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难度:中等 | |
|
下图呈现了汉字“母”的历史演变过程。这一过程启示我们
①文化的形成离不开人类的生活 ②汉字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 ③汉字是中华文化传承的载体 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完全得益于汉字的延续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
| 2. 难度:中等 | |
|
某些发达国家借助跨国公司,通过向世界各国输出产品、以产品为载体的文化和附加条件的科技等手段,在全球推行“软征服”,以达到影响或改变其他国家国民价值观的目的。该材料告诉我们 ①文化与经济、政治是相互交融的 ②世界多极化发展充满了矛盾斗争 ③必须警惕国际交往中的文化霸权主义 ④跨国公司促进了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
|
| 3. 难度:中等 | |
|
“不读书,穷者穷根难断,寓者富不长久。读书是个人家庭和国家的希望。我们要努力构建“学习型社会”,切切实实地使广大群众的整体素质有一个质的飞跃。下列关于文化的作用和意义,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B.文化能使一个国家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C.文化作为精神力量都能塑造人,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D.文化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
|
| 4. 难度:中等 | |
|
歌剧《木兰诗篇》是我国艺术家创作的一部优秀作品。该剧吸纳欧洲歌剧艺术的表现手段,融入中国戏曲的表演形式,讴歌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在国内外获得高度评价。这表明 A. 不同民族文化的竞争促进了文化融合 B. 不同艺术形式的融合有助于文化发展 C. 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是文化发展的关键 D. 东西方艺术都应当保持各自的民族特色
|
|
| 5. 难度:简单 | |
|
人们在长期的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形成了包括茶俗、茶礼、茶艺、茶道和茶理等在内的独具特色的茶文化。茶文化的发展不断丰富着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这说明 ①文化引导和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③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和发展的主体 ④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中华文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
|
| 6. 难度:中等 | |
|
徐悲鸿的《八骏图》以中国的水墨为主要表现手段,参用西方的透视方法,用笔刚健有力;毕加索的《斗牛》似中国的写意画,用笔奔放洒脱。以下选项最符合题意的是
A.两幅作品成功实现了中西文化和艺术的融合 B.两幅作品以不同风格表达了共同的审美感受 C.艺术的创作具有独特的创造性因而不可承袭 D.艺术的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因而不可复制
|
|
| 7. 难度:简单 | |
|
150多年来,一些重大发明,如照明、通信、汽车灯技术,都是在世博会上面世后才逐渐转化为主流产业的。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是因为 A.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使世界文化多姿多彩 B.文化的传播与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C.文化的交流与借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D.现代大众传媒超越时空的强大功能加速了文化传播
|
|
| 8. 难度:中等 | |
|
在“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主题探讨会中,某同学以“深圳30年的奋斗历程创造出‘开拓创新、诚实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的‘深圳精神’,将激励深圳人再创辉煌”的事例来说明主题。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①事例中体现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特有文化的部分,切合主题 ②事例中反映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发展的部分,切合主题 ③事例中反映社会实践为文化创新提供资源和条件的部分,切合主题 ④事例没有体现社会实践的变化推动文化创新,不切合主题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
|
| 9. 难度:中等 | |
|
维吾尔族的《第七木卡姆朱拉》、蒙古族长调《成吉思汗》、纳西族《嫁女调》、鄂西土家族《神农溪纤夫号子》……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语言、曲调和歌志,展现在CCTV舞台上。人们为多姿多彩的民族音乐而激动,更为音乐盛典丰厚广博的文化内涵而感动。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①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代表着中华文化的前进方向 ②中华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③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④各民族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
|
| 10. 难度:简单 | |
|
中国的舞龙、西班牙的斗牛、巴西的桑巴舞等表明文化的表现形式具有 ①民族性 ②多样性 ③交融性 ④独特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
| 11. 难度:简单 | |
|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韵味传神的青花瓷穿越千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文化的 A.包容广纳 B.推陈出新 C.博大精深 D.源远流长
|
|
| 12. 难度:中等 | |
|
