷,“玉兔号”充分体现全国人民乃至全球华人的意愿。这表明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②传统文化具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特质 ③中华儿女对中化传统文化具有强烈认同感 ④中国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
|
| 12. 难度:中等 | |
|
“勤”应是孩子的必备素质,但如今这一标准越来越被淡化。勤劳挣钱被认为是“死脑筋”;勤奋学习被嘲笑为“不聪明”;勤恳工作被定义成“有点傻”。加强勤劳教育有利于 A.实现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 B.弘扬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民族品格 C.增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内在气质 D.奠定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
|
|
| 13. 难度:中等 | |
|
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为此我们应该 ①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 ②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④加强自身修养,追求更高思想道德目标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
|
| 14. 难度:中等 | |
|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共同追求的“中国梦”。实现这一梦想,必须大力弘扬“中国精神”,因为“中国精神”是( ) A.展现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B.推动文化发展创新的根本途径 C.中华民族走向繁荣的精神动力 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
|
| 15. 难度:中等 | |
|
目前,我国影视文化市场在面对精品短缺问题的同时,还存在着相同题材、相同形式影视作品,同质化竞争导致产能严重过剩、文化消费意愿下降的现象。这一现象( ) ①反映了当代文化消费的大众化特点 ②凸显了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盲目性 ③表明文化发展要改变人的消费观念 ④要求文化生产面向群众多样化需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
|
| 16. 难度:中等 | |
|
2013年4月12日晚,由山东省吕剧院创作演出的吕剧《百姓书记》在百花剧院汇报演出,该剧取材于县委书记王伯祥的真实经历,用戏曲艺术特有的手段,塑造了一个改革开放时期县委书记的形象,极大的感染了现场的观众。吕剧《百姓书记》的演出成功,说明 A.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B.中华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持征 C.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D.进行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
|
| 17. 难度:中等 | |
|
相传蒙古人打败西夏党项族后,并没有杀掉其全部族人,而是毁灭了他们的文化,最后党项族终于消亡了。这反映了 A.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会阻碍社会进步 B.优秀的民族决定了优秀的文化 C.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D.文化决定了一个民族的命运
|
|
| 18. 难度:中等 | |
|
“心态决定姿态,从而决定生活状态。世界本来就是不公平的,也没有人是完美的,你的职责是比别人多勤奋一点、多努力一点、多有一点理想。要懂得左手温暖右手,相信明天会更好,我就是这么走过来的。”这是《中国企业家》年度最具影响力企业领袖颁奖典礼上,马云诠释的对“平凡”的理解。从文化生活角度看,上述材料说明了 ①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②要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④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A.②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
|
| 19. 难度:中等 | |
|
下面漫画说明了( )
A.文化与经济紧密联系 B.封建落后思想残余在当今社会还起着消极影响 C.腐朽文化污染文化环境,危害社会 D.落后文化变换新的形式在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
|
|
| 20. 难度:中等 | |
|
针对上述漫画所反映的文化现象,我们的对策应包括 ( ) ①必须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②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 ③需要不断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 ④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加强中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③
|
|
| 21. 难度:中等 | |
|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 A.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 B.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D.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
|
| 22. 难度:中等 | |
|
2012年央视龙年春晚上,民族歌舞大联欢《幸福大家庭》展现了一幅“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的民族画卷。这表明( ) ①中华文化具有区域性和稳定性 ②中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③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④中华文化呈现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
|
| 23. 难度:中等 | |
|
中华文明在古代有过辉煌的历程。古代中华文化高度发展,并以博大的胸襟广泛吸收外域文化,进入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的时期是( )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的统一时期 C.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
|
|
| 24. 难度:中等 | |
|
“一个国家没有凝聚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就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高度的凝聚力和超越的创造力。”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关系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 ①注入时代精神才能摒弃民族精神中的糟粕 ②注入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日益丰富 ③弘扬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失本色 ④弘扬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与时俱进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
|
| 25. 难度:中等 | |
|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自王昌龄的《出塞》。洋溢诗人的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这说明传统文艺( ) ①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②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③具有反映人们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作用 ④展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
| 26. 难度:中等 | |
|
2013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文化机制改革创新迈出了新的步伐.实现了新的突破,形成了新改革合力。对“文化机制创新”认识正确的是 ①文化机制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②文化机制创新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③文化机制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④文化机制创新的根本目的是繁荣文化 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③④
|
|
| 27. 难度:中等 | |
|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文化自觉 ①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 ②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 ③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 ④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
| 28. 难度:中等 | |
|
(25分)材料一 文化在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和推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蕴含着团圆、和谐理念的中国春节,日益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也带来了新的商机;孔子学院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科技创新成就赢得了世界赞誉……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力,提升了国家形象,增强了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 材料二 孔子学院被誉为21世纪传播中华文化的“新丝绸之路”。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成立,至2011年11月,全球已有10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350多所孔子学院和500个孔子学堂,全球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已达1亿人。目前还有76个国家的400多个机构强烈要求申办孔子学院。孔子学院如雨后春笋一般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 材料三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识和名片,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中宣传部秘书长官景辉说。他认为,应该从三方面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一是重视内容创新,增强吸引力;二是重视出口平台和对外营销渠道的建设;三是重视发展新兴产业,努力形成对外文化贸易新的增长点。 (1)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一的理解。(9 分) (2)结合材料二,从文化的多样性和我们的中华文化角度分析为什么孔子学院能够如雨后春笋一般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6分) (3)结合材料三,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请你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出自己的建议。(8分)
|
|
| 29. 难度:中等 | |
|
(14分)以“天辽地宁、爱国奉献、诚信务实、创新争先”为表述的新时期“辽宁精神”于10月30日正式确定。新时期“辽宁精神”既是对辽宁人民团结奋斗、勇于创造的厚重历史文化和辉煌发展历程的高度凝练,更是对辽宁人民共有精神气质与价值追求的高度升华,体现了辽宁气概、辽宁风格、辽宁特色,是60年来辽宁人民奋斗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辽宁人民创造富庶文明、幸福安宁生活的美好愿望和不懈追求。结合材料回答: (1)新时期辽宁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有何关系?(6分) (2)如何弘扬和培育辽宁精神? (8分)
|
|
| 30. 难度:中等 | |
|
(9分)前段时间在达州发生了这样的一件事情,三个小学生看到一位老婆婆摔倒,于是上前将其扶起,谁知刚被扶起的老人却死死抓住孩子的手,说是孩子们将她撞倒了,然而三个孩子却坚持自己只是扶起了老人,并没有撞倒老人。老人摔倒该不该扶,再次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话题,也成为引发人们对当今社会道德、良知是不是滑坡的忧虑与思考。事实上,从2006年的彭宇案至今,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善行义举不胜枚举,一个又一个“最美”人物用他们的行为在默默地宣示,真善美从未离我们远去,而是时时处处存在于我们身边。任何时候,在关注发生纠纷的“摔倒”个案时都不能忘记,“最美”远比“诬赖”更多。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如何使国人面对此类事情“与其一味痛心道德缺失,还不如从自己开始,唤醒真善美的人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