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难度:中等 | |
|
彩色动画影片《大闹天宫》自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影响几代中国人,其后通过录像带、VCD、电视重播使其影响更加广泛,甚至登陆法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如今人们还可以在网络上观看3D版的《大闹天宫》。这表明 A、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B、科技进步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C、通俗化是文化发展的方向 D、文学艺术是传统文化的瑰宝
|
|
| 2. 难度:中等 | |
|
为制作纪录片《中国古建筑》,某摄制组运用现代数码摄影技术在全国各地拍摄101处古建筑,运用三维动画技术再现已消失的古建筑,借助现代传媒介绍中国各个时期的建筑文化。该纪录片的播出助推了中国建筑文化热。这表明科学技术 ①推动了文化资源收集、传递、储存方式的变革 ②决定并改变当代建筑文化的性质 ③是传统建筑文化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④是促进文化传播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
| 3. 难度:中等 | |
|
台湾果农为提高水果附加值,把冰激凌灌入柿饼中,使之具有双重口味,并别出心裁地将其取名为 “你柿我的冰激凌”。由于加入了文化元素,该商品推向市场后受到消费者热捧。这体现了 A、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B、文化创新决定社会实践的发展 C、文化总能推动经济的发展 D、文化发展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
|
| 4. 难度:中等 | |
|
一切受人民欢迎、对人民有深刻影响的艺术作品,从本质上说,都必须既反映人民精神世界又引领人民精神生活,都必须在人民的伟大中获得艺术的伟大。可见,优秀的文化 A、彰显时代的精神,创造时代的未来 B、反映时代的潮流,决定时代的走向 C、源于时代的实践,引导时代的发展 D、源于时代的智慧,推动时代的前进
|
|
| 5. 难度:中等 | |
|
原生态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丰富人们文化消费的同时,也促进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 A、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推进作用 B、文化与经济同步发展 C、文化是经济繁荣发展的基础 D、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
|
| 6. 难度:中等 | |
|
优秀城市雕塑体现了城市的精神品质和文化追求。北京“十二五”期间将新建一批呈现北京历史文化特色和“北京精神”的城市雕塑,分布在京城的大街小巷。优秀城市雕塑的文化价值主要表现为 ①显示城市的文化底蕴 ②活跃城市的文化市场 ③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④培育优秀的文化人才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
| 7. 难度:中等 | |
|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某校开展了以“我的中国梦”为主题的读书活动。开展这项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其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三观”。这是因为 ①文化能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②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③有文化知识才会有崇高的道德 ④文化作为精神力量能转化为物质力量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
|
| 8. 难度:中等 | |
|
中国巨大的发展潜力形成了全球“汉语热”现象,而遍布世界五大洲的孔子学院,更是让中国的语言文化在全世界焕发出生机。这说明 ①文化交流能够增强文化影响力 ②文化对经济有积极的反作用 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④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
| 9. 难度:中等 | |
|
雷锋精神激励了几代中国人,并传播到世界多个国家,被称赞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这体现了文化 ①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②源于实践,引导实践的发展 ③能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④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文化环境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
| 10. 难度:中等 | |
|
历史上,东北流行二人转,南方流行越剧,有的地方还流行一些颇具地方特色的剧种,如南京的白局、扬州的扬剧等。现在南剧北唱、北戏南演,文化市场异彩纷呈。戏曲文化的发展现状说明,各地区文化 ①相互交流,相互吸收 ②求同存异,时尚流行 ③市场调节,繁荣兴盛 ④各具特色,渐趋融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
| 11. 难度:中等 | |
|
目前,在我国少数民族中,有22个民族的人口在10万以下,有的不足5 000人。由于人口较少民族的核心文化区范围小,其文化传承的状况堪忧。面对这一现象,当务之急是 A、提高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能力 B、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C、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特色文化 D、加强与其他民族文化的融合
|
|
| 12. 难度:中等 | |
|
人们一提到中国,就想起长城;提到埃及,就想到金字塔。这表明长城、金字塔 A、是落后文化的象征 B、是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C、只具有建筑文化意义 D、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
|
| 13. 难度:中等 | |
|
“入乡随俗”表明了 A、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B、优秀文化取代落后文化 C、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D、不同的文化具有共同性
|
|
| 14. 难度:中等 | |
|
歌剧《木兰诗篇》是我国艺术家创作的一部优秀作品。该剧吸纳欧洲歌剧艺术的表现手段,融入中国戏曲的表演形式,讴歌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在国内外获得高度评价。这表明 A、不同民族文化的竞争促进了文化融合 B、不同艺术形式的融合有助于文化发展 C、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是文化发展的关键 D、东西方艺术都应当保持各自的民族特色
|
|
| 15. 难度:中等 | |
|
中央电视台开播《百家讲坛》以后,一些艰涩高深的传统经典经过现代诠释变得通俗易懂,富有时代气息,为大众所接受。这说明 A、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 B、传统文化对人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C、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具有认同感 D、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
|
| 16. 难度:中等 | |
|
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是在18世纪下半叶经徽戏、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京剧的形成体现了 A、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异彩纷呈 B、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和一脉相承 C、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兼容性 D、文化都能够实现融会贯通