我国探月活动的成功,可以说是以科学技术的成就续写传统文化中“奔月”理想的佳话。这种渗透在科技探索活动中的民族情感和文化情结 ①凝聚着自信自尊,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体现着与时俱进,是进行科学技术探索的主要精神动机 ③蕴涵着美好憧憬,激励人们自强不息、奋发有为 ④充溢着浩然正气,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着积极推动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
|
| 13. 难度:中等 | |
|
“正能量”原为物理术语,经过网络、报纸等媒体的传播,现在已成为社会的流行语,被广泛使用。这一现象表明 ①大众传媒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②网络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③文化市场的自发性需要加强管理和引导 ④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 ③④
|
|
| 14. 难度:中等 | |
|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下列体现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语句是 ①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 ②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 ③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中庸》) ④德不忧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 (《论衡》)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②③
|
|
| 15. 难度:中等 | |
|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是一个地区的经济强弱是动态的、可以浮动的,但是民族的文化却是自己国家永远的一张王牌,尤其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这段话的合理内涵有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②文化有顽强的生命力 ③传统文化不因时而变 ④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
|
| 16. 难度:中等 | |
|
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中华文化以华夏为号,炎黄为旗,阴阳为道,中庸为德,龙凤为图,汉字为记,凸显了中华民族的鲜明特征。这表明中华文化 ①在世界文化中历史最悠久 ②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标志 ③具有独特的内容和形式 ④具有时代性的基本特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
| 17. 难度:中等 | |
|
历史上,东北流行二人转,南方流行越剧,有的地方还流行一些颇具地方特色的剧种,如南京的白局,扬州的扬剧等。现在南剧北唱、北戏南演、文化市场异彩纷呈。戏曲文化的发展现状说明,各地区文化 ①相互交流,相互吸收 ②求同存异,时尚流行 ③市场调节,繁荣兴盛 ④各具特色,渐趋融合 A. 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②③④
|
|
| 18. 难度:中等 | |
|
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广东的“围村”、陕西的“窑洞”、福建的“土楼”等民居建筑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财富。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①决定于各地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 ②蕴涵着中华文化的共性 ③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④长期相互借鉴而日趋同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
| 19. 难度:中等 | |
|
目前我国文化产品种类繁多,良莠不齐,这说明我国文化市场要 A.严格规范,整齐划一 B.言论自由,顺其自然 C.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D.全面开放,海纳百川
|
|
| 20. 难度:中等 | |
|
中国有些历史文化资源成为外国文化产业资源,如日本版《三国演义》、美国版《花木兰》等。这启示我们 A.文化遗产是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标志 B.应该大力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 C.用法律手段遏制外国的文化掠夺 D.应该坚持正确的文化发展方向
|
|
| 21. 难度:中等 | |
|
我们要发展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就必须 ①遵循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原则 ②遵循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 ③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④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
| 22. 难度:中等 | |
|
近年来,流行歌曲、小品等大受欢迎,交响乐、歌剧、民族戏曲则有些受冷落,各种文化艺术形式的发展出现了不平衡现象。一些有识之士呼吁“文化艺术领域也需要生态平衡”,因为 ①不同文化艺术形式共同发展,可以满足不同层面大众的需求 ②在文化艺术领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样重要 ③扶持高雅文化艺术、适当限制通俗文化艺术是当务之急 ④各种文化艺术形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才能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
|
| 23. 难度:中等 | |
|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文化多样性”、“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内在联系是 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文化多样性统一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 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不能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④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
|
