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难度:中等 | |
|
哲学基本问题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A.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及有无同一性 B.世界观和方法论及其相互关系 C.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及其相互关系 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军对垒还是四军对垒
|
|
| 2. 难度:中等 | |
|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史上的两个基本派别,唯心主义者都主张 A.事物是感觉的集合 B.事物是理念的影子 C.意识是世界的本原 D.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
|
| 3. 难度:中等 | |
|
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是 ①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②一元论和二元论 ③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④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
|
| 4. 难度:中等 | |
|
“闭上眼睛,就是天黑”从哲学上看是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认为物质是客观精神派生的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否认了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的观
|
|
| 5. 难度:中等 | |
|
世纪法国爆发了世界瞩目的启蒙运动,启蒙大师们高举自由、平等、人权和理性的旗帜,向封建专制制度和宗教神学发动了猛烈的进攻,从而迎来了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这说明 A.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B.马克思主义哲学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变革 C.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D.哲学革命是法国和德国革命的导火索
|
|
| 6. 难度:中等 | |
|
孔子提出“畏天命”“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这是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
|
| 7. 难度:中等 | |
|
在古代欧洲,有过这样一首诗:“那时候,上面的青天还没有称呼,下面的大地也没有名字,其阿玛诗(即海洋)是大家的生母,万物都和水连在一起。”这首诗体现的是 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唯心主义观点
|
|
| 8. 难度:中等 | |
|
下图漫画中公鸡的观点与下列选项的哲学思想一致的是
A.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B.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C.存在就是被感知 D.天不变,道亦不变
|
|
| 9. 难度:中等 | |
|
“推动哲学家们前进的,绝不像某些人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的思想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且迅速的进步。”这段话阐明了 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②哲学的发展是纯自然的过程 ③科学思想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④哲学随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
| 10. 难度:中等 | |
|
人们总是按照自己对周围世界和人生的理解做人做事。有人认为命由天定,因而身处困境时消极等待,逆来顺受;有人认为人定胜天,因而在困难面前积极奋斗,不屈不挠。这段材料说明 A.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B.哲学不等于自发产生的世界观 C.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 D.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
|
| 11. 难度:中等 | |
|
从远古时代开始,人们就把“天”作为人类智慧追索的对象,诗人屈原曾提出172个“天问”。下列选项中,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是 ①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②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③天地万物都是“绝对精神”的产物 ④存在即被感知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
|
| 12. 难度:中等 | |
|
恩格斯指出:“任何哲学只不过是在思想上反映出来的时代内容。”这说明 A.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B.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D.任何哲学都是一定时代社会内容的正确反映
|
|
| 13. 难度:中等 | |
|
在餐桌浪费现象严重、铺张奢糜之风盛行的今天,“光盘(吃光盘子中的食物)活动”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共鸣。从唯物论角度,“光盘活动”引发关注体现了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D.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
|
| 14. 难度:中等 | |
|
徐悲鸿偏爱画马,听马蹄得得,看马迎风奔驰,他觉得是一种精神享受,心仿佛在和马一同驰骋。这表明,作为对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的艺术作品 A.受到艺术家生活环境的深刻影响 B.源自于艺术家的技艺和艺术天分 C.离不开艺术家的生活感悟和情感 D.取决于艺术家的执着努力和勤奋
|
|
| 15. 难度:中等 | |
|
世界各种的航母命名都很讲究,有的依据国家领导人的名字,有的依据军方要人的名字……我国航母的命名则以省市等名称作为主要依据。这说明 A.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B.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C.意识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
|
| 16. 难度:中等 | |
|
2012年以来,全国新闻界积极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大批编辑作者深入基层蹲点调研、采访写作,在了解基层实际、反映群众意愿、树立良好形象、推动具体工作上取得积极进展。这说明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②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③深入群众实践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④主观与客观应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A.①③ B. ②④ C.②③ D.③④
|
|
| 17. 难度:中等 | |