|
|
| 17. 难度:中等 | |
|
100年来,中华书局以出版古籍和经典为特色。如今他们把自身的定位从“传承者”扩展为“传播者”,既出版古籍学术著作,又出版面向大众的“解读经典”式图书,丰富了文化市场,受到了读者的广泛欢迎。由此可见 A、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 B、文化发展要兼收并蓄 C、文化融合离不开博采众长 D、文化繁荣要锐意创新
|
|
| 18. 难度:中等 | |
|
在“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主题研讨会中,某同学以“深圳30年的奋斗历程创造出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的‘深圳精神’,将激励深圳人再创辉煌”的事例来说明主题。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①事例中体现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特有文化的部分,切合主题 ②事例中反映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发展的部分,切合主题 ③事例中反映社会实践为文化创新提供资源和条件的部分,切合主题 ④事例没有体现社会实践的变化推动文化创新,不切合主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
| 19. 难度:中等 | |
|
上海世博会福建馆茶文化的展示让许多游客叹为观止。一位美籍华人欣赏了茶艺表演后,感叹道:“太精彩了!这一表演让我们享受到了美,也让我们感受到祖国茶文亿的博大精深。”这反映出 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B、优秀文化在交流与借鉴中创新 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D、优秀文化能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
|
| 20. 难度:中等 | |
|
马克斯·韦伯说过:“如果我们能从经济发展史中学到什么,那就是文化会使局面几乎完全不一样。我们应该从更广泛的经济繁荣的决定因素来理解文化的作用。”根据材料,回答题: 1.“文化会使局面几乎完全不一样”,这是因为 A、经济、政治和文化是不相干的 B、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C、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作用之和 D、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 2.“我们应该从更广泛的经济繁荣的决定因素来理解文化的作用”是因为 A、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同步 B、文化是经济的派生物和附属品 C、经济的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D、文化具有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
|
| 21. 难度:中等 | |
|
如今,手机已是更新换代频率最高的电子产品,手机支付、办公、游戏、社交、网络浏览等已经成为一种消费时尚和文化现象。这体现了 ①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交融 ②文化是科技发展的动力 ③文化决定人的价值取向 ④文化改变人的生活方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
| 22. 难度:中等 | |
|
近年来,央视相继推出“最美教师”、“最美孝心”等“最美”系列节目,强调社会教育和价值塑造,挖掘社会真善美,弘扬善良、勇敢、仁爱、乐观、奉献等精神,获得公众好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最美”系列节目受到公众好评,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②主流媒体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助于削弱大众文化影响力 ③主流媒体传递正能量,对良莠不齐的文化市场起正确引导作用 ④主流媒体能满足人民大众真正的文化需求,决定文化发展方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
| 23. 难度:困难 | |
|
为了保护和发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西太平鼓”,北京有些中小学将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纳入学校教育。这表明 A、教育的基本功能发生了改变 B、教育具有选择、传递文化的功能 C、教育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 D、教育是文化交流融合的主要途径
|
|
| 24. 难度:中等 | |
|
2013年1月,教育部发布贯彻《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要求将书法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甲认为,这样可以化解汉字书写危机;乙认为,在键盘时代学书法是浪费时间。据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甲的合理之处在于认识到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根源 ②乙的不足之处在于漠视了新媒体时代书法的文化价值 ③书法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形成完美人格 ④书法教育传递传统文化的精神,培养审美能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
| 25. 难度:中等 | |||||||||
|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根据下表左列信息,将右列需要填写的内容,依次写入空格中。(10分)
|
|||||||||
| 26. 难度:中等 | |
|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据此有人认为:经济发展了,社会文化就发展了,社会文明程度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这种观点的看法。(15分)
|
|
| 27. 难度:中等 | |
|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以下材料为传统民本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论述节选: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唐太宗《贞观政要·君道》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有人认为:传统的民本思想和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理念都是与当时的社会条件相适应的,其政治运用的目的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请你运用文化与经济、政治关系的知识,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10分)
|
|
| 28. 难度:中等 | |
|
世博会自诞生以来,一直讲述并预言着世界的改变,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走向成熟。世博会是“展示台”:上海世博会吸引了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集中展示了最新的科技成果、多元的世界文化以及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世博会是“大课堂”:上海世博会拓展了人们的知识视野,激励了全社会的创新热情,眺望了世界文明的未来。世博会是“助推器”: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使美国汽车业大放异彩;1993年大田世博会推动了韩国从出口加工型经济向自主创新型经济的转变;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深化了人类对人与环境关系的思考和探索,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驿站。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为什么说上海世博会“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驿站”。(15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