| 24. 难度:中等 | |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核心价值体系的首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因为马克思主义是 ①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根本指针 ②判明各种文化真理性的主要标准 ③推动各种文化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④引领社会思潮的旗帜、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武器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
|
| 25. 难度:中等 | |
|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台湾诗人的一首《乡愁》,在海峡两岸广泛流传,引起两岸同胞的广泛共鸣。这种激荡在两岸同胞心中的情感 ①表达了海峡两岸人民热切盼望祖国统一的心情 ②表明海峡两岸人民具有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③表明海峡两岸的所有人都赞同一个中国的原则 ④体现出爱国主义深深地植根于海峡两岸人民的心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
| 26. 难度:中等 | |
|
当前,文化市场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的同时,也出现了“娱乐化”“低俗化”的倾向。针对这种现象,在文化消费时我们应当 ①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 ②选择个性新潮的文化价值取向 ③发展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④提升自身的文化审美品位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
|
| 27. 难度:中等 | |
|
《天机·富春山居图》本该是一部有“史”可依的电影,但特工、夺宝、时装、鬼怪、、抗日等元素的诡异混搭,让观影者疯狂吐槽,齐称“毁三观”。这启示文艺工作者 ①艺术创作要尊重客观事实 ②文化创新要敢于大胆想象 ③艺术创作要提倡百花齐放 ④文化创新要坚持群众观点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
| 28. 难度:中等 | |
|
高铁时代的到来,人们可以“在广州喝早茶,到长沙听笑话,再到武汉赏樱花”;“上午在西安吃泡馍,下午到嵩山看少林”。这说明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够 ①改变文化的存在形式 ②方便人们的文化交流 ③更新文化的传播方式 ④扩展人们的文化视野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
|
| 29. 难度:中等 |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当下,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希望吃得精、吃得好,吃得有品味。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红遍大江南北。该纪录片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让观众感受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趣味等方面的文化特质,其中的每一种食材、每一种制作工艺,都在展示着这片土地上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美好的关系。该片不仅刺激了人们的味蕾,还引起了观众感情上的共鸣,勾起了无数华人拳拳游子心和深深故乡情。该片播出后,受到了广泛赞誉。 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舌尖上的中国》受到广泛赞誉的原因。(10分)
|
|
| 30. 难度:中等 |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全球观众对选秀节目已经深感疲惫之时,某省卫视成功推出《中国好声音——The Voice of China》音乐评论节目,收视率屡创新高。它花巨资从荷兰引进全套节目知识产权和设备,但不是单纯模仿和复制欧美的节目模式,而是充分运用数字化手段和社交网络媒体,并利用合理、系统的创新机制进行了中国化改造。大胆的创意,新奇的构想,“腕”级的评委,严谨的管理,亲民的视角,牢牢锁住了观众的眼球。这个节目发挥着巨大的文化影响力,同时也创造了巨大的商业价值。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有关知识,说明《中国好声音》获得观众追捧,创造巨大商业价值对文化企业经营的启示。(10分)
|
|
| 31. 难度:中等 | |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贵和”,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在春秋时期,古人就提出“和实生物, 同则不继”(《国语•郑语》),“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荀子•王制)>);倡导“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将“和”作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冲突的原则,主张“协和万邦” (《尚书•尧典》)。 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谈谈如何让传统“贵和”思想在今天得到世界各国的理解和赞赏。(10分)
|
|
| 32. 难度:中等 | |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材料一: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文化产业最发达的国家,其产值目前已经占到GDP 的31%;英国文化产业平均发展速度是经济增长的两倍,每年的出口额达80 亿英镑; 日本文化产业的盈利已超过汽车工业盈利。而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在对外文化贸易方面存在巨大逆差。来自政府文化部门和专业公司的一系列数据表明,中外文化产品的进出口逆差至少是10∶1 。 材料二:在全球化的国际环境中,国产电视剧要“走出去”,但国产电视剧难以在国际市场上分一杯羹,除了制作上普遍粗糙,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产电视剧过于自我,缺乏全球化视野。比如现在的武侠题材越来越狭窄,英雄性格过于单一,从头到尾都是义气,无法和现在的观众取得共鸣。甚至相当一部分外国观众认为,相比之下,武术、皮影戏、中医药、旅游地理相关的音像制品,反而更能直观地表现出中国文化的魅力。 文化的传递,是通过作品来潜移默化地实现的。真正的“走出去”,不只是剧卖出去了,而是文化输出去了,我们的思想、文化被对方接受了。 (2) 请结合文化生活有关知识,为中国国产电视剧“走出去”提几条合理化建议。(10 分)
|
|