|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测控通讯系统总设计师钱卫平说:“只有精确,才能避免风险;只有精确,才能确保安全;只有精确,才能取得成功。”“我们的任务就是,精确、精确、再精确。”“精确”一词说明了 ①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②意识能发现和创造规律 ③主观要做到与客观相符合 ④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③④
|
|
| 18. 难度:中等 | |
|
在发展西藏乡村远程教育方面,习近平曾说,远程教育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西藏地区特点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体现的唯物论道理有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④规律是客观的,我们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A.①④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
|
| 19. 难度:中等 | |
|
中国在过去5年成功抵御了国际金融危机,开始掌握尖端技术,在航空航天领域等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从哲学角度看,上述成就的取得主要是因为 ①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突破规律制约 ④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性相结合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
|
| 20. 难度:中等 | |
|
中国传统艺术如绘画、诗词、音乐、舞蹈、雕塑、园林等都讲究“意境”。意境既是艺术家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是外在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反映和再现,这种情境相融的境界往往使人回味无穷。艺术家创作艺术讲究意境,体现了 A.主观与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物质决定于意识 C.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D.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和能动性的特点
|
|
| 21. 难度:中等 | |
|
“辽宁号”航空母舰是在前苏联“瓦良格号”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凝聚了中国舰船人的智慧和心血。从引进到改造,“辽宁号”在防空武器、电子设备、舰载机配备等方面均有了不小的创新。这说明 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②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和能动性 ③树立雄心壮志是实现梦想的基础和前提 ④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主观世界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
|
| 22. 难度:中等 | |
|
波士顿经验曲线又称经验学习曲线,如下图所示,横轴代表练习次数,纵轴代表单位学习内容所耗时间。学习曲线效应指的是:越是经常地执行一项任务,每次所需的时间就越少。从认识论角度看,这是因为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 C.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D.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
|
|
| 23. 难度:中等 | |
|
科幻小说是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文学样式,它是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想象、预见。下列对科幻小说认识正确的是 ①人的认识能力有限,对未来的预见只能是幻想 ②科幻小说中的真理性认识往往包含着谬误的成分 ③科幻小说的创造离不开对规律的深刻认识 ④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是科幻小说创作的源泉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
|
| 24. 难度:中等 | |
|
下列词语中符合认识运动反复性和无限性的是 A.一概而论 B.千虑一得 C.百感交集 D.三人成虎
|
|
| 25. 难度:中等 | |
|
材料一 2013年10月除国庆长假期间,北京雾霾严重,景山远眺,望不见故宫全景;天安门上,人民英雄纪念碑只见轮廓。霾在吸入人的呼吸道后对人体有害,严重会致死;雾霾对道路交通也带来的严重影响。久久挥之不去的雾霾从一定意义上警示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 中,既要利用自然,又要尊重肩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1)结合材料一,运用规律的有关知识,分析雾霾天气给我们的警示。(6分) 材料二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理念,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促进我国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2)请运用唯物论的知识谈谈你对材料的认识。(13分)
|
|
| 26. 难度:中等 | |
|
如图所示,PDCA循环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
简述人们遵循这一程序进行管理是如何体现意识的能动作用的。(12分)
|
|
| 27. 难度:中等 | |
|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中期,经济学家马寅初经过三年的调查研究发现,中国人口的增长率是每年增长千分之二十二以上,有些地方甚至达到千分之三十,这实在是太高了。如此发展下去,五十年后,中国将有二十六亿人口。由于人多地少,恐怕连吃饭都成问题。于是.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控制人口与科学研究”一文。然而他的观点在那时却遭到批判。从1962年到1972年,十年里我国累计出生了3亿人。由于人口增长过快,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大规模提倡计划生育。进入21世纪,我国已成功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高增长”向“低出生、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 (1)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12分) 材料二 1978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大约是17.9%,2010年这一数据约为47%,有6亿多人居住在城市。到2030年,中国城市化率将达到65%。城市化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迁的必然归宿。但是,我国随着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居住、交通、污染、治安等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凸显。人们意识到,城市化不仅表现在空间的拓展、基础设施的完善上,还应当体现在社会风气、公共秩序的改善上,城市的“硬件”和“软件”缺一不可。人们对城市化进程产生了一些困惑和思考,和以前人们对城市的向往不同,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开始向往去郊区生活,许多大城市出现了“逆城市化”的现象。 (2)请结合材料,从认识论角度分析我国的城市化进程。(9